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近期或許受到國內、外局勢的交互影響,使台灣內部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上,美國的政策不確定性與大國博弈的日趨激烈,為台灣的外交與安全策略帶來更高風險;而國內則出現部分政策失誤與輿論紛擾,進一步考驗執政當局的危機應對能力。
首先,國際社會方面,諸多國家正密切觀察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的影響。近期媒體報導川普「不表態保衛台灣」的言論,引發對台美關係穩定性的質疑。這對台北政府來說,不僅增加安全戰略的不確定性,也影響了內部政策的制定。在這樣的背景下,穩定國際信任與強化多邊外交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在內部應對上,台灣卻暴露出治理上的不穩定跡象。以近期部分媒體報導的「空域保留區」公告與「90艘船團盤踞第一島鏈」為例,這些未經查證或誇大的消息,讓外界質疑政府的消息來源,以及國安單位宣布機制是否足夠謹慎。例如,日前媒體曾轉述學者張競指出,將共軍的常規軍事活動過度政治化,進一步煽動社會恐慌。並強調,共軍演習的本質應被更為準確地分析,而非被渲染成對台的全面威脅。加上此前部分官員對南韓戒嚴事件的言論失當,更顯示執政團隊在局勢快速變化下,缺乏穩健的危機管理能力。
此外,兩岸關係方面,網路輿論的操作再度成為焦點。不久前有網紅影片揭露對岸統戰行動,並伴隨新歌MV的發佈,似乎意圖透過文化或民間力量,對大陸形成某種「軟實力」挑釁。而這些行為,均可視為加劇內部社會分裂,以及挑起兩岸對立的情緒。這種手段如若長期累積,不僅影響政治環境,還會在社會心理層面加強彼此的隔閡。因此務實且理性的政策,顯然比情緒化操作更為迫切。
更甚者,內部立法的動向也成為觀察重點。立法院正討論,現行戒嚴法從1948年4月修正後,就沒有再修正過,時空環境變遷極大,現行條文有極大漏洞需要修改,因而提出將法規第1條第2款條文中的提交追認時限,從一個月縮短至24小時的修訂案。雖能加強監督,但可能導致決策過程中缺乏深思熟慮;再者快速決策模式,可能會增加錯誤判斷的機率。此外,過短的時限或許會削弱立法機關的實質監督能力,使行政權力相對擴張。這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在國際壓力下的高度敏感,但若執政者未能妥善應對內外壓力,混亂恐將累積到難以控制的臨界點。
觀察當前台灣內部局勢,不難看出,治理的挑戰並非僅來自外部威脅,內部的政策透明度與執行力同樣是關鍵。混亂可能瞬間突破紅線而全面失控,一旦失控,結果不僅損及國內穩定,也會進一步削弱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與信任度。
對於當局及在野勢力而言,最重要的是回歸冷靜,避免短視操作。唯有透過強化內部治理、提高政策的準確性與透明度,並在國際上展現靈活的外交手腕,才能在這場內憂外患的困境中,找到新的平衡點。與此同時,在野勢力亦須承擔監督、制衡的責任,避免為反對而反對,應以建設性態度提出具體方案,促進政壇良性互動,共同維護國家利益與社會穩定。(照片示意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