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顱內血管狹窄一定中風嗎?常見三大治療手段

Heho健康網/王芊淩 2024.04.12 01:00

當透過檢查發現「頸動脈狹窄」該怎麼辦?根據文獻顯示,每 100 個有症狀性的頸動脈嚴重狹窄的病人,每年就會有 10-15 人會發生腦中風。放射診斷科醫師提醒:「尤其曾有腦中風病史的病人,頭頸動脈狹窄程度若大於 70 %,也有再中風的可能。」

腦血管疾病年輕化!該怎麼防範?

頸動脈狹窄是導致「梗塞性腦中風」重要致病機轉,主要是因為動脈硬化斑阻塞腦血管,過去研究發現, 33-84% 的亞洲人缺血性中風與顱內血管狹窄有關。台北醫院放射診斷科陳啟仁醫師坦言:「近年腦血管疾病一直有年輕化趨勢,顱內血管狹窄的因素包含高齡、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遺傳家族史。

頸動脈狹窄無法由一般的抽血了解狀況,多數的血管疾病是藉由臨床醫師的理學檢查或影像學的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標準診斷工具為「血管攝影」,但該檢查具侵入性,有些則會考慮使用頸動脈杜卜勒超音波(DUS)、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非顯影劑腦血管核磁共振(MRA)。

千萬別等到已經出現症狀才想著要檢查,有些患者明明已經出現頸動脈嚴重狹窄卻毫無感覺,陳啟仁建議 45 歲以上民眾,可做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及早發現與預防疾病,若無異常,之後每 2 至 3 年追蹤即可。

出現頸動脈狹窄可能毫無症狀

陳啟仁分享先前遇到一名個案,一名 59 歲的江先生生活作息規律、飲食清淡健康,但在去年 4 月中風後,又在同年 12 月再次中風,發現顱內椎動脈左邊完全堵塞、右邊嚴重狹窄且位置很深,導致右半邊手腳麻痺,且隨時會昏厥,以血栓溶解劑與藥物治療皆無法改善。

陳啟仁說:「確實過往曾有腦中風病史的病人,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10 倍,頭頸動脈狹窄程度若大於 70% ,也有再中風的可能。顱內血管嚴重狹窄,且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會建議考慮以支架治療來大幅降低再中風的機率。」

江先生栓塞狹窄的位置太深了,也有醫師告知根據最新研究,做手術和吃藥的兩年復發率是一樣的,建議能吃藥就吃藥。多家醫院醫師都告知「栓塞位置太深、手術可能再次中風,建議不要開刀」。但是若不做手術,又難以預防再次中風,所以經過評估,建議進行顱內椎動脈血管支架置放手術。

頸動脈狹窄三大治療方式

目前針對頸動脈狹窄主要有三大治療方式:

  • 藥物治療:主要是降低血液中血塊形成、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但這類藥物無法完全溶解動硬化斑塊,統計上仍有 20-25% 中風風險。
  •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一種傳統全身麻醉的介入性治療方式,切開頸動脈將阻塞粥狀硬塊切除,但對於嚴重型患者確實有助降低中風風險。
  • 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新治療模式讓導管進到頸動脈,針對狹窄部分進行擴張,讓血液可以順暢流通。

醫師會依據患者狀況來做評估,通常頸動脈狹窄又可再分為「有症狀」及「無症狀」,有症狀是指在 180 日內發生以下症狀:包括半側肢體麻木或無力、臉歪、口齒不清、語言障礙、暫時性單眼黑矇等。

目前健保給付頸動脈支架使用規範為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 80 %以上、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 60% 以上。但陳啟仁強調:「除了醫療上可以給予的治療協助以外,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肪等的血管危險因子,才能真正有效預防中風發生。」

陳啟仁

諮詢專家:台北醫院放射診斷科顧問醫師陳啟仁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頸動脈剝離會讓人馬上中風!看懂預防、症狀10大問題

40歲以上想避免中風,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就對了!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