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Global Intelligence(普標全球市場智財)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chief China economist)Todd C.Lee最近從宏觀的立場寫了一篇名為《中國經濟會到達頂峰嗎?會超越美國經濟嗎?》的文章。其中有些分析,非常值得參考。
有一部分的經濟學家原本預測中國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超越美國而成為經濟強國,但是最近他們認為這一個時期可能會延遲,或是認為要超越美國是很難實現的。這是因為中國的疫情封鎖政策、不動產部門存在著問題以及中美兩國間的經濟競爭等因素提高了中國長期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根據1990至2019年的178個國家的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來看,約60%的國家達到了3%以上的成長,而中間值為3.6%。但是,自2000年代後期以後,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已經減緩超過一半以上。這種急劇成長的放緩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經濟長期成長之前景的質疑。這種成長放緩的現象是異常呢?還是預示了長期成長的急速下滑呢?
中國經濟的成長率若固定在5%、3%等不同的水準時,全球經濟的重心將會改變。中國的GDP何時會超越美國GDP的成長目標呢?而這個時候的成長劇本又會揭露出什麼呢?
假設美國的潛在實質GDP成長率保持在2.0%,而且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能夠抵消兩個國家相對的通貨膨脹之差異,那麼中國假如能夠維持5%的潛在成長率,它將在2038年超越美國的GDP。若成長率為4%,則在2046年會超越;若為3%,則在2068年會超越。也就是說,如果成長率比現在低2個百分點的話,那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將多花30年。
參考韓國和波蘭的經濟成長的軌跡,有助於理解中國的經濟。除了最近的5年,中國的成長過程與韓國相似。中國即使能夠保持年平均5%的成長,未來10年的發展過程也會低於韓國在1994年至2003年的高成長期的類似發展軌跡。若中國的潛在成長率放緩至4%時,那麼中國的成長軌跡將與2010年代初期以後經過中度經濟成長的波蘭所走過的成長軌跡相類似。
儘管中國面臨了人口老齡化等長期經濟成長的阻礙因素,但是由於它擁有《包括大規模農業勞動力在內的未充分利用的資源》,因此是有可能透過有效利用這些資源而保持成長的。開發中國家要達成強勁成長的核心動力之一,是有效地將勞動力從低附加值的農業部門重新配置到高附加值的工業和服務業。目前中國的農業勞動人口比例遠高於《韓國、波蘭和墨西哥在中國2023年時每人年均實質收入水平時》的比例。
因此,雖然我們不能忽視「big China」的可能性,也就是雖然我們不能忽視中國經濟有可能會到達頂峰,但也沒有必要將之加以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