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奔騰思潮》諾曼第登陸80週年 戰爭的痛仍無法抹滅(洪定緯)

聚傳媒/ 2024.06.06 11:00

奔騰思潮》諾曼第登陸80週年 戰爭的痛仍無法抹滅(洪定緯)

奔騰思潮》諾曼第登陸80週年 戰爭的痛仍無法抹滅(洪定緯)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202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80週年紀念日。多數民眾對這場80年前的軍事行動並不陌生,許多著名電影,像是《搶救雷恩大兵》、《一個人的逃亡》都有提到這段歷史,諾曼第登陸也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轉淚點,同盟國取得優勢,隔年5月,納粹德國簽署投降書。

    我有幸在5月初造訪諾曼第登陸點,走在這美麗且乾淨的沙灘上,若不是知道這裡就是諾曼第,很難想像80年前竟然是殘酷無情的戰場。

     我們遇到了一位曾在陸戰隊服役過的導覽老師,他在介紹時,表情嚴肅地講了一句”Everyone plays the role in the war, even babies.”,他也補充說,特別是大規模的戰爭,即使你認為你所從事的工作跟戰爭無關,但事實上每一份工作都會影響到戰爭結果,不論是金融(影響經濟)、媒體(報導戰況)或是日常用品生產商(物資提供)。

     與我同行的美國人分別來自不同州,在有限的幾小時內,分享許多家族故事,我在旁邊聽完後為之動容,希望能將故事讓更多人知道。

     其中一則故事是這樣的,爺爺於1941年在華盛頓的藥局工作,他並不是藥師,他的職責是將藥品上架整理好,並處理行政工作。直到有一天,爺爺在下班時間沒有回家,詢問藥局才知道他當天根本沒去上班,下落不明。二戰結束後輾轉幾年,向政府單位調閱相關資料才知道爺爺為了想報效國家,擔心家人反對,因此沒讓家人知道,一個人悄悄地從軍,遠赴歐洲戰場作戰,這一離家,就再也沒回家過。

     另一則故事,父親也是職業軍人,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父親幸運地活了下來。然而在二戰結束後第10年,1955年越戰爆發,她父親被派往越南作戰,但這次沒這麼幸運,不幸戰死在越南,從此父女天人永隔。她說,這輩子去了很多地方旅行,但從來沒去過越南,她已經鼓起勇氣來了法國諾曼第,但她沒有勇氣踏上越南的土地。

     美國在一些曾經於海外參與作戰的戰場上設有永久墓地,諾曼第就是其中一處,土地約70公頃,這裡已被劃分為美國領土,在法國的管理者為美國駐法國大使,安葬了9387位在二戰時犧牲的美國大兵,這些安葬在諾曼第的大多都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而在這些年輕人中,有許多人的墓碑上都刻畫著他們的生命在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這天結束,這還不包括那些找不到遺體的士兵。戰爭無情,那天海水都被血水淌成紅色了。

     當歷史寫下後,就沒有辦法回到過去改寫故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顧戰爭是如何發生,是否有哪個決策出現爭議。即使二戰結束快要80年,當代許多政治家、歷史學家仍對於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究竟是讓希特勒有機會壯大納粹德國的軍事實力,還是使得英國有足夠時間調整軍力,應對納粹德國而吵的喋喋不休。就如同現在探討美國過去幾十年將中國大陸帶進世界貿易體制的政策,究竟是讓中國大陸因貿易而崛起,進而發展軍事實力來挑戰美國地位,又或是因為中國大陸加入世界的經濟體系,使得大陸對臺灣發動軍事攻擊時有更多因素要考量而不敢貿然動武。但我想這問題會如同上述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一樣,再爭論80年也不會有結果。

     對於政策可以有許多討論,但從俄烏戰爭可以看到,2021年8月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烏克蘭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前,就呼籲此舉恐引發戰爭。但在戰爭實際爆發前,大多數人仍不會覺得戰爭離自己很近。就如同兩岸關係,即便國際媒體將臺海形容是危險的熱點,許多人還是不相信戰爭的風險。但若不幸發生戰爭,犧牲最大的往往是在第一線的軍人,他們為了國家、為了民主、為了自由,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戰場。

     在「諾曼第登陸80週年」之際,願世人勿忘戰爭的殘酷,也願這段振奮的故事永垂不朽。

 

作者為大九學堂二期學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聚傳媒奔騰思潮專欄】202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80週年紀念日。多數民眾對這場80年前的軍事行動並不陌生,許多著名電影,像是《搶救雷恩大兵》、《一個人的逃亡》都有提到這段歷史,諾曼第登陸也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轉淚點,同盟國取得優勢,隔年5月,納粹德國簽署投降書。

    我有幸在5月初造訪諾曼第登陸點,走在這美麗且乾淨的沙灘上,若不是知道這裡就是諾曼第,很難想像80年前竟然是殘酷無情的戰場。

     我們遇到了一位曾在陸戰隊服役過的導覽老師,他在介紹時,表情嚴肅地講了一句”Everyone plays the role in the war, even babies.”,他也補充說,特別是大規模的戰爭,即使你認為你所從事的工作跟戰爭無關,但事實上每一份工作都會影響到戰爭結果,不論是金融(影響經濟)、媒體(報導戰況)或是日常用品生產商(物資提供)。

     與我同行的美國人分別來自不同州,在有限的幾小時內,分享許多家族故事,我在旁邊聽完後為之動容,希望能將故事讓更多人知道。

     其中一則故事是這樣的,爺爺於1941年在華盛頓的藥局工作,他並不是藥師,他的職責是將藥品上架整理好,並處理行政工作。直到有一天,爺爺在下班時間沒有回家,詢問藥局才知道他當天根本沒去上班,下落不明。二戰結束後輾轉幾年,向政府單位調閱相關資料才知道爺爺為了想報效國家,擔心家人反對,因此沒讓家人知道,一個人悄悄地從軍,遠赴歐洲戰場作戰,這一離家,就再也沒回家過。

     另一則故事,父親也是職業軍人,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父親幸運地活了下來。然而在二戰結束後第10年,1955年越戰爆發,她父親被派往越南作戰,但這次沒這麼幸運,不幸戰死在越南,從此父女天人永隔。她說,這輩子去了很多地方旅行,但從來沒去過越南,她已經鼓起勇氣來了法國諾曼第,但她沒有勇氣踏上越南的土地。

     美國在一些曾經於海外參與作戰的戰場上設有永久墓地,諾曼第就是其中一處,土地約70公頃,這裡已被劃分為美國領土,在法國的管理者為美國駐法國大使,安葬了9387位在二戰時犧牲的美國大兵,這些安葬在諾曼第的大多都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而在這些年輕人中,有許多人的墓碑上都刻畫著他們的生命在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這天結束,這還不包括那些找不到遺體的士兵。戰爭無情,那天海水都被血水淌成紅色了。

     當歷史寫下後,就沒有辦法回到過去改寫故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顧戰爭是如何發生,是否有哪個決策出現爭議。即使二戰結束快要80年,當代許多政治家、歷史學家仍對於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究竟是讓希特勒有機會壯大納粹德國的軍事實力,還是使得英國有足夠時間調整軍力,應對納粹德國而吵的喋喋不休。就如同現在探討美國過去幾十年將中國大陸帶進世界貿易體制的政策,究竟是讓中國大陸因貿易而崛起,進而發展軍事實力來挑戰美國地位,又或是因為中國大陸加入世界的經濟體系,使得大陸對臺灣發動軍事攻擊時有更多因素要考量而不敢貿然動武。但我想這問題會如同上述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一樣,再爭論80年也不會有結果。

     對於政策可以有許多討論,但從俄烏戰爭可以看到,2021年8月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烏克蘭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前,就呼籲此舉恐引發戰爭。但在戰爭實際爆發前,大多數人仍不會覺得戰爭離自己很近。就如同兩岸關係,即便國際媒體將臺海形容是危險的熱點,許多人還是不相信戰爭的風險。但若不幸發生戰爭,犧牲最大的往往是在第一線的軍人,他們為了國家、為了民主、為了自由,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戰場。

     在「諾曼第登陸80週年」之際,願世人勿忘戰爭的殘酷,也願這段振奮的故事永垂不朽。

 

作者為大九學堂二期學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