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父孫中山指示下,於1924年在廣東黃埔區正式建校的陸軍軍官學校,由畢業生組成的黃埔軍隊,歷經東征、北伐、抗日與內戰,於多場戰役厥功甚偉。陸軍官校1959年在台灣復校時,先總統蔣公於校慶中曾再次對「黃埔精神」進行闡示,指出「黃埔精神」就是「團結」、「負責」與「犧牲」的精神。
https://youtu.be/G575tkU4OiU
前陸軍官校校長、前國安局長楊國強提到,「黃埔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滿清末年,因為清廷的過度腐敗,百姓教育程度低,致使人民無法心生國家觀念,甚至讓僅有5萬兵力的八國聯軍,打敗了15萬清軍與25萬義和團。他強調,「這就是國父之所以推動革命、建立中華民國的主因,希望打造獲得全國人民認同的國家。」
為愛國犧牲奉獻,成就黃埔核心價值
二戰日本司令官岡村寧次曾在個人回憶錄提及,日軍是被黃埔精神打敗;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則在1925年的黃埔《黨刊》總理紀念號中,特別頌揚黃埔軍校所重視的孫文主義愛國信念;另一位聶榮臻,日後的中共十大元帥,在《黃埔潮》中肯定黃埔軍隊接受的學校訓練,北伐作戰時方能在青天白日旗幟下奮勇殺敵。
楊國強回歸歷史面講述,黃花崗72烈士的成員大多是年輕讀書人,「他們對國家概念有所認知,體認到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念,從林覺民《與妻訣別書》不難看出,這群年輕志士懂得國家的重要性,最後無怨無悔的為理想付出生命。」
根據史料統計,黃埔一期的645位畢業生中,多達109位至少是師範畢業的老師身分,其他還包括記者、公職、黨務人員,以及國外留學回國等高知識分子,還有唯一一位以少將身分就讀軍校,曾是桂軍少將旅長兼廣東省三水縣縣長的范漢傑。
他談到:「建校之初加入黃埔的學生,都是與黃花崗72烈士同一世代的年輕人,都是秉持愛國之心的知識份子,他們的愛國心,成就了最早的黃埔精神,也是延續至今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前陸軍官校校長、前國安局長楊國強強調,黃埔精神的根源在於愛國。(圖/樂聯網編採中心)
從歷史看國共兩黨的救國
在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的年代,國父雖是大總統兼海陸軍大元帥,實際上毫無實權。楊國強提到:「這導致黃埔建軍、建校的過程,必須秘密進行。然而資源短缺下,美日英法等國亦無支助意願,僅有蘇聯願意提供贊助,促成當年聯俄容共的契機。」
無論國民黨或共產黨,當時彼此的共同目標,均是為了愛國、救國,「國」即是「中華民國」,因此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共產黨毛澤東分別在廣州、上海為黃埔招生。楊國強特別強調:「即使後來國共演變成敵對,造成現今兩岸對立局面,但兩黨曾經為了中華民國付出的歷史事實,任何人都無法予以否認!」
當愛國之心融合了國父主義的救國思想,化作慷慨激昂的黃埔精神,讓黃埔軍隊在北伐過程中,大敗號稱「不怕死」的吳佩孚部隊,讓這一位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北洋大軍閥,不得不讚嘆「不知死」的黃埔精神。楊國強提到:「他們是憑藉著愛國志節,義無反顧、前仆後繼的衝鋒陷陣,這就是由黃埔精神轉化的勇氣與力量。」
重振黃埔精神,找回國家認同
先總統蔣公在1959年時,再次總結闡述黃埔精神為「團結」、「負責」與「犧牲」的精神。楊國強認為:「其根源仍是愛國的意志,才能鼓舞人心竭盡所有力量,為國家奮鬥。」如同對日抗戰期間,憑藉著精神的力量,實踐「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全國軍民共同團結,齊心對抗侵略。
時至今日,台灣走向民主自由開放的體制。楊國強指出:「各個黨派的立場、看法各異,人民普遍支持認同的政黨。若當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之際,該如何集合力量資源,一致團結向心因應外侮?」
中華民國與憲法,擁有不可抹滅的歷史與定位,不可因政治立場的不同混淆視聽,模糊國家認同。因此,即使兩岸持續對立,敵強我弱的局勢下,黃埔精神仍必須遵守「愛國」的核心思想,讓國軍了解「為何而戰」,為了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而戰,以及「為誰而戰」,為了中華民國的人民幸福的福祉而戰,在劣勢中依然能夠凝聚關鍵的向心力量。
令人擔憂的是,軍和民的想法脫離,社會逐漸失卻國家認同的現象,政府沒有強調國家的重要。楊國強憂心說:「這時如何因應外敵?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打仗無法只有軍方出動,更需要全民動員的力量支持。」他指出:「當務之急必須推動人民認同國家,民心凝聚,具備團結一致對外的信念,全民亦要了解『為何而戰』與『為誰而戰』,自然能達到『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樑』的不動如山境界。」
楊國強與陸軍軍官校友基金會董事長沈慶光(左二)、執行長全子瑞(左一)與基金會董事丁廣欽(右二)合影。(圖/樂聯網編採中心)
重視自身文化歷史優勢,從黃埔百年意義回歸初衷
楊國強指出:「因為敵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而失去對自身中華民國的認同,甚至排斥淵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一種狹隘、本末倒置的作為。應該要切割的是,專制獨裁的政治制度,絕不是文化素養與文化傳承。」他特別點出中國共產黨黨旗源自於蘇聯國旗的鐮刀圖案,並非是中華民族人民的鐮刀。不同於國民黨黨徽來自於革命烈士陸皓東的設計,那才是真正專屬於中國人建立自由民主國家的偉大歷史意義。
國民政府遷台後,亦延續中華民族的中華文化正統。楊國強說:「從憲法、從歷史、從傳承的角度,都是我們國家的優勢。」對此,如何從黃埔精神的根源,喚醒全國人民的愛國意識,仍可以從黃埔的「親愛精誠」,從軍校到社會整體找出團結方向。
陸軍官校校友基金會的創建,是為了實踐黃埔「親愛精誠」的信念。楊國強表示:「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不斷支持學校教育、鼓勵學生朝正向發展。值此黃埔建軍建校百年之際,更積極紀錄黃埔先賢的忠烈愛國事蹟,以及黃埔子女對先人的追念。」透過文字與影像,將前人的精神與故事慎重保留,繼而將黃埔「愛國」的中心思想發揚光大,推廣更多人瞭解黃埔精神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