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民調88.9%民眾反對共機「刻意」擾台 學者:文字引導
照片為陸委會民調資料截圖
【宋思彤編輯】陸委會日前公布例行性民調,詢問民眾對於兩岸關係與相關時事議題的見解,但許多網友將焦點放在「政黨傾向」題目上。民調學者表示,雖然其非主要題目,也是可以援引討論的面向;至於例行性民調若要呈現趨勢,若不是同一個單位施作,則必須在表格中進行加註。
【民調摘要】
陸委會八月八日公布例行性民調,詢問民眾對於兩岸政府關係、交流速度、統獨意向,以及新聞時事(包括:懲治台獨 22 條意見、中共軍機跨越海峽中線等)的看法,並詢問其政治傾向等資訊。
結果顯示,就中國大陸政府的態度而言,有 72.5% 民眾認為對我國政府不友善、55.6% 民眾覺得對我國民眾不友善;統獨部分,85% 民眾期望目前維持現狀;時事部份,85% 民眾不贊同台灣實施「一國兩制」、88.9% 民眾反對中國刻意踰越海峽中線。
【專家分析】
全民查假會社在本次〈看懂民調〉邀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解讀民調的三大爭點,並進行詳細解析。
爭點一:從本民調看政黨傾向?
陸委會的民調發布後,許多網友並非把重點放在兩岸相關的問題上,而是聚焦在詢問個人資料中的「政治傾向」上。
該題詢問受訪者的政黨認同,結果顯示有 19.7% 傾向國民黨、35.3% 傾向民進黨、6.1% 傾向民眾黨,38.9% 則是其他、中立或不表態。網友紛紛指出,民眾黨崩盤的速度之快,支持度僅剩下 6.1%。
部分網友認為,該民調的主題是兩岸相關議題,主要問題與政黨傾向完全沒有關係,若拿來做政黨認同的解讀是否適當?
先不論其準確度為何,雖然這僅是做個人資料的詢問,但「政黨認同」仍舊是這份民調的題目之一,即使非主要題目,仍是可以援引討論的面向。
爭點二:「例行」民調由不同執行單位施作?
這份民調是陸委會每半年會做一次的「例行性調查」,透過同樣題目、不同時期的詢問,將此趨勢繪製成折線圖,並觀察某一段時間意識型態的流動與變化。
不過,從趨勢圖中可以發現,上一次的民調執行單位,與本次並不相同。執行單位在做民調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訪談方式跟機構效應的變化,即使是在同一時期做的民調,也可能因為執行單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那麼,將不同執行單位所做的民調,以折線圖來表示曲線變化是否恰當?
事實上,民調執行具有一定的 SOP,如果陸委會對民調機構執行過程的要求一致,同一題目在不同民調機構的執行結果差異應該不大;若有差異,應該都在誤差範圍內。
我們經常可見政黨初選民調以同樣的抽樣方式、同樣的問卷題目在不同民調機構執行,經常獲得接近的結果,便是這個道理。
然而,民調機構執行過程的差異主要在訪員追問強度、方式,民調機構之間在這點上恐怕很難「完全」一致,因此若要將民調機構執行訪問的結果放在一起,繪製趨勢圖,目前標註哪一項數值、屬於哪一個機構所執行,這樣的方式是可行的,幫助讀者瞭解這是不同機構完成的民調。
爭點三:題目用字引導和定義模糊
民調題目的用字遣詞,都可能會影響民眾對題目的作答,所以在題幹設計上,要儘量理性、中立、立場並陳,讓其調查效果更加準確。
但本次民調的第 8 題,就遇到了類似的狀況。題目詢問民眾:「中共軍機和軍艦持續在我國周邊活動,甚至刻意逾越海峽中線,請問您認不認同中共的作法?」
題目是詢問民眾對於中國軍機挑釁的看法,但在用字上也稍微帶有一些主觀看法。題目中的「刻意」兩字,就可能會有引導民眾的想法。
此外,民調在詢問居住地區時,定義可以更加準確。在個人資料第 11 題的居住區域,所謂的「大台北都會區」定義似乎並不明確,因為新北市、基隆、桃園都有獨立的選項,建議未來可以加註解釋。
此外,題目中有詢問父系的省籍,應是考量題數限制所致。省籍因素對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解釋力日漸低落,但還是可以繼續觀察它的影響狀況變遷。
照片為陸委會民調資料截圖
【宋思彤編輯】陸委會日前公布例行性民調,詢問民眾對於兩岸關係與相關時事議題的見解,但許多網友將焦點放在「政黨傾向」題目上。民調學者表示,雖然其非主要題目,也是可以援引討論的面向;至於例行性民調若要呈現趨勢,若不是同一個單位施作,則必須在表格中進行加註。
【民調摘要】
陸委會八月八日公布例行性民調,詢問民眾對於兩岸政府關係、交流速度、統獨意向,以及新聞時事(包括:懲治台獨 22 條意見、中共軍機跨越海峽中線等)的看法,並詢問其政治傾向等資訊。
結果顯示,就中國大陸政府的態度而言,有 72.5% 民眾認為對我國政府不友善、55.6% 民眾覺得對我國民眾不友善;統獨部分,85% 民眾期望目前維持現狀;時事部份,85% 民眾不贊同台灣實施「一國兩制」、88.9% 民眾反對中國刻意踰越海峽中線。
【專家分析】
全民查假會社在本次〈看懂民調〉邀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解讀民調的三大爭點,並進行詳細解析。
爭點一:從本民調看政黨傾向?
陸委會的民調發布後,許多網友並非把重點放在兩岸相關的問題上,而是聚焦在詢問個人資料中的「政治傾向」上。
該題詢問受訪者的政黨認同,結果顯示有 19.7% 傾向國民黨、35.3% 傾向民進黨、6.1% 傾向民眾黨,38.9% 則是其他、中立或不表態。網友紛紛指出,民眾黨崩盤的速度之快,支持度僅剩下 6.1%。
部分網友認為,該民調的主題是兩岸相關議題,主要問題與政黨傾向完全沒有關係,若拿來做政黨認同的解讀是否適當?
先不論其準確度為何,雖然這僅是做個人資料的詢問,但「政黨認同」仍舊是這份民調的題目之一,即使非主要題目,仍是可以援引討論的面向。
爭點二:「例行」民調由不同執行單位施作?
這份民調是陸委會每半年會做一次的「例行性調查」,透過同樣題目、不同時期的詢問,將此趨勢繪製成折線圖,並觀察某一段時間意識型態的流動與變化。
不過,從趨勢圖中可以發現,上一次的民調執行單位,與本次並不相同。執行單位在做民調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訪談方式跟機構效應的變化,即使是在同一時期做的民調,也可能因為執行單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那麼,將不同執行單位所做的民調,以折線圖來表示曲線變化是否恰當?
事實上,民調執行具有一定的 SOP,如果陸委會對民調機構執行過程的要求一致,同一題目在不同民調機構的執行結果差異應該不大;若有差異,應該都在誤差範圍內。
我們經常可見政黨初選民調以同樣的抽樣方式、同樣的問卷題目在不同民調機構執行,經常獲得接近的結果,便是這個道理。
然而,民調機構執行過程的差異主要在訪員追問強度、方式,民調機構之間在這點上恐怕很難「完全」一致,因此若要將民調機構執行訪問的結果放在一起,繪製趨勢圖,目前標註哪一項數值、屬於哪一個機構所執行,這樣的方式是可行的,幫助讀者瞭解這是不同機構完成的民調。
爭點三:題目用字引導和定義模糊
民調題目的用字遣詞,都可能會影響民眾對題目的作答,所以在題幹設計上,要儘量理性、中立、立場並陳,讓其調查效果更加準確。
但本次民調的第 8 題,就遇到了類似的狀況。題目詢問民眾:「中共軍機和軍艦持續在我國周邊活動,甚至刻意逾越海峽中線,請問您認不認同中共的作法?」
題目是詢問民眾對於中國軍機挑釁的看法,但在用字上也稍微帶有一些主觀看法。題目中的「刻意」兩字,就可能會有引導民眾的想法。
此外,民調在詢問居住地區時,定義可以更加準確。在個人資料第 11 題的居住區域,所謂的「大台北都會區」定義似乎並不明確,因為新北市、基隆、桃園都有獨立的選項,建議未來可以加註解釋。
此外,題目中有詢問父系的省籍,應是考量題數限制所致。省籍因素對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解釋力日漸低落,但還是可以繼續觀察它的影響狀況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