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二會再思考2-1】北京「靈魂拷問」台學子:要在台積電做代工?或來大陸參與創新
【編按: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接受公民團體「平行政府」邀請,深度觀察馬英九二訪大陸涉及的政治效應及歷史性影響,4月26日播出上集,梅花新聞網已登出3文。以下是5月1日播出的下集,分2篇文章登出。】
前總統馬英九二度訪陸,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個「新聞事件」;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則指出,此次是北京在兩岸關係特別惡劣情況下主動邀請馬,且行程安排針對隨行的台灣學子,北京極度用心,台灣學子可以說是「共同主角」,北京希望他們做為影響同儕、重新認識大陸的種子。因此他認為,馬英九二度赴陸應視為可影響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政治性事件」。
馬二度訪陸是北京主動出擊
楊開煌表示,2021年北京提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做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新藍本。在這個〈總體方略〉之下,北京做了一些布局,包括以福建做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或是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吸引台灣青年就學就業。但同時北京也發現,由於民進黨的杯葛,使得這些對台政策比較不能持續地保障兩岸和平發展,因此北京就有了其他作法。
馬英九基金會3月召開記者會宣布要二訪大陸,一開始就說馬英九是「應邀」訪陸。再聯想到〈總體方略〉,我們可以理解到這是北京解決台灣問題的另一個手法,就是邀請台灣政治人物訪陸,且北京很可能還希望這些政治人物運用其影響力帶台灣青年一起訪陸;畢竟〈總體方略〉裡也提過要鞏固島內統一力量,還要令其生生不息,綿延到年輕一輩去。
因此這次馬英九訪陸跟上次雖然都有帶台灣青年一起去,但很不一樣的地方是:上次行程是馬英九個人色彩較重,是為他量身訂做;這次可以很明顯看出,行程是大陸安排,而且非常用心,充滿了吸引台灣年輕人的元素。楊開煌認為北京想讓台青看到「歷史中國」、「當代中國」、「未來中國」這3個層次。
像一開始到深圳就是「未來中國」,要知道深圳等於中國的矽谷,台灣年輕人訪了比亞迪、大疆、騰訊,這讓他們一開始就覺得不虛此行。接著到廣州看到「當代中國」,到西安祭黃陵、看兵馬俑,到北京爬長城則是看到「歷史中國」,3個層次下來讓台灣青年感受「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楊開煌特別提到深圳行程。無論是馬英九或隨行的教授邱坤玄,都是70歲以上了,參訪比亞迪、大疆、騰訊,可能就是看個熱鬧,但是台灣年輕人會在這裡看到自己的未來。尤其這些公司還發問卷問他們是否願意來實習,這個台灣做得到嗎?台灣年輕人可能隨隨便便就有機會去台積電實習嗎?就算有機會,職位有這麼多嗎?
台灣「代工」vs大陸「創新」
楊開煌直言,台青會發現,台積電已經是台灣頂尖的工作了,但也不過是「高級代工」,台灣以前做鞋子、做燈泡,現在做晶片,代工的本質不變。但是在比亞迪、大疆、騰訊,看到的是「創新」。「如果這還不能給台灣青年覺醒,那我真不知道台灣青年要如何覺醒了!」他說。
楊開煌說,他認為過去數十年有電腦以來,人類經歷了通訊時代、數字時代、數智時代等3個科技震撼。21世紀剛開始有智慧手機時主要功能是打電話,但現在手機打電話的功能可能占不到0.1%;過去是科技為人類服務,現在是人類去追逐科技。在比亞迪、大疆、騰訊,必定會切身感受到科技鋪天蓋地、迎面包圍而來。
楊開煌說,大陸幫助一帶一路國家做好基礎建設,以跨越數字鴻溝,「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大陸講的協助,是真心拿出它最好的東西幫你;這跟西方國家用它們最好的東西,引誘你幫它生產,是完全不同的國際關係!」大陸在「一帶一路」所做的事情,如果能夠協助台灣,台灣又有同文同種的優勢,那麼台灣年輕人的創意,完全可以彌補大陸制度上比較不自由的缺陷,或是創意比較狹隘之處;而台灣年輕人可以藉由大陸的幫助,插上「數智」的翅膀,翱翔在未來世界中。相信這是北京對馬英九此行安排的新亮點,也是讓台灣年輕人最最震撼之處。
台青在陸開眼界、識未來
楊開煌說,去年馬英九赴陸以旅遊為主,這次有參訪、有座談,隨行台青一定有很多體驗,這是從「旅遊中國」進階到「體驗中國」,由科技、社會、政治等各方面來認識中國,也是11天參訪苦心營造出來的效果。所以說北京真的非常重視馬英九這次帶去的「大九學堂」20位台青,他們的角色重要性跟馬英九本身不相上下;北京希望台青們返台後,成為如實、客觀介紹當代中國和未來中國的新種子,來突破台灣執政黨對媒體的掌控,和西方政府塑造的「仇中、恨中、反中」侷限。
至於有沒有效果?楊開煌說,「大九學堂」學子受訪時用到的名詞是「震撼」。這種震撼並不是「原以為大陸很落後,結果很先進」的那種震撼,因為如果只是這樣,民進黨早有防範,民進黨告訴台青說大陸如何那是「他們」的事,跟「我們」沒關係。
但此次大陸之行給台青的「震撼」,楊開煌說,他認為有5項:開眼界、拆謊言、變思維、大心胸、識未來。所謂的未來,必須是大疆、比亞迪、騰訊那樣的未來,而不是只能想像台積電這樣的未來。如果此次台青的「震撼」可以到達這樣的理解高度,那麼北京就可以算是頗有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