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麻醉風險不可不知!醫揭「手術低體溫」5大危險:恐導致出血量增加

優活健康資訊網/馮逸華 2024.04.25 09:00


一名約70歲阿嬤有慢性糖尿病史,因右膝退化性關節炎,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術前麻醉訪視過程,阿嬤反映,「上次開左腳時,開刀房冷到全身皮皮剉。」醫護人員與阿嬤解釋、討論後,決定這次開右腳採用半身脊髓麻醉,自費使用熱空氣式保溫毯,手術過程中阿嬤說很溫暖,就像寒流來時開暖氣一樣,術後恢復也很順利。



郭綜合醫院手術科主任邱文政表示,一般醫院手術室溫度都設在攝氏18到24度,主要是為了手術團隊穿厚隔離衣的舒適度及預防感染。病人接受麻醉後,周邊血管會擴張,增加體溫的散失,因為血液循環的緣故,四肢溫度低的血液回流到心臟,核心溫度高的血液運送到四肢,造成體溫重新分布。



手術低體溫的不良影響

邱文政說明,病人在全身麻醉下,如果沒有適當保暖,手術1小時後核心體溫會下降1.6度,一旦體溫下降到36度以下,會發生手術全期非預期性低體溫。會對手術過程及術後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如下:

  • 免疫功能變差:增加手術感染
  • 凝血功能異常:增加手術出血量
  • 病人心肌缺氧:增加心血管併發症
  • 增加住院天數:病人死亡率增加
  • 藥物作用改變及延長:麻醉恢復延遲

他進一步解釋,有一些因素可能會增加手術全期非預期性低體溫的發生,主要分為高風險族群和手術因素。因此,避免手術全期非預期性低體溫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

  • 高風險族群:有小孩、老人、體重輕、有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病人。
  • 手術因素:有手術時間長、手術暴露範圍大、需要大量輸血或大量沖洗液的手術。


預防手術低體溫保暖方式

目前有一些幫助病人保暖的方式,分為被動隔熱和主動加熱。邱文政指出,被動隔熱是指用不透氣的布單,將病人非手術部位覆蓋起來,減少病人體熱的散失;因為麻醉會使新陳代謝降低,病人產生熱量會下降,因此被動隔熱的效果並不顯著。

主動加熱的方式則有烤燈、輸液加熱器、熱空氣式溫毯、體溫調節儀。烤燈是由輻射導熱,有灼傷的風險,手術進行的過程中,也不方便使用;輸液加熱器是直接對輸液的管路加熱,讓溫暖的輸液進入人體,主要是使用在需要輸血的病人。

熱空氣式溫毯是利用溫毯上微小的氣孔,將熱空氣平均運送到溫毯的覆蓋範圍,不容易發生熱傷害;體溫調節儀則是指在手術床上,鋪上一層可加溫的水床,價格比較昂貴。其中,熱空氣式溫毯是公認安全且有效的保溫工具。

邱文政提醒,術後加速康復(ERAS)的導引中,維持正常的體溫被視為必要條件之一。麻醉醫師會在術前麻醉訪視中,根據病人本身的條件和手術的類型,和病人討論適當的麻醉計畫和保溫方式。在手術全期中積極保溫,預防手術全期非預期性低體溫的發生,提升麻醉安全,降低手術併發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