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宗博館回佛對談 以生命共同體同理心 與生態共榮共生

中央社/ 2024.07.12 13:4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712 13:40:23)生態保育,一直是眾所矚目的議題,當黑熊、石虎與獵人狹路相逢,應該優先保護誰的生態?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回佛對談」,邀請專家對談聽聽「來自生態的聲音」,從不同角度激盪出生態永續的共識:生態保育不應分先後、輕重,而是共榮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概念;以同理心走入大自然,與大自然相處,才能對土地有感,明白生物多樣性的美好與必要性,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態才能永續。

目前因人為因素引發的生態亂象,專家們也舉出諸多例證,並從各自的觀察說明生態的演變與保育的價值。「國際NGO組織衝突解決顧問」褚士瑩是這場對談的主持人,一開始就引用老子《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詢問與會專家對各物種是否應該一視同仁?生態保育與狩獵孰輕孰重?能否和諧共存?人們又應該如何看待生態、聽懂生態的聲音?

融入自然 相互包容不同物種

研究台灣黑熊30年的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黃美秀表示,熊9成的主食是樟科的肉桂、殼斗科的櫟橡實等植物,但人們卻總問,遇到熊要不要爬到樹上或裝死?熊雖然也捕食水鹿、山羌,但基本上不會過馬路侵入人類的住居,而是人類總先侵入熊的棲息地,卻問熊「你怎麼在這裡?」熊是生態平衡的調控者,但台灣黑熊的救傷通報,卻有6成9死於人為因素。保育不是資訊,生物多樣性極具價值,對不同物種應以佛教的「相即」,也就是以「生命共同體」的同理心看待。

帶領各生態團體深入石虎棲息環境的生態保育工作者、知名作家劉克襄表示,石虎生活在低海拔的淺山地區,被發現時多半是遭路殺、毒殺,人類筆直快速的道路,就是石虎的不歸路。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隻石虎」,改用「石虎的思考」,不走快速的省道、縣道,改走鄉道、農路、水圳路、河床,尤其是自然農法的水稻田邊,往往就能發現石虎的腳印、吃剩的東西。

許多旅遊指南甚至GOOGLE地圖都找不到的「石虎路」,也是許多動物會集聚的地方,這是棲地被改變的結果。如果徒步環島選擇走河床,就會發現很多不同的動植物,劉克襄說,「可以看到另一個台灣」,「這是石虎教會我的事」。

大自然不容忽視 學習守護崇敬森林

生態浩劫已威脅這麼多野生動物,為何還非打獵不可?創立「獵人學校」的亞榮隆.撒可努說,原住民傳統要上山打獵,才能感受來自身體原始的靈性,就像媽媽在小孩一進門,不必說就知道他去過哪裡;動物在動物園有人類悉心照料,都還常常養不活,在野外卻能活得很好,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讀書無法懂大自然,必須親自進入大自然,感受害怕、恐懼、孤獨,才能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所以他創辦獵人學校不是教人狩獵,而是如何喜歡大自然,擁有「獵人的優雅」、學會充滿靈性的儀式感,知道必須守護森林,那是對森林的崇敬。

黃美秀也說,原住民多半崇敬熊,不會獵捕熊,早期是因玉米田被野豬吃了,半夜圍捕時意外打死熊,才將熊賣給漢人。後來傳統文化式微、台灣經濟起飛後,熊掌、熊膽等各種山產大行其道,在高價利誘下,才開始過度狩獵,有買賣才有傷害,不能全怪獵人。其實,傳統原住民狩獵有很多禁忌與節制,不會濫殺,而是透過與動物的生死交戰,才能融入自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倒是有些為滿足口腹之慾、假日上山濫捕的平地獵人,才是違背傳統的狩獵。

劉克襄比喻就像人們平時運動跑步或健走10公里,並不是為了獎牌;原住民狩獵重視的,是對所有傳統文化儀式的保留,獵取動物並非目的,小米、芋頭才是他們生活的重點。

大自然待久了 就會將森林當成家

亡羊補牢,生態保育如何才有永續的未來?黃美秀表示,保育其實是預警科學,現在動物的處境,也影射人類未來的處境,大家談永續,「說得太多,做得太少」,勿因善小而不為,只要簡單生活、彼此相愛,多花時間帶小孩與大自然連接,就會知道如何感激地球。

劉克襄認為,要做到零碳排很難,多利用大眾運輸至少可以減碳;多走路,一群人一起走路是舞蹈,土地就是你的舞台,多坐大眾運輸、走小路到自然偏遠的地方,一路都會遇到善良的好人,看到台灣的美好。

亞榮隆.撒可努說,愛護地球不是垃圾分類、淨灘而已,種樹也是很好的方法。土地不一定要大量種植,甚至夜晚也用燈照加速生長,不然我們可能要問「你這個釋迦,是不是都熬夜?」有時「不務農」放著長野草也不錯。亞榮隆.撒可努說,回歸大自然很重要!不必教小孩野外求生,只要帶他到大自然好好發呆就好。大自然送給人類最好的禮物,就是「很無聊」!在大自然待久了,就會和大樹做朋友,河流、蕨類就像兄弟姐妹,然後就會將森林當成自己的家。

「回佛對談」邀請專家對談聽聽「來自生態的聲音」,從不同角度激盪出生態永續的共識。(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4位生態專家學者建議生態保育不應分先後、輕重,而是共榮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概念走入大自然。(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對談內容相當精彩,吸引很多民眾前往宗博館聆聽。(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人為因素引發的生態亂象,專家們也舉出諸多例證,說明生態的演變與保育的價值。(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對談內容豐富多元,台上台下互動熱烈。(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