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公私部門設置永續獎項,鼓勵企業響應環境永續行動,不過有環保團體發現,在獲獎企業中,不乏汙染違規大戶或碳排大戶,也質疑評鑑的標準,是否有跟上國際反漂綠及淨零趨勢。 響應2050淨零排放,各大企業紛紛高喊環境永續決心,但環保團體檢視,台灣四大永續獎評選制度過後,卻發現部分企業長期有汙染及工安問題,減碳目標也未達標準,不具備永續獎的資格卻仍獲獎,有「漂綠」的嫌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 曾虹文:「看到2022年,它的整個汙染的情況有42件,總計還是罰了1千8百多萬,然後甚至還有一些是重大的工安事故嚴重的爆炸,如果連這樣子的發生這樣的違規,都還能夠拿到永續獎的話,我們其實真的會質疑,它永續獎得獎的標準是什麼。」 為了打造反漂綠生態系,環保團體向公私部門呼籲,應強化永續評選的透明嚴謹度,並將法規列為基本底線,企業永續報告書相關資訊,須完整揭露,以及政府應更積極,研擬提出產業轉型具體策略。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 簡凱倫:「目前臺灣在ESG資訊的一個揭露,尚處於自願性揭露的階段,那當然按照金管會接下來要導入IFRS S1跟S2的準則,去修訂證交法的一個年報永續專章,將會逐步的,去邁入到強制性揭露的一個階段,但是無論是自願性揭露階段,或者是強制性揭露階段,我們其實真正要的是,讓這樣的一個ESG揭露的一個體制,是可以真正去產生出,相當程度的市場鑑別度。」 環保團體再度強調,淨零承諾不該只流於口號,呼籲唯有建立具體轉型計畫,依循國際反漂綠及淨零趨勢,才能真正落實環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