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李紫嫻》「青年看世界」系列-星火不滅,孤軍魂遠—泰北忠烈的長歌(奔騰思潮)

聚傳媒/ 2024.08.27 12:30

李紫嫻》「青年看世界」系列-星火不滅,孤軍魂遠—泰北忠烈的長歌(奔騰思潮)

李紫嫻》「青年看世界」系列-星火不滅,孤軍魂遠—泰北忠烈的長歌(奔騰思潮)

照片取自馬英九官方臉書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泰北群山巍峨如萬古長青的屏障,守護著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先烈英魂彷彿仍在這裡盤旋,他們的故事訴說不滅的精神與忠貞。他們曾以血肉之軀捍衛家國,卻在異域的孤煙中,逐漸被時光淹沒。「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這裡的每一片山巒、每一道河谷,都回盪著他們不屈的呼喚。

    去年,我在桃園的異域故事館進行文化訪談,紀錄斑駁的記憶與未竟的故事。而今,有幸隨著馬前總統親赴泰北這片染滿忠魂的土地,拜訪曾在歷史洪流中跌宕的人們,摭拾歲月深處的殘編。曾經的戰場,英魂從未泯滅,他們的故事仍在這片土地上回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忠魂不泯,家國常懷—凝聚歷史記憶的殿堂

    我們的旅程在泰北義民文史館啟幕。所到之處,簇擁的人群如浪潮般湧動,與飄揚的國旗相互映照,數十年的牽絆與思念在每一雙注視的眼中匯聚。幾代人的念想化作一聲聲「總統好」,響徹雲霄。入廳後,眾人齊聲高唱國歌,千餘人的歌聲振聾發聵,在祠堂共振迴盪,整個空間產生共鳴,一路延伸至廳門外。萬眾一心、家國情懷在此刻達成了具象化的實踐。那是一種超驗的感受,能感知到那發自肺腑的震顫,乃至整個頭骨都在轟鳴。肅穆莊嚴的氣氛中,我們鞠躬致敬、升香奠酒,我們止不住的敬仰與悲愴、禁不住淚沾袍袖⋯⋯

     「民國38年,國共內戰失利,部分雲南國軍退往泰緬邊境,隨後被緬甸控訴為入侵者。歷經兩次撤軍回臺,仍有不少軍人滯留當地,便成為『泰緬孤軍』。孤軍之後遭中共人民解放軍與緬軍兩方不斷夾擊,只好再次退往泰國北部山區美斯樂等地……」

     看著那些曲折的路徑,聽著導覽員爬梳歷史,娓娓道來先輩們如何在層巒疊嶂間或遷徙、游擊,我不禁想像,在動盪輾轉的歲月裡,他們或許不知將往何處去,卻始終記得自己從何處來。無論身在何處,那份對故土的深情、對中華民國的信念,從未被時間沖淡,反而隨著歲月的流轉愈發堅定。晚上的感恩晚會,僑胞們紛紛登臺,以歌舞歡迎。一片歌舞昇平中,我被僑胞們的韌性與生命力深深感動,從絕境中綻放的一簇簇鮮明,更讓我體會到和平的珍貴與來之不易。我們也和美斯樂可愛的孩子們一起勁歌熱舞,方才知曉,近乎整個美斯樂的學生今晚皆聚集於此。晚宴散去,不同村落的僑胞們再次蜿蜒攀上三、四小時的山路。那團聚的火光隨著他們散落,星星點點,仿佛在夜空中綻放成無數繁星。

    夜雨的涼意驅不散胸腔的澎湃,心底充盈的觸動與感懷,幾乎要滿溢而出。我想到大同中學的張校長說,學校位於บ้านหินแตก(Ban Hin Taek),意謂「石頭爆裂的村莊」,酷熱得連石頭都被曬裂。然而僑胞們卻賦予它一個浪漫的名字—滿星疊。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或許先烈們也曾仰望同一片星空,描繪安居樂業的遠景吧?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僑胞們都以驚人毅力和不屈精神,將艱困化為生命的光輝。當夜空裡的星光與山間燈火交織成璀璨的畫卷,我彷彿看見,那些浴血奮戰的先烈們,他們的靈魂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與星光一道守護著這群頑強不屈的僑胞。

    清萊每一寸的土地,彷彿都在低語著往昔。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將歲月與記憶的脈絡掰開、揉碎,淬鍊成烘焙咖啡的苦澀、深沉,但也充滿著無盡的韌性。當那份厚重的氣息滑入喉間,濃烈、焦氣深深滲入,帶著隱忍與堅韌。思緒逡巡於歷史扉頁,一夜無眠……

孤軍無畏,魂佑異域—段希文將軍的忠勇與堅守

    翌日,我們前往段希文將軍墓前致意。1961年撤軍時,五軍軍長段希文將軍因接獲蔣中正先生密令,指示以「自願」名義留下,是為末代孤軍。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段希文將軍和同袍不僅要面對來自異國的敵意,還要應對共產黨游擊隊的侵擾。更甚者,泰北孤軍未能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穩定援助,只能倚靠自己奮鬥求生,在這片金三角的土地上,孤軍成了亞細亞的孤兒。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挺過無數艱難險阻,從帕當戰役到清剿共產黨,孤軍以鮮血換取泰國的尊重與認同。在段希文將軍的領導和戰士犧牲下,這支孤軍在異鄉終於取得立足之地,泰皇同意孤軍入籍,末代孤軍總算可以解甲歸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扎根,將異鄉變成了故鄉,並自泰北群山中建立起近百個村落,居住10萬孤軍的後代。

    在異鄉的日子裡,段將軍帶領一群飽受磨難的士兵,默默守護異域,讓中華民國的旗幟在這裡高高昂揚。這些經歷於國家層次,是忍辱負重的擔當,令人動容;於個人層次,是信念與堅守,令人敬佩。帶著一群人在他鄉流離失所,每一場戰鬥拚搏、每一次艱難決策,都是一個個士兵內心的掙扎與無畏,這需要何等決心與魄力?異域戰士們為這片土地灌注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讓後人在這片遙遠的異鄉,繼續傳承和發揚中華精神,讓這片土地在逆境中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河山依舊,故國情長—金三角的歷史回聲

    旅程中最讓我震撼的,莫過於金三角區域的實地探訪。站在湄公河畔遠眺,東側水流接壤寮國,西側的支流則分岔環繞,繞過緬甸兩岸,與其隔河相望。河水在此分流,恰巧與泰、寮、緬三國的邊界交會,形成名副其實的三角地帶。去年我所訪問金三角基金會的王根深董事長,便來自金三角。此刻,王董事長的人生地圖在我眼前再次展開。董事長15歲時便受「國破何以家為」感召,加入國軍光武部隊,於泰緬邊境的叢林渡過數十載的游擊生涯。隨後,他成為泰北區域情報人員,亦歷經撤退、遷臺等人生重大轉折。如今再次轉換身分,搖身成為文史工作者,創辦桃園「異域故事館」。

     立於他曾經奮鬥的戰場,思緒再次遠揚,遙想他曾描述的「亂、靜、迷、回、容」,是對人生這段經歷的概述,亦是館內展區的名字。那些在戰爭中不忍回首的瞬間,讓我不禁想起故事館中「靜」區雕像的靈感原型,「迷」區所描繪動盪時代背景下,不得不從事運毒的艱辛。王董事長提到,當年在運送罌粟花時,與女伴之間未了的緣分,隨著撤退的慌亂劃下句點,在物換星移、人事已非的歲月裡,徒留遺憾。如今實在難以想像,眼前壯麗的茶山梯田,曾被懾人心魄的罌粟浸染整片嫣紅。而在看盡戰爭帶來的苦難、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之後,董事長選擇留下和平。「沒有一場戰役值得歌頌」如今懸掛在館內,時刻提醒人們對戰爭深切反思。

我也想起另一位訪問對象,「忠貞眷村口」喬守豐老闆。斷梗飄蓬過後,終於落腳龍崗忠貞,他再次翻開父親的滇緬菜譜,在第二故鄉,重新飄起熟悉的椒麻香氣。至此,我的人生似乎和這片土地加深了某種意義上的紐帶聯繫。

杏壇傳薪,薪火相承—在異域重燃文化之光

    翻開這段歷史,我更深刻體會到「華僑為革命之母」所蘊含的深意。深深敬佩華僑前輩篳路藍縷的精神,以及和平的可貴。當在曼谷中華會館唱起國父紀念歌,那份濃稠的鄉愁依舊沉澱在僑胞的眼底;在中山講座間,我始終能感受到僑胞心繫中華民國,以及對臺海局勢、兩岸和平的擔憂與關懷。

    此行每一幕都重捶著我的心靈。華僑前輩們用血淚交織的大半生譜寫屬於自己的瑰麗樂章。不禁扣問自己,那我們呢?立足於先輩的努力,何其有幸生長在和平的時代。

    回想起旅程中在朱拉隆功大學的上午,一幕幕演講的畫面再次閃過眼前。我被問及隨同馬總統出訪學到些什麼?期待一個怎樣的領導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遠眺,我得以在這個年紀見證世界的多樣與複雜,擁有更廣闊的視野。那些在歷史洪流中百折不屈的華僑先輩,他們的足跡、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犧牲,無一不激勵我去思考,在這個變動的時代,我應成為怎樣的人,該如何定位自己,又該為國家、社會承擔怎樣的責任。看著依舊濤瀾洶湧的河水,我想,我已有了答案。

 

作者為大九學堂四期學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馬英九官方臉書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泰北群山巍峨如萬古長青的屏障,守護著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先烈英魂彷彿仍在這裡盤旋,他們的故事訴說不滅的精神與忠貞。他們曾以血肉之軀捍衛家國,卻在異域的孤煙中,逐漸被時光淹沒。「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這裡的每一片山巒、每一道河谷,都回盪著他們不屈的呼喚。

    去年,我在桃園的異域故事館進行文化訪談,紀錄斑駁的記憶與未竟的故事。而今,有幸隨著馬前總統親赴泰北這片染滿忠魂的土地,拜訪曾在歷史洪流中跌宕的人們,摭拾歲月深處的殘編。曾經的戰場,英魂從未泯滅,他們的故事仍在這片土地上回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忠魂不泯,家國常懷—凝聚歷史記憶的殿堂

    我們的旅程在泰北義民文史館啟幕。所到之處,簇擁的人群如浪潮般湧動,與飄揚的國旗相互映照,數十年的牽絆與思念在每一雙注視的眼中匯聚。幾代人的念想化作一聲聲「總統好」,響徹雲霄。入廳後,眾人齊聲高唱國歌,千餘人的歌聲振聾發聵,在祠堂共振迴盪,整個空間產生共鳴,一路延伸至廳門外。萬眾一心、家國情懷在此刻達成了具象化的實踐。那是一種超驗的感受,能感知到那發自肺腑的震顫,乃至整個頭骨都在轟鳴。肅穆莊嚴的氣氛中,我們鞠躬致敬、升香奠酒,我們止不住的敬仰與悲愴、禁不住淚沾袍袖⋯⋯

     「民國38年,國共內戰失利,部分雲南國軍退往泰緬邊境,隨後被緬甸控訴為入侵者。歷經兩次撤軍回臺,仍有不少軍人滯留當地,便成為『泰緬孤軍』。孤軍之後遭中共人民解放軍與緬軍兩方不斷夾擊,只好再次退往泰國北部山區美斯樂等地……」

     看著那些曲折的路徑,聽著導覽員爬梳歷史,娓娓道來先輩們如何在層巒疊嶂間或遷徙、游擊,我不禁想像,在動盪輾轉的歲月裡,他們或許不知將往何處去,卻始終記得自己從何處來。無論身在何處,那份對故土的深情、對中華民國的信念,從未被時間沖淡,反而隨著歲月的流轉愈發堅定。晚上的感恩晚會,僑胞們紛紛登臺,以歌舞歡迎。一片歌舞昇平中,我被僑胞們的韌性與生命力深深感動,從絕境中綻放的一簇簇鮮明,更讓我體會到和平的珍貴與來之不易。我們也和美斯樂可愛的孩子們一起勁歌熱舞,方才知曉,近乎整個美斯樂的學生今晚皆聚集於此。晚宴散去,不同村落的僑胞們再次蜿蜒攀上三、四小時的山路。那團聚的火光隨著他們散落,星星點點,仿佛在夜空中綻放成無數繁星。

    夜雨的涼意驅不散胸腔的澎湃,心底充盈的觸動與感懷,幾乎要滿溢而出。我想到大同中學的張校長說,學校位於บ้านหินแตก(Ban Hin Taek),意謂「石頭爆裂的村莊」,酷熱得連石頭都被曬裂。然而僑胞們卻賦予它一個浪漫的名字—滿星疊。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或許先烈們也曾仰望同一片星空,描繪安居樂業的遠景吧?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僑胞們都以驚人毅力和不屈精神,將艱困化為生命的光輝。當夜空裡的星光與山間燈火交織成璀璨的畫卷,我彷彿看見,那些浴血奮戰的先烈們,他們的靈魂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與星光一道守護著這群頑強不屈的僑胞。

    清萊每一寸的土地,彷彿都在低語著往昔。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將歲月與記憶的脈絡掰開、揉碎,淬鍊成烘焙咖啡的苦澀、深沉,但也充滿著無盡的韌性。當那份厚重的氣息滑入喉間,濃烈、焦氣深深滲入,帶著隱忍與堅韌。思緒逡巡於歷史扉頁,一夜無眠……

孤軍無畏,魂佑異域—段希文將軍的忠勇與堅守

    翌日,我們前往段希文將軍墓前致意。1961年撤軍時,五軍軍長段希文將軍因接獲蔣中正先生密令,指示以「自願」名義留下,是為末代孤軍。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段希文將軍和同袍不僅要面對來自異國的敵意,還要應對共產黨游擊隊的侵擾。更甚者,泰北孤軍未能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穩定援助,只能倚靠自己奮鬥求生,在這片金三角的土地上,孤軍成了亞細亞的孤兒。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挺過無數艱難險阻,從帕當戰役到清剿共產黨,孤軍以鮮血換取泰國的尊重與認同。在段希文將軍的領導和戰士犧牲下,這支孤軍在異鄉終於取得立足之地,泰皇同意孤軍入籍,末代孤軍總算可以解甲歸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扎根,將異鄉變成了故鄉,並自泰北群山中建立起近百個村落,居住10萬孤軍的後代。

    在異鄉的日子裡,段將軍帶領一群飽受磨難的士兵,默默守護異域,讓中華民國的旗幟在這裡高高昂揚。這些經歷於國家層次,是忍辱負重的擔當,令人動容;於個人層次,是信念與堅守,令人敬佩。帶著一群人在他鄉流離失所,每一場戰鬥拚搏、每一次艱難決策,都是一個個士兵內心的掙扎與無畏,這需要何等決心與魄力?異域戰士們為這片土地灌注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讓後人在這片遙遠的異鄉,繼續傳承和發揚中華精神,讓這片土地在逆境中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河山依舊,故國情長—金三角的歷史回聲

    旅程中最讓我震撼的,莫過於金三角區域的實地探訪。站在湄公河畔遠眺,東側水流接壤寮國,西側的支流則分岔環繞,繞過緬甸兩岸,與其隔河相望。河水在此分流,恰巧與泰、寮、緬三國的邊界交會,形成名副其實的三角地帶。去年我所訪問金三角基金會的王根深董事長,便來自金三角。此刻,王董事長的人生地圖在我眼前再次展開。董事長15歲時便受「國破何以家為」感召,加入國軍光武部隊,於泰緬邊境的叢林渡過數十載的游擊生涯。隨後,他成為泰北區域情報人員,亦歷經撤退、遷臺等人生重大轉折。如今再次轉換身分,搖身成為文史工作者,創辦桃園「異域故事館」。

     立於他曾經奮鬥的戰場,思緒再次遠揚,遙想他曾描述的「亂、靜、迷、回、容」,是對人生這段經歷的概述,亦是館內展區的名字。那些在戰爭中不忍回首的瞬間,讓我不禁想起故事館中「靜」區雕像的靈感原型,「迷」區所描繪動盪時代背景下,不得不從事運毒的艱辛。王董事長提到,當年在運送罌粟花時,與女伴之間未了的緣分,隨著撤退的慌亂劃下句點,在物換星移、人事已非的歲月裡,徒留遺憾。如今實在難以想像,眼前壯麗的茶山梯田,曾被懾人心魄的罌粟浸染整片嫣紅。而在看盡戰爭帶來的苦難、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之後,董事長選擇留下和平。「沒有一場戰役值得歌頌」如今懸掛在館內,時刻提醒人們對戰爭深切反思。

我也想起另一位訪問對象,「忠貞眷村口」喬守豐老闆。斷梗飄蓬過後,終於落腳龍崗忠貞,他再次翻開父親的滇緬菜譜,在第二故鄉,重新飄起熟悉的椒麻香氣。至此,我的人生似乎和這片土地加深了某種意義上的紐帶聯繫。

杏壇傳薪,薪火相承—在異域重燃文化之光

    翻開這段歷史,我更深刻體會到「華僑為革命之母」所蘊含的深意。深深敬佩華僑前輩篳路藍縷的精神,以及和平的可貴。當在曼谷中華會館唱起國父紀念歌,那份濃稠的鄉愁依舊沉澱在僑胞的眼底;在中山講座間,我始終能感受到僑胞心繫中華民國,以及對臺海局勢、兩岸和平的擔憂與關懷。

    此行每一幕都重捶著我的心靈。華僑前輩們用血淚交織的大半生譜寫屬於自己的瑰麗樂章。不禁扣問自己,那我們呢?立足於先輩的努力,何其有幸生長在和平的時代。

    回想起旅程中在朱拉隆功大學的上午,一幕幕演講的畫面再次閃過眼前。我被問及隨同馬總統出訪學到些什麼?期待一個怎樣的領導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遠眺,我得以在這個年紀見證世界的多樣與複雜,擁有更廣闊的視野。那些在歷史洪流中百折不屈的華僑先輩,他們的足跡、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犧牲,無一不激勵我去思考,在這個變動的時代,我應成為怎樣的人,該如何定位自己,又該為國家、社會承擔怎樣的責任。看著依舊濤瀾洶湧的河水,我想,我已有了答案。

 

作者為大九學堂四期學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