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2024多元族群影展閉幕 促進平等不停歇正緊鑼密鼓為來年準備

亞太新聞網/ 2024.03.25 19:31

▲臺南首屆「凝視與傾聽:多元族群影展」3月21日起至24日接連四天的放映和座談,吸引數百位來自各地的民眾前來觀影。(圖/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吳玉惠/台南報導】

臺南首屆「凝視與傾聽:多元族群影展」在影展策展人林杏鴻、《徘徊年代》導演張騰元與演員阮安妮精彩充實的映後座談之下圓滿告一段落。3月21日起至24日接連四天的放映和座談,吸引數百位來自各地的民眾前來觀影。觀眾不僅對於族群議題有更深、更廣的認識,也能在聆聽不同層面的分享後,開始以不同角度思考日常中面臨的族群平權問題。


▲2024「凝視與傾聽:多元族群影展」策展人林杏鴻。(圖/記者吳玉惠攝影)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表示,市府於2017年即成立「族群主流化推動會」,陸續推動「族群主流化」概念,亦即落實在各項政策中消弭族群歧視、促進族群平等。3月21日為聯合國頒定的「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臺南市客委會首度策畫以影展形式,透過觀影搭建對話平台,讓社會大眾對台灣現行底層的各族群處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此社會才能彼此尊重,進而思考自身的責任與行動。


▲臺南市政府客務委會專委黎燕玉於閉幕時分享多元族群影展存在的重要性。(圖/臺南市客委會提供)

本屆影展首辦便場場爆滿,所有場次滿座率皆達九成,開放報名後名額即光速銳減,更有不少熱情觀眾到現場排隊候補。除了電影本身的魅力外,映後與談之導演、演員、專家等更是吸引民眾走入影廳的重要亮點,讓各地對族群議題感興趣的影迷朋友不辭辛勞共襄盛舉,並藉此難得機會達到彼此對話的目的。


▲《徘徊年代》女主角阮安妮親自參與映後,分享自身與角色之間的相似經歷。(圖/臺南市客委會提供)

開幕首日的法國電影《小嫉妒》讓觀眾在感動之餘,亦能試圖共情遠渡來臺、負擔著照護責任的移工們心中蘊藏的情感和難處。映後與談人許紫涵分享尋找兒時印尼籍保姆的過程,在這個行動引起廣大迴響後,更發展出《尋找第二位媽媽》計畫,鼓勵有相似經歷的臺灣人與自己「沒有血緣的母親」相認。


▲開幕片《小嫉妒》映後與談人許紫涵分享尋找兒時印尼籍保姆的過程。(圖/記者吳玉惠攝影)

緊接著放映由導演蔡崇隆拍攝、於2022年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九槍》。在殘酷卻真實、充滿張力的影像中,揭露越南移工阮國非的死亡謎團,同時帶出隱沒在資訊、資源不對等的情況下,我們所理解的事件可能是多麽片面而不完整的。放映結束後,導演和長期蹲點於台南移工社群的宋家瑜向觀眾分享各自的觀察和想法,也引起觀眾反思臺灣社會或許不如我們以為得開放包容。


▲《九槍》導演蔡崇隆細細分享臺灣社會與移工之間的關係。(圖/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提供)

第三日放映秒殺場次《富都青年》,作品揭露馬來西亞非法移民所面臨的困境,也呈現在種族多元的環境中,語言、文化之間相互影響與結合的特色。王禮霖導演表示希望透過電影表達社會現況,能喚起更多人對非法移民的關注,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龍煒璿則為觀眾分析目前在臺無國籍人士的組成。一位馬來西亞裔觀眾在觀影後感性落淚,分享自己和片中角色曾面臨相似處境的生命故事。


▲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龍煒璿及《富都青年》導演王禮霖與觀眾分享無國籍人士的處境。(圖/客委會提供)

閉幕片《徘徊年代》探討了跨世代在臺新住民角色演變、婆媳之間的摩擦以及親密暴力等議題。透過張騰元導演和女主角阮安妮的真誠分享,使觀眾對新住民在臺灣身份上的轉變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藉由電影鬆動刻板印象及標籤化的情況。


▲《徘徊年代》導演張騰元分享拍攝前田野調查的過程。(圖/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提供)

第一屆「凝視與傾聽:多元族群影展」在臺南市政府客委會及策展人林杏鴻的努力之下,促成了許多對話和交流產生。不少觀眾在映後座談結束後仍意猶未盡,甚至到廳外與導演延伸討論至深夜才離開,亦有許多觀眾表示希望能持續參與這樣富有意義的活動。


▲觀眾熱情給予觀影回饋。(圖/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提供)

本屆影展暫告一段落,但我們期待這樣的溝通平台能長期經營,讓對話持續發生,讓所有對族群感興趣的人,都能再次藉由電影匯聚在一起,共同建構未來平權社會的目標。

持續追蹤未來資訊,歡迎關注多元族群影展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cerd0321)
及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icerd.taiwan)。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