(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12 08:00:00)臺大風險中心發布第三屆公正轉型調查報告 呼籲重視勞工、青年、弱勢群體之淨零排放與氣候衝擊雙主軸挑戰
氣候變遷下的極端氣候風險加劇,全球面臨淨零排放的轉型挑戰,但轉型之下可能產生損害,亟需透過減緩和調適策略確保「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轉型目標。因此,臺大風險中心連續三年以「公正轉型」為題進行民意調查,詢問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相關政策及議題的感知與意向。今年更特別著重青年、勞工與弱勢群體的補助與調適。甫落幕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關鍵議題即為氣候調適與氣候資金的安排。而此次調查便試圖將全球議題熱點重新拉回到臺灣視角,企圖建立一份基於實證調查的政策建議。
調查結果:民眾擔憂多,極端氣候、減碳政策影響大,期待政府更多資源與關注
今年調查以全國18歲以上民眾作為訪問對象。調查結果顯示,在社會面的感知上,近九成(86.5%)受訪民眾認為臺灣社會收入不平等問題「嚴重」。而面對淨零排放帶來的轉型,個人方面最擔心物價上漲(61.1%),整體而言最擔心貧富差距更大(46.5%)。
在氣候變遷的感知上,有八成(80.9%)受訪民眾表示「擔心」全球暖化,其中表達「非常擔心」者高達45.5 %。並認為極端氣候(如豪雨、乾旱及高溫)對勞工(79.9%)、對低收入群體(71.0%)的負面影響「嚴重」。也「支持」政府提供勞工(90.1%)、提供低收入群體(86.2%)更多資源以因應極端氣候。
在政策溝通面向,六成以上(62.1%)的受訪者不了解政府減碳政策;多數民眾(64.6%)認為政府給產業的減碳壓力將轉嫁給員工,部分(45.5%)認為政府在淨零排放政策規劃過程中,缺少政府、老闆和員工三方共同決定機制;也沒有妥善考量民眾意見(59.8%)。九成(93.7%)民眾皆「同意」減碳政策規劃應更多關注中小企業意見。
碳費即將開徵,調查有近八成(78.1%)民眾表示「支持」政府對企業徵收碳費;多數亦「支持」政府用碳費補貼企業開發減碳技術、購買節能設備(70.8%)。但也有部分認為,碳費將對臺灣的經濟和就業產生負面影響(57.1%),會使低收入群體受害(62.3%)。也因此,多數皆「支持」政府用碳費補貼低收入群體的電價(77.1%)、交通費用(68.9%)、生活費用(58.5%)。
面對政府推動淨零排放造成的工作轉變及綠色職缺上,有近半(49.5%)受訪者認為淨零排放所帶來的相關新工作,會來到自己所在的地區;有四成三(43.0%)認為與現有工作相比,淨零排放所創造的新工作,其薪資會較好。有超過四成(44.8%)受訪者認為自己能適應工作上愈來愈嚴格的減碳要求。另外,也有八成五(85.1%)同意如果減碳政策導致個人失業,除了失業給付,政府應全額補助職業訓練。
三點呼籲:擬定公平的社會分配、強化政策的溝通機制、成立氣候社會基金
臺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評析,COP29決議實施全球碳交易機制,臺灣也即將啟動碳定價機制(碳費徵收),在全球淨零排放驅動的經濟社會影響下,作為全球重要產業分工鏈的臺灣,產生了不確定性的衝擊。另一方面,劇烈氣候災害造成對勞工、低收入群體的影響與調適問題,也突顯臺灣社會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與收入不平等。此為本次公正轉型調查報告的重要背景。
因此,臺大風險中心研究團隊也依據今(12)日所發布的整體調查結果對各界提出呼籲: 一,臺灣社會應校準在全球產業分工佈局的戰略地位,重視社會認為收入不平等問題嚴重的感知,在市場、產業與國家端擬定更為公平的社會分配; 二,應強化淨零排放轉型過程中政府、企業與勞工的協商與溝通機制,並重視與積極規劃青年、勞工與中小企業獲得更多淨零決策參與的管道; 三,政府宜呼應COP29成立氣候基金之議,儘速依照碳費徵收規範,成立氣候社會基金(公正轉型基金),補助企業開發減碳技術、協助中小企業減碳與創新、增加綠色轉型中的勞工工作機會與職訓補助,並補貼中低收入戶者的電價、交通費與生活費用。
專家評析:高碳排產業應當先鋒、公共服務要擴大、對話機制法制化、綠色職缺須接軌國際標準
全國產業總工會(全產總)理事長戴國榮針對調查結果,也提出四點建議,認為政府應採取作為:一,持續加強政策宣導,提高民眾公正轉型認知及觀念;二,推動社會對話制度化,讓資訊充分揭露、建立階段性可衡量指標及人才培育、資源共享等,例如全產總已成立9個行業別勞工對策委員會,期盼積極參與政府各部會的利害關係人對話,以建構行業別對話機制,並以簽訂綠色團體協約為目標;三,鼓勵高碳排產業優先推動公正轉型,並後續參酌勞動部「勞動議題框架性指引」,以建立標竿產業及企業,提高推動成效;四,針對受影響產企業、弱勢族群提供經費補助,協助產業轉型及勞工就業,減碳責任不可轉嫁勞工。
而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鄭中睿則觀察,今年調查的受訪者呈現一貫傾向,關注淨零排放對民眾的經濟影響,擔心對企業徵收碳費會增加個人及家庭的日常生活開支;這樣的情緒擴展到總體經濟層面,便是憂慮臺灣的貧富差距會因為淨零擴大。針對上述擔憂,鄭中睿認為,政府與淨零相關的財政投入,應優先以擴大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滿足居住、交通等一般人的日常需求;盡可能減少給予私人企業的補貼,以免淨零排放淪為劫貧濟富的不公正轉型。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也建議,在民眾對政府尚持正面期待時,政府應積極接軌各國落實公正轉型的機制,積極推動三方社會對話機制法制化,並且讓轉型中的綠色職缺接軌國際標準的尊嚴勞動,切勿在轉型之初拖沓政策腳步,只著眼於企業的淨零進度,而讓公正轉型淪為口號。
周桂田表示,COP29召開前後,全球各國正擬定新的國家自定貢獻(NDC)目標,與加緊2030年減碳的期程。作為全球分工鏈一環的臺灣,除了需要加速融入已經遲滯的主要工業國家之碳定價體系,另一方面,又要面對美國新任川普政府之國際產業分工重組,挑戰相當地嚴峻。因此,最根本的應對策略是,紮實臺灣自身的經濟、社會與政府治理的轉型實力與架構,透過動態、均衡的策略加速臺灣的變革。尤其,由本次淨零排放與氣候調適的雙主軸調查結果顯示,應在淨零政策規劃、產業衝擊與轉型,甚至是極端氣候對勞工與低收入群體的影響等議題上,強化政府、企業與勞工三方之間的對話、協商與溝通,進行由下而上的政策推動設計,以增進政策滲透到基層的參與式治理,讓臺灣迎向新一波的綠色轉型,與面對氣候調適衝擊及機會。
周桂田總結,此次調查的價值在於探討在淨零排放與氣候衝擊的雙主軸挑戰下,新政府以及與全球市場聯動的企業,應如何達成勞工、青年、弱勢群體的「公正轉型」,並促成產業在全球的綠色競爭量能。
本次調查時間自2024年10月17日至2024年10月25日,調查對象為全臺18歲以上民眾,以「市內電話」及「行動電話」兩種電話調查方式進行訪問,總計完成有效樣本1,102份,以95%信賴度估計,抽樣誤差在±2.95個百分點之內。
關於詳細調查數據與評析,請至臺大風險中心官網:https://rsprc.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