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在傳統市場買菜,想起減塑這檔事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我在傳統市場買豆腐干。豆腐干一斤35元,二老食量越來越小,半斤豆腐干炒肉絲可以吃上好幾天,吃到膩。再說,這兒的豆腐干不放防腐劑,天氣熱,擱在冰箱沒兩天就滑膩膩,不敢買多,買了15塊錢的豆腐干。店員將豆腐干放進一個小塑膠袋裡,遞給我。
小塑膠袋,很麻煩,不能裝垃圾,也沒法裝廚餘。可是,半斤豆腐干,不用小塑膠袋裝,用甚麼裝盛呢?
走過蔬菜攤,我拿著三把50元的青菜,綠豆芽和青梗菜分別包裝在兩個透明塑膠袋裡,另外還有一把「裸」的空心菜。老闆拿了一個大塑膠袋讓我好拿。蔬菜攤的大塑膠袋很實用,我都拿來裝家庭垃圾。我住的這個大社區,聘有專門清潔公司負責垃圾清運,垃圾無須裝在付費的專用垃圾袋裡。
我順便買了三顆牛番茄,一股腦地丟進大塑膠袋裡。這些日子,番茄價格又漲了,一斤都在70元上下。三顆碩大的牛番茄的重量剛過一斤,超市的價格怕是要超過90元、100元了。一旁的婦人也拿了三顆番茄,老闆笑瞇瞇地幫她裝在一個小的塑膠袋裡。
20元的一把青蔥、一塊生薑、一包蒜頭,也擱在一個塑膠袋裡。
再往前走,賣魚的攤販就在那邊。疫情過後,魚越來越貴了。疫情前,三條午仔魚也就是200元,疫情後,三條250起跳。小小的兩條黃金鯧,也要250,黃魚三條則常常攀升到280元,直叫人買不下手。
好久沒燒魚了!對自己好點吧!買了三條赤翅仔,付了250塊,老闆很快地殺好了魚,刮好了鱗,將三條魚分別裝在三個小塑膠袋裡,再擱進一個大一點的塑膠袋。這是很貼心的服務,暫時不吃的魚可以分別放在冰箱的冷凍庫裡,不會凍結在一塊兒。
魚攤再過去,有個豬肉攤。我買了100塊錢的肉絲,老闆娘秤好了肉絲,放進透明的小塑膠袋裡遞給我。換做在超市,這100塊錢的肉絲得多付個20、30元左右,沒有塑膠袋,卻多了一片淺淺的保麗龍盒和兩三層保鮮膜。
今天沒買雞,老闆依舊笑呵呵地跟我問好:大哥早啊!我也很精神跟他揮揮手,回覆他一個「早啊」!攤子上,好幾包客人指定的全雞、雞塊、去骨的雞腿,整整齊齊地擺在那兒。全是塑膠袋!不用塑膠袋,用甚麼呢?
新聞報導說,政府打算在47個傳統市場推動減塑,鼓勵民眾在傳統市場自備環保袋,預計可以減少20%的購物塑膠袋的使用量。
我在想,推動減塑的官員大概都不上傳統市場買菜的!自備環保袋?哪天,大官員和環保團體能不能連著10天上傳統市場、示範給咱們瞧瞧,看看各位如何自備環保袋去買菜?豬肉和魚放在環保袋裡?還是板豆腐和青菜全擱在環保袋裡?鼓勵大夥兒重複使用塑膠袋嗎?買菜的人拿著一堆用過的塑膠袋上菜場,攤商不煩,煩死了其他的消費者。誰有那個美國時間等你拿出塑膠袋?
塑膠袋降解、分解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我們要限塑減塑。減塑政策推動迄今已經22個年頭了,矛盾的是,22年來,塑膠袋的產量和內銷量居然還逐年增長呢!是減塑政策出了錯?還是塑膠袋已成了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塑膠袋給最兇的前五名,依次為傳統市場(30%)、小吃攤販(27%)、早餐店(14%)、大賣場和超市(11%)、餐廳(8%)。問卷調查,有誤差,未必能反映塑膠袋使用的真實情況,不過,相當能反映當前人們的生活型態。
就我一個經常上傳統市場買菜,也時不時上大賣場及超市購物的消費者來看,就算傳統市場攤商塑膠帶給得兇,那麼,小吃攤、早餐店、大賣場、超市和餐廳裡為包裝使用的保麗龍、紙餐盒、紙杯、塑膠蓋、保鮮膜就能降解分解嗎?用它們來替代塑膠袋,會不會形成另一種環保災難呢?假如,我們將所有的傳統市場都改成超市,包裝也比照超市和大賣場,少了塑膠袋,會不會增加了保麗龍、紙杯紙盒和塑膠蓋的使用量呢?
其實,這些年,電商和外送平台井噴式成長,塑膠袋的使用量大增,也是必然。此外,消費者購買一定數量生鮮食品時,許多餐廳和電商都會附贈印有Logo商家名稱的塑膠製保鮮袋,雖說是可以重複使用的保鮮袋,少了回收機制,下回購買,同樣的保鮮袋還是會送到府上。
因生活型態改變,各式各樣的塑膠袋使用量直線增加,官員和環保人士可曾看到了?可有解方?電商時代,大大小小包裝塑膠袋和紙箱的使用量,爆炸式地增長,又有誰看到了?可有解方?
限塑減塑,不如趕緊開發可以完全分解的塑膠袋!(市面上有號稱可以完全分解的生物質塑膠袋,不知真假?若為真,為何不全部改用可分解的塑膠袋?是因為牽涉廠商的既得利益嗎?)這檔事,不知AI能幫得上忙嗎?
別煩了!先去倒個垃圾吧!社區裡的生活垃圾和廚餘,越來越多,垃圾箱裡堆滿了塑膠袋裝的各式垃圾,我吸了一口氣,將手中的垃圾拋進垃圾箱裡!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聚傳媒陳朝平專欄】我在傳統市場買豆腐干。豆腐干一斤35元,二老食量越來越小,半斤豆腐干炒肉絲可以吃上好幾天,吃到膩。再說,這兒的豆腐干不放防腐劑,天氣熱,擱在冰箱沒兩天就滑膩膩,不敢買多,買了15塊錢的豆腐干。店員將豆腐干放進一個小塑膠袋裡,遞給我。
小塑膠袋,很麻煩,不能裝垃圾,也沒法裝廚餘。可是,半斤豆腐干,不用小塑膠袋裝,用甚麼裝盛呢?
走過蔬菜攤,我拿著三把50元的青菜,綠豆芽和青梗菜分別包裝在兩個透明塑膠袋裡,另外還有一把「裸」的空心菜。老闆拿了一個大塑膠袋讓我好拿。蔬菜攤的大塑膠袋很實用,我都拿來裝家庭垃圾。我住的這個大社區,聘有專門清潔公司負責垃圾清運,垃圾無須裝在付費的專用垃圾袋裡。
我順便買了三顆牛番茄,一股腦地丟進大塑膠袋裡。這些日子,番茄價格又漲了,一斤都在70元上下。三顆碩大的牛番茄的重量剛過一斤,超市的價格怕是要超過90元、100元了。一旁的婦人也拿了三顆番茄,老闆笑瞇瞇地幫她裝在一個小的塑膠袋裡。
20元的一把青蔥、一塊生薑、一包蒜頭,也擱在一個塑膠袋裡。
再往前走,賣魚的攤販就在那邊。疫情過後,魚越來越貴了。疫情前,三條午仔魚也就是200元,疫情後,三條250起跳。小小的兩條黃金鯧,也要250,黃魚三條則常常攀升到280元,直叫人買不下手。
好久沒燒魚了!對自己好點吧!買了三條赤翅仔,付了250塊,老闆很快地殺好了魚,刮好了鱗,將三條魚分別裝在三個小塑膠袋裡,再擱進一個大一點的塑膠袋。這是很貼心的服務,暫時不吃的魚可以分別放在冰箱的冷凍庫裡,不會凍結在一塊兒。
魚攤再過去,有個豬肉攤。我買了100塊錢的肉絲,老闆娘秤好了肉絲,放進透明的小塑膠袋裡遞給我。換做在超市,這100塊錢的肉絲得多付個20、30元左右,沒有塑膠袋,卻多了一片淺淺的保麗龍盒和兩三層保鮮膜。
今天沒買雞,老闆依舊笑呵呵地跟我問好:大哥早啊!我也很精神跟他揮揮手,回覆他一個「早啊」!攤子上,好幾包客人指定的全雞、雞塊、去骨的雞腿,整整齊齊地擺在那兒。全是塑膠袋!不用塑膠袋,用甚麼呢?
新聞報導說,政府打算在47個傳統市場推動減塑,鼓勵民眾在傳統市場自備環保袋,預計可以減少20%的購物塑膠袋的使用量。
我在想,推動減塑的官員大概都不上傳統市場買菜的!自備環保袋?哪天,大官員和環保團體能不能連著10天上傳統市場、示範給咱們瞧瞧,看看各位如何自備環保袋去買菜?豬肉和魚放在環保袋裡?還是板豆腐和青菜全擱在環保袋裡?鼓勵大夥兒重複使用塑膠袋嗎?買菜的人拿著一堆用過的塑膠袋上菜場,攤商不煩,煩死了其他的消費者。誰有那個美國時間等你拿出塑膠袋?
塑膠袋降解、分解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我們要限塑減塑。減塑政策推動迄今已經22個年頭了,矛盾的是,22年來,塑膠袋的產量和內銷量居然還逐年增長呢!是減塑政策出了錯?還是塑膠袋已成了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塑膠袋給最兇的前五名,依次為傳統市場(30%)、小吃攤販(27%)、早餐店(14%)、大賣場和超市(11%)、餐廳(8%)。問卷調查,有誤差,未必能反映塑膠袋使用的真實情況,不過,相當能反映當前人們的生活型態。
就我一個經常上傳統市場買菜,也時不時上大賣場及超市購物的消費者來看,就算傳統市場攤商塑膠帶給得兇,那麼,小吃攤、早餐店、大賣場、超市和餐廳裡為包裝使用的保麗龍、紙餐盒、紙杯、塑膠蓋、保鮮膜就能降解分解嗎?用它們來替代塑膠袋,會不會形成另一種環保災難呢?假如,我們將所有的傳統市場都改成超市,包裝也比照超市和大賣場,少了塑膠袋,會不會增加了保麗龍、紙杯紙盒和塑膠蓋的使用量呢?
其實,這些年,電商和外送平台井噴式成長,塑膠袋的使用量大增,也是必然。此外,消費者購買一定數量生鮮食品時,許多餐廳和電商都會附贈印有Logo商家名稱的塑膠製保鮮袋,雖說是可以重複使用的保鮮袋,少了回收機制,下回購買,同樣的保鮮袋還是會送到府上。
因生活型態改變,各式各樣的塑膠袋使用量直線增加,官員和環保人士可曾看到了?可有解方?電商時代,大大小小包裝塑膠袋和紙箱的使用量,爆炸式地增長,又有誰看到了?可有解方?
限塑減塑,不如趕緊開發可以完全分解的塑膠袋!(市面上有號稱可以完全分解的生物質塑膠袋,不知真假?若為真,為何不全部改用可分解的塑膠袋?是因為牽涉廠商的既得利益嗎?)這檔事,不知AI能幫得上忙嗎?
別煩了!先去倒個垃圾吧!社區裡的生活垃圾和廚餘,越來越多,垃圾箱裡堆滿了塑膠袋裝的各式垃圾,我吸了一口氣,將手中的垃圾拋進垃圾箱裡!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