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國造大變革】中科院研製轉技術整合 2年內通過作戰測試就量產無人化武器

上報/朱明 2024.06.08 18:50

國防部長顧立雄首次向立院提出的業務報告指出,國軍將導入無人化及人工智慧,強化防衛作戰韌性;隨著7月1日中科院長將由現役海軍中將李世強出任,據了解,中科院研製國軍武器系統方向,除長期研製火箭推進器相關核心技術的W99小組與部署服役各式飛彈等機敏項目持續精進外,研製重心將在各式無人機系統與AI自動化,並採中科院整合國內外技術方式,2年為期限,若通過作戰測試就量產國軍所需要的各式無人機與具有無人自動化武器裝備。

台海情勢升溫 中科院因關鍵技術曠日費時無法因應

為了因應愈來愈嚴峻的兩岸軍事情勢,國軍武器系統性能提升,除向美軍售武器系統外,中科院研製的武器裝備亦要進行升級,除具有基礎的各式飛彈外,其他新開發的武器系統其研發進度,曠日費時無法趕上兩岸快速升溫的軍事態勢,讓台美雙方都非常著急。

經國防部檢討中科院研發國軍武器系統流程上,發現從作戰需求、概念設計、工程發展、作戰測評到量產部署階段中,花費時間最久屬工程發展,該部分是卡在關鍵技術研發,因中科院研發都以國防自主為原則,關鍵技術要完全掌握,也就是要關鍵技術要從頭基礎技術作起,這樣的作法沒有個3到5年是無法突破,但現實的台海局勢已經等不及。

新聞圖片 中科院認為國防自主要能掌握關鍵技術,但至少需3至5年的時間。圖為中科院研發的銳鳶二型無人機。(張哲偉攝)

以騰雲大型無人機為例,在2004年國防部曾規劃採購MQ-1死神無人機,但與美方談判後因設限太多,並於2008年確定無法採購後,才委中科院以「長征計劃」開始研製大型無人機,持續到2018年才進入騰雲專案的全機研製,若不是台美關係大幅改善,美方對台解禁武器技術與組件後,騰雲無人機發動機等重要關鍵性組件才有改善,若還是用替代品可能最終是無法達到空軍的作戰需求,因此美方才分別用軍售與軍援方式,讓我方在最短期限內獲得並部署MQ-9無人機系統。

新聞圖片 中科院2018年才執行騰雲無人機全機測試,關鍵組件獲美國支援才有改善。(張哲偉攝) 由於我國修改合約增購Link-16資料傳輸鏈與海事雷達,美國五角大廈12日重新發包4架MQ-9無人機合約。(取自美國海軍) 美方以軍售與軍援方式,讓台灣在最短期限內獲得並部署MQ-9無人機系統。(取自美國海軍)

武器獲得管道要多元 軍售商售自研三管齊下

俄烏戰爭已顯現出無人機與AI自動化將是未來作戰不可忽視的主要武器系統,加上台海情勢的緊迫,中科院研製各式無人機系統與AI自動化就不能依循過去的流程,來進行研發關鍵技術,將改用盤點中科院成熟已運用技術,整合國內現有的資源與技術,以及技轉國外具有實戰經驗的技術,三合一來加速研發的進度;所以國防部長顧立雄與媒體餐敘時,對於國軍武器獲得表示,「雞蛋不能放在同個籃子,要運用各種可行模式:包括軍售、商售、自研等;運用效率較高的商售比重將提高」,其目的是用商售來技轉引進具有實戰經驗的技術,讓中科院研製各式無人機系統作戰效能與國際接軌。

新聞圖片 AI全自駕無人機(圖)是未來作戰不可忽視的主要武器系統。(取自Fortem Technologies臉書)

據指出,中科院整合現有技術進行研製武器裝備,今年起就開始執行,其期程都是以2年要完成各項測評,若如期如質通過作戰測評,2026年就會編列預算進行量產,例如海軍「獵鵂專案」委中科院研製攻擊型無人機的巡飛彈計劃,以及陸軍「快奇專案」委中科院與民間船廠研製小型攻擊無人艇的計劃。

軍武AI自動化成主流 顧立雄督導國軍全面布局

在AI自動化的運用也已有規劃,據指出,海軍第二批「快速布雷艇」建造案,在規格性能上已列入須具有擴充為無人化操作功能的項目,其考量快速布雷艇都是在設定的海域內進行布雷,因快速布雷艇配備有海發中心自行研發的「自動布雷系統」,透過導航定位後,能短時間在航道上布下水雷,阻擋敵艦進出和登陸,未來再加入自動化無人操控系統,第二批的「快速布雷艇」將可成為AI自動化功能的布雷艇。

新聞圖片 海軍第二批「快速布雷艇」建造案,規格性能列入須具有擴充為無人化操作功能的項目。(張哲偉攝)

至於國軍武器系統所需的關鍵技術部分,將由國防部長顧立雄親自督導的「先進國防科技小組」進行評估後,透過與科技部的合作,交由產官學等機構來進行研發,關鍵技術具有成果後再由中科院進行整合,應用於軍事領域,研製出國軍所需要的武器裝備,建立一套有效率的軍工體系。

新聞圖片 國防部長顧立雄親自督導「先進國防科技小組」來評估國軍所需武器裝備。(陳愷巨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