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為什麼我們會輕易憎恨他人?腦科學家解析真相:人們擁有「這特質」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4.05.27 10:00


每種情緒的出現都有原因,其中「憎恨」也是人類常見的情感,而我們可從追溯憎恨來源。日本腦科學專家中野信子於《正義中毒》一書中,以腦科學角度解析人類之所以無法原諒他人的思維模式,提出「正義中毒」的論點,幫助養成客觀思考習慣、進行正念認知練習。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什麼人們可以輕易地憎恨他人?

腦科學領域的第一個案例,將要來探討「為什麼人們可以輕易地憎恨他人?」我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加以分析。我在攻讀研究所時期,曾經到義大利參加人腦圖譜(Human Brain Mapping)學會,當時曾發生以下事件。

時間是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主辦國是德國)賽事期間,我在一家熱鬧的運動酒吧裡,觀看德國代表隊出賽的直播賽事。店裡有來自各國的人們,當德國隊被對手得分時,大多數法國人都在大聲歡呼喝采,就算這場賽事並不是法國隊對德國隊的比賽。

當時身處在法國和德國兩個對立群體之外的我,對於當時發生的景象感到相當不可思議。我到現在印象還很深刻,因為實在非常震驚。不過我當時沒有想太多,心想不過就是場運動比賽罷了。

數日後,我再次到了這家運動酒吧,為了觀看日本隊對澳洲隊的直播賽事。當時有一群韓國人也在場,當先得分的日本隊被澳洲隊後來居上後,情勢出現逆轉,我看到那群韓國人情緒高昂地大聲歡呼。




不得不說,我受到很大的衝擊,這次我是「日本人」這個群體的當事人。日韓之間的各種問題,無論就歷史角度或就新聞角度來說,我當然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同時我也明白有很多喜歡日本、對日本人態度友善的韓國朋友。然而,在這場韓國並沒有參賽的足球賽事,親眼目睹這樣的景象,還是不免令我覺得有點衝擊,「原來,他們是這樣想的啊⋯⋯」

儘管原先已經有一些相關的知識,但突然之間,我感受到了一股自我防衛的警戒心湧現。我開始輕易地在他們身上貼標籤,並同時對於自己心中湧起一股憎恨情緒的狀況感到衝擊。這一天的經歷實在令我難以忘懷。

在酒吧的群眾,當然只不過是所有韓國人當中的極小部分。我原本就不會刻意去批評韓國,倒不如說我反而對自己違反理性地抱有偏見這件事,感到有些難為情。不管如何,自己會湧現這種超越理性和知識的強烈情感,讓我感到相當意外。

另一方面,我在冷靜下來之後也能考慮到以下這些事情。在2019年時,因為政治上的因素,日韓兩國間的交流減少了。但是近年來,每年都有700萬以上的韓國人到訪日本,雖然實際人數會依前述的政治變化而有所增減,不過民間的商業往來依舊熱絡,就觀光旅遊而言,日本也是許多韓國人想前往的國家。

然而,有些極端排外的日本人群體可能會對韓國人表現出激進的行為,且這樣的情況近年不減反增。只要想到帶著滿心期待好不容易來到日本,卻遭到不受歡迎待遇的韓國訪客的心情,便令我難以忍受,也許這就像是我在歐洲體驗到的那種衝擊。



因為差異,人們相互吸引又相互憎恨

另外,也有經過很長時間,漸漸地開始無法體諒某人的案例。例如曾經兩情相悅進而走入婚姻的夫妻,最終卻以個性不合為由選擇離婚。根據日本最高法院的統計,提出離婚申請的動機當中(至多回答3項),申請人不論男女,回答「個性不合」者是第一名。

的確,這個答案不難理解,但若換個角度思考,原本這世上就不存在性格完全吻合的兩個人。人們自己都有人格對立的矛盾存在,卻要求他人與自己一致,是不是有點不太合理呢?

既然會步入禮堂,代表當初應該是有彼此互相吸引的特質才對;以腦科學角度來說,其實人們正是因為彼此不同才會受到吸引。也就是說,就是因為不合拍,才會感到有趣。

雖說如此,一旦有了婚姻的束縛,人們不免開始對於彼此的不同之處感到厭惡。很諷剌地,這種轉變最有可能的因素,是因為比起戀人時期,彼此之間的距離變得更加親近了。

結婚前,因為沒有24小時的長時間相處,彼此的相異之處讓對方成為自己尊敬或愛慕的對象;然而一旦距離拉近,不免發現對方也有自己想逃避的地方。這種情況可能是在結婚後,立刻發現無法接受對方的某些特質;也有可能發生在結婚數十年後,當丈夫退休,兩人一起相處的時間變長,以前可以睜隻眼、閉隻眼的地方,如今漸漸變成難以容忍的問題。

原本人類就連自己的所作所為都無法完全理解了,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地喜歡自己,更別說要喜歡他人。就算是夫妻,彼此間也應該保持適當的相處距離,若太近或太遠,都可能會因為忽然意識到彼此的不同而感到不自在。

這種情況或許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也是相同的道理。相隔遙遠,沒什麼利害關係的國家之間會相互抱持著憧憬,也較能建立理想中的友好關係;而離得較近的國家,因為往來頻繁、淵源深,就容易演變成相互憎恨的複雜關係。就像近年的日韓關係演變,以及日本人與韓國人之間的團結感或分歧感,如果兩國距離能稍微拉遠一點的話,也許一切就會有所不同。

(本文摘自/正義中毒:炎上、公審、肉搜……腦科學專家解密,為什麼我們無法輕易原諒他人?/今周刊)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