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兒死前彌留,家人死不讓他走!心理師:死別不是放手,是做到「這件事」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4.06.09 10:00


人的這一生會面臨到許多離別與遺憾,無論是主動的選擇,還是被動的面對,每一個告別背後都有一段故事。社會工作師、諮商心理師蔡惠芳於《每一個告別都珍貴》一書中,分享15篇告別事故,獻給正在經歷「告別」的朋友們,學會告別,坦然面對,不留下遺憾。以下為原書摘文:


大聲叫爸爸,不要讓他睡著了

阿龍是家中的獨子,聰明、優秀、孝順,卻在前途一片大好時,被診斷出癌症末期。一切都來得太快,打破了原本的幸福生活。病床上的他已處於彌留狀態,夾雜著喟嘆式呼吸,用盡所有的意志力,努力想睜著眼,似乎怕一旦鬆懈了,也就與這世界,與他牽掛的家人永別了。

「咱怎麼這麼歹命啊!」奶奶喃喃自語,是在說自己的坎坷,似乎在哭訴,或是在呼求上天的憐憫。突然,她像是想起了什麼,叫著孫子:「快,快叫你爸爸,不要讓他睡著了。」

「爸爸加油,爸爸不要睡著⋯⋯。」童稚的姊弟順著奶奶給的指令,奮力地喊著。「快,湯藥來了,趕快讓他喝下。」親友即時送來湯藥,奶奶連忙端著,用手扶著病人,一口又一口的用湯匙灌進病人的嘴,明明每一口都從嘴角溢出,但奶奶還是勸說般地對著阿龍說:「快喝,喝下了才有希望!」

「大聲點叫爸爸,不要讓他睡著了!」奶奶害怕一不留神,兒子就會被死神帶走,她得用盡所有的可能,來幫兒子留住生命。一旁阿龍的太太則是獨自掩面啜泣,她不知道一旦先生走了,怎麼扛下這一家子的未來?此刻,空氣裡充斥著慌亂及恐懼,奮力地與死神拔河,而迫在眉睫的告別,正一步步逼近。

我先牽起太太的手,把她帶到床邊,讓她握著先生的手,不用說話,就這麼握著。接著把姊弟倆帶到媽媽的身邊,對他們說:「我們輕輕地叫著爸爸就好,他都聽得到。」沒有了急切的叫喚聲,轉而是孩子的哭泣,此刻,需要幫孩子的心裡騰出一個空間和悲傷相處。



以後要怎麼讓孩子記得爸爸?

病房的節奏頓時慢了下來,剩下奶奶仍然催促著阿龍喝湯藥。我繞到病床的另一端,輕輕地請奶奶看一看她的媳婦和孫子們,她抬頭看著他們時,明白是到告別的時候了,奶奶的眼淚奪眶而出。

「他出生後不久,我先生就意外走了,我一個人帶著他,他是很孝順的孩子⋯⋯。」眼前的這一幕,讓奶奶回憶起當年喪夫的悲傷往事,不堪回首的經歷,如今將再次在媳婦身上重演。

「我們送大哥一份祝福,讓他安心吧!」我跟奶奶說著,而她沒有答腔。我知道讓白髮人送黑髮人是多麼難以割捨,這當中不只是死別的傷慟,還有一路以來含莘如苦的養育辛勞,以及寄託在未來的希望,全都將灰飛煙滅。

「以後要怎麼讓孩子記得爸爸?」過了一會,奶奶緩緩地抬頭問我。我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困惑地愣了一下。「我希望孩子長大後記得的父親,不單單只剩生病,有什麼能讓他的走,不要這麼單薄?」

奶奶接著說:「我經歷過單親撫育的歷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次阿龍問起他爸爸是怎麼過世的時候,我竟一時語塞,因為我不想只用輕如鴻毛的『車禍意外』,作為他生命裡缺席了父親的理由。」

「他簽過器捐卡,生病之後簽的!」太太好像想到了什麼,趕緊拿出病人的健保卡,那是阿龍曾經的安排。「癌症病人如果經過評估,可以在往生後捐贈眼角膜。也許大哥想用另一種
形式來看著孩子長大吧!」我望著太太和奶奶,讀著她們眼裡從哀傷轉換成的堅毅與希望。

做下的捐贈決策,讓孩子對爸爸的記憶,不只是停留在病痛日子裡,而是希望能用更有意義的方式,讓孩子們記得自己的爸爸!這樣的想法,彷彿也在修補奶奶自己過往的遺憾。

「阿龍,你要庇祐小孩平安長大!」確認阿龍往生後可以捐贈眼角膜之後,不同於稍早的慌亂,此時奶奶的手不再是捧著湯碗,而是握著兒子的手。太太則對他說:「你的心願可以完成了,你就放心地離開⋯⋯。」小孩則壓抑的哭著,在送別時刻裡,學習承接不屬於這年紀該經歷的哀痛情緒。這一刻,儘管悲痛,但平靜莊嚴。



學會在告別裡擁抱自己

分離的當下充斥困惑與痛苦,家屬難過的情緒往往夾雜著不捨、恐懼,面對未來感到迷惘、困惑,難過的是如何讓這一切不要發生,但死亡的腳步始終無法阻擋。善終強調的是生者心安、死者靈安,當生者無法心安時,死者也無法平靜放心的離去。死別不是要「放手」,而是找到生命的價值,讓存在的意義延續。

人生的旅途,始終要面對一次次的分離,但總會有另一個出口,帶我們找回生命自己的解答,不執著過去,珍惜有所依託的未來。

(本文摘自/每一個告別都珍貴/博思智庫)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