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武王墓發現 目前面世最大的楚國大鼎
戰國時代的武王墩考古新發現,武王墩墓東一室提取的大銅鼎已送往實驗室,目前淮南武王墩墓槨室考古發掘有序推進,已經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其中青銅器150多件(組)。
5月18日下午,武王墩墓備受關注的隨葬重器——大銅鼎,從墓東一室中通過封箱、吊運,成功提取出來。
武王墩墓大鼎口徑初步測量為88.2釐米至88.8釐米,通高約112釐米,鼎耳間距約111.1釐米。從口徑來說,是目前發現最大的楚國大鼎。
據專家初步判斷,其造型是附耳折沿深腹鼎,鼎耳和鼎身都有精美的紋飾,如包括變體的龍紋或變體的鳳鳥紋等,表面紋飾更精細地識別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大銅鼎內發現動物骨骼和植物遺存,具體的動植物類型需要清理出來後開展動物考古和植物考古鑒定研究。
由於兩個鼎腿有裂縫,在提取起吊之前,考古人員用高分子繃帶對鼎腿進行了加固;對鼎腹貼敷水凝膠和環氧碳纖維布,減輕吊帶對鼎腹的磨損和壓力;在鼎腹下放置井字形支架,緩解鼎身對鼎足的壓力。
再上側板,並用珍珠棉、聚氨酯等緩衝材料充填大鼎和套箱之間的空隙,直至沒過大鼎的鼎腿,保證大鼎的穩定性。最後,再封箱和吊運。
大鼎運到考古實驗室後,將開展一系列保護和研究工作。拆掉包裝材料之後,將進行拍照、記錄等採集和紋飾、銘文的勘察,以及表面污染物和鏽蝕物的樣品採集、內容物的提取與鑒定研究,之後是對鼎身的初步清理,並逐步開展大鼎的研究與保護修復工作。
不僅是當時的國之重器,更是墓主人身分與地位的象徵。現藏於安徽博物院的「楚大鼎」又稱「鑄客大鼎」,通高113公分,口徑87公分,重約400公斤,1933年出土於當時的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
「楚大鼎」形制為圓形三足鼎,腹部微鼓,三隻鼎足為獸蹄狀,並裝飾有浮雕旋渦紋。鼎頸的上側附有雙耳,耳的上部稍向外突出。前足足跟和左腹下外壁各刻有「鑄客」二字,鼎口平沿處陰刻銘文十二字。該鼎頗為雄偉,在造型設計上則處處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
由於武王墩墓隨葬的大鼎口徑超過安徽博物院藏的「楚大鼎」,成為迄今所見最大的楚國大鼎,因此很多網民笑稱「楚大鼎」以後可以改名「楚二鼎」。
雄踞江淮流域數百年,楚國掌控著極為豐富的銅礦資源,並在青銅禮器的鑄造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楚國青銅器不僅擁有中原禮器莊重、嚴肅的特點,又擁有諸多創新元素,發展出自成一派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