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臺灣結核病發生率由2005年每10萬人口72.5人,降至2022年每10萬人口28.2人,降幅超過6成,近20年來的防治成果獲國際認可。花蓮、臺東兩縣由前東區防疫指揮官李仁智醫師帶領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及東部結核病防治團隊,長期致力追蹤治療結核病患者,並率先引入「都治計畫(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 DOTS)」,落實「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的監督治療三步驟,已達到病人失落率接近0%的優良成效。
結核病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是由結核菌在人體產生不同部位感染的疾病,常發生在肺部(即肺結核),因主要經空氣或飛沫傳播,難以完全防堵。李仁智醫師表示,據推估,全世界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結核菌感染,被感染的病人大多以潛伏性感染為表現,這些病人終其一生發病的機會僅約3%至10%。在臺灣,雖然發生率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但結核病仍不算少見疾病,2022仍有6576人新診斷結核病,需繼續防治、努力終結結核。
結核菌發病後症狀以慢性症狀為主,以肺結核為例,常見為慢性咳嗽、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胸痛,甚至可能咳血;若肺結核已嚴重侵犯大部份的肺部及氣管,可能造成呼吸喘或喘鳴情形。面對這古老又頑強的疾病,目前最迅速有效的診斷依據是胸腔X光檢查,若從影像上觀察到疑似病灶,可進一步做痰液檢查,或利用支氣管鏡檢做切片後送驗。所幸隨著藥物研製技術日新月異,人類對抗結核病的武器也越來越多,結核病有機會靠口服藥物治癒,大部分患者在規則服藥兩週以上,體內結核菌量就能減低99%,大大減低傳染的可能性;服藥6個月後應可完成治療。
「防治結核病的重點,在於『主動發現』。」李仁智醫師在東部深耕36年,以結核病防治為職志,他表示,目標族群的主動發現與及早介入,和積極建構多重抗藥性結核病醫療照護體系(TMTC),是近10年來能有效降低結核病發生率的關鍵。在政策的配合推動下,臺灣以消弭原鄉健康不平等為目的,透過不斷演進的X光巡迴篩檢技術,積極辦理山地原鄉合作院所胸部X光篩檢,讓更多結核病接觸者與高風險族群防治接受篩檢,並降低延遲診斷的機率。
花蓮慈院設有二十東負壓病房可收治結核病患者,並配備區域級的結核菌實驗室,蒐集花東二縣所有送驗的結核病患者檢體,同時在結核病防治團隊的努力下,花東結核病的防治成效顯著。202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Yes! We can end TB!」為324世界結核病日主題,李仁智醫師期許團隊更加精進,持續致力降低東區結核病發生率,讓結核病能夠終結在這一個世代。
撰文/鍾懷諠;攝影/花蓮慈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