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上次說要買玩具給我,什麼時候會買?」專家教3步驟與孩子立約定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4.11.25 10:00


身為父母,教導孩子要遵守約定是很重要的,但該如何和孩子立約定呢?兒童心理專家千英姬於《孩子為什麼這樣說?》一書中,以兒童心理學、9型人格學等當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分析孩子的個性特質與說話方式,幫助父母們放下觀點,改以孩子的視角出發,理解孩子們表達不清楚的情緒,讓你更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以下為原書摘文:



「爸爸,你忘記買玩具了嗎?什麼時候要買給我?你之前答應會買,不是嗎?」

「爸爸是說如果你有好好吃飯、好好刷牙、在睡覺時間乖乖上床睡覺,才會買玩具給你嘛!但如果你沒有遵守約定,爸爸也不能履行買玩具的約定。」

有一個剛結束諮詢的5歲孩子,向待在等候室的爸爸說了這番話。幾週前,這位爸爸在過來諮詢中心的路上,有答應要買玩具給孩子,孩子清楚地記得這件事。



對約定很敏感的孩子

身為父母,教導孩子要遵守約定是很重要的,但如果父母所提出的約定是需要孩子完成某些行動,才能獲得玩具等獎勵的條件性約定,那麼孩子會遵守約定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在深入探討看重約定的孩子的內心世界之前,先來探討一下,做出約定的父母的內心世界吧!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父母在答應給予孩子玩具之類的獎勵時,都會附帶許多條件。

要把飯吃完、不跟弟弟妹妹吵架、整理弄亂的玩具等等,父母通常在做約定時會提出許多條件,而且只有當孩子滿足所有的條件時,才會獲得獎勵。這麼說來,父母在立下約定時,是否也企圖運用約定的力量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呢?針對這部分,有必要先自我反思一下。誠實地回答看看吧!為了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來行動,自己是否曾經提出條件並承諾要給予獎勵呢?

令人惋惜的是,對於那些條件性約定,父母開出的通常都是很難遵守的條件。父母在孩子違背約定時會不斷說:「你沒有遵守好約定啊!」如果孩子反覆地聽到父母的指責,就會認為自己是「無法履行約定的人」。這麼一來,孩子會逐漸保持沉默、心門也會關上。

  • 我已經努力了,但那件事還是沒有成功。
  • 我想要遵守約定,但總是做不到。這實在太困難了。
  • 就算之後爸爸說會買給我,我也不要再相信他的話了。

有附加條件的約定會讓孩子感到沮喪。也許父母並非故意這樣做,但確實會使孩子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自然而然地變低。



3步驟與孩子建立約定

如果希望孩子採取或不採取某些行動,比起立下約定,不如明確地教導孩子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該做。舉例來說,如果父母和孩子曾經立下約定,當孩子沒有遵守時就會用這種方式說話:

「上次我們約好不再和弟弟吵架,為什麼這次又因為玩具和他吵架呢?」如此強調孩子未能遵守承諾的部分。然而,如果希望孩子彼此之間不要打架或推擠,用以下的說法更為恰當:

「就算很生氣,也不能推擠或打弟弟。如果你覺得心裡不舒服或難過,應該要用說的來表達。如果你們繼續這樣吵架,今天就不能一起玩了喔!下次再一起玩吧!」

那麼,為了與孩子建立起更良好的關係,應該用何種方式與孩子設立約定呢?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們先來瞭解如何恰當地運用獎勵標準。

第一,獎勵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不僅僅是為了獎勵本身。

我們應該先判斷清楚,獎勵是為了管教、調教孩子,還是真正為了孩子著想而給予的。「獎勵的目的」會決定什麼才是好的獎勵標準。如果獎勵是為了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來生活,那麼這樣的獎勵就只不過是管制孩子的手段罷了。這樣的獎勵會帶來反效果,寧願不給獎勵還比較好。

獎勵的目的,應該是在激勵孩子遵守承諾的同時,也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責任感。賦予孩子在某些行為上產生動機,並讓他們感受到成就和滿足感,這對孩子的發展會帶來正面的影響。獎勵特別適合用來教導孩子責任感,例如要求孩子洗手、刷牙、整理自己的東西等,搭配孩子的年齡階段,每當孩子成功做到某些事情時,就提供適合的獎勵,這麼一來,孩子將可以培養出健全的自尊心。

第二,比起物質性獎勵,提供社會性獎勵更好。

與其提供像玩具等物質性獎勵,不如給予孩子社會性獎勵,也就是以「溝通」和「行動」為主軸的獎勵方式。可以詢問孩子,想要和家人或朋友做些什麼,然後提供相對的獎勵。社會性獎勵的選項包括去公園玩耍、和父母其中一人單獨約會、去書店買書、和朋友去兒童咖啡廳、與朋友一起玩、去動物園、去游泳池玩水、玩桌遊、唸童話故事書給孩子聽等多種活動。

「你覺得和爸爸一起做什麼會很開心呢?」
「你想和朋友一起做什麼事呢?」

向孩子提出類似上述的問題,並給予孩子他們希望得到的社會性獎勵吧!

第三,設定明確的期限給予獎勵,並且務必遵守。

如果與孩子一起設定了目標並承諾要給予獎勵,那麼父母和孩子都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遵守約定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設定一個期限來給予獎勵,這樣孩子才會認為父母有意遵守與他們的約定並感受到滿足。

如果孩子未能遵守承諾,但父母仍然給予獎勵,認為「做到這種程度就夠了」或「下次再做得更好就行了」,這可能會產生反效果,使得孩子不努力實現下一個目標。若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給予鼓勵而非給予獎勵。



父母應該先遵守諾言

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先遵守諾言。所謂的「約定」是指未來的事情,所以常常會說出「之後」「下次」「下週」,然後就延遲執行。

有些人常常濫發約定,卻又僅僅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思考,找各種藉口說「我很忙碌」「現在有其他事情要做」而不遵守;或者當孩子要求父母遵守約定時,父母卻說「現在難道是出去玩的時候嗎?」「你沒看到爸爸媽媽很忙嗎?」「你平常也都沒在守約,只有這種事情記得一清二楚!」倒過來向孩子發脾氣。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一直耍賴,要求父母購買玩具等物品作為獎勵,父母為了解除當下的危機而與孩子約定,這狀況並不理想。無意義約定容易被遺忘,也不容易遵守。當孩子看到父母容易忘記約定的模樣,很可能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假設父母忘記遵守與孩子之間的約定,就應該坦誠地說明並道歉,而非試圖敷衍地逃避當前情況。在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時,誠實守信非常重要。

「對不起,爸爸忘記了!真的很抱歉!」

父母若能夠遵守與孩子的約定,在下列3個方面可以帶給孩子正面的影響:

1.孩子會培養出「遵守承諾」的價值觀。

比起用言語強調遵守約定的重要性,當孩子親眼目睹父母遵守承諾的模樣時,孩子便可以親身體驗到「啊!原來承諾很重要哇!」。這樣的體驗對於孩子的價值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2.孩子能夠感受到情緒上的穩定。

父母遵守承諾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受到情緒上的穩定,並且會用正面的視角來看待他人,最終可以減少孩子在人際關係中產生的不安全感。自己所珍視的人,也同樣珍惜地關懷自己,這點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

3.孩子會建立對父母的信任。

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起的信任關係,在孩子走向青春期時會發揮最大的作用。即使在許多方面產生衝突、彼此意見不一致,孩子與父母之間建立的信任感也不會在一瞬間崩塌。這同時也意味著信任感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來,信任感會在彼此努力遵守承諾的過程中產生,並成為未來所有關係的基石。

(本文摘自/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台灣廣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