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開講台灣人的故事》澳洲海關驚魂記

優傳媒/ 2024.03.07 22:39

澳洲黃金海岸長達57公里,沙灘、美景處處,吸引許多國際遊客前來戲水。(圖/作者提供)

 

作者/林明美

 

應移居澳洲黃金海岸的友人邀約,台灣三月初春,來到號稱秋天,卻仍是豔陽高照的澳洲黃金海岸,日日俯瞰美麗港灣,展開以認識人文地理環境為主的慢活旅遊。卻不料,入境時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差點不可收拾呢!

 

保護環境維持原生態是澳洲政府要務

闊別20多年,再次踏上澳洲土地前,唯恐觸犯當地政府嚴格保護島嶼的相關政策,行李內不敢帶任何一點食物,鞋底也再三檢查有無塵土,擔心帶來病毒,為害脆弱的原生物種與環境。

 

袋熊是大洋洲獨特生物,2千萬年前即已存在,胖嘟嘟的身材惹人憐愛。(圖/取自網路)

 

佔南半球土地面積第二大的澳洲,同時也是全球面積第六大的國家,四面環海,天然形成與其他物種隔絕的自然環境,因而擁有許多獨特的動植物。比如咱家兒子最愛,矮矮胖胖,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袋熊,2千萬年前已出現在澳洲,但直到1797年,因遇難的歐洲商船水手偶爾發現,才首次為世人知曉。

 

為了保護這些稀有物種及生物安全,澳洲政府極為重視環境保護。尤其是來自海外的活體動物和植物、植物材料、動物製品及某些食品,可能會將其他地方的害蟲和疾病帶入澳洲,破壞澳洲寶貴的生態、農業、旅遊業及環境。
 

因此澳洲海關對於入境旅客檢查特別嚴格,不僅一般違禁品,甚至使用過的運動和野營設備,包括帳篷、靴子、高爾夫設備及自行車等,都需要再三檢查,確保不帶有污染土源。已烹調完成的食物也不准入境,據說曾有旅客,忘記隨身行李中還放著吃了一半的漢堡,沒有主動申報,被查出後,罰了巨款才能過關呢!

 

話梅風波,海關驚魂

這些案例,我們初來乍到,自然不想冒犯。沒料到,出門前擔心暈機,一時糊塗,隨手抓起一小包無核話梅,準備在機上枯坐時,打開包裝慰勞自己。

 

澳洲海關規定,已經打開包裝的食品,包括機上供應的食物等,一律不准攜帶入境,機上叮嚀再三。料想不到,下機時,本人又再一次犯糊塗,忘記將剩餘的話梅丟到機上垃圾箱。心中猜想,就像桃園機場一般,入關申報前,應該有為旅客準備拋棄物品的桶箱,到時再丟就好了。

 

沒想到,一路走到海關,到處尋不到任何一處垃圾箱。

 

緊張的四處張望,無情的人群都順利過了海關,輪到我們上場了,咋辦呢?惶恐極了,雖然害怕,也只好抱著誠實為上策的心態,手上拿著那包害死人的話梅,主動上前出示罪證,告知驗關人員。

 

沒想到,甫一告白,海關人員瞬間臉色大變,立碼抽回我們的申報卡,直接將我們帶往申報區。看來事情鬧大了,我緊張的幾次喃喃說明,本意是想丟掉,但下機時忘記處理。驗關人員漠然看著我,面無表情地回答:「不,現在你不能丟掉了。」。啥意思呀?心中真是懊惱,後悔極了。

 

當申報區的海關人員拿著我的話梅,皺著眉頭詢問「這到底是什麼?」時,我只能再次強調是無核的,而且本意是要丟掉,海關又回答:「不,現在不能丟掉了。」。心裡直往下沉,想來這下沒救了。

 

沒想到,下一句話居然是「話梅可以帶進去!」,海關人員邊說還邊不耐煩的揮手要我們趕快離開。

 

是嗎?居然獲赦無罪?雖然不知事情轉折的原因,我們倒是行動迅速,三步併兩步速速逃離出關。

 

幾顆家鄉粽,罰款近萬元

臨出發前,曾看到一則報導,有一名留學生,因攜帶家鄉特產板栗豬肉粽入境,在機場被截獲,加上沒有申報,結果遭罰款420澳元,相當新台幣約9000元左右。據稱該名留學生在過海關安檢掃描時,被發現行李中帶有包著「鮮肉」或「乾海鮮」的違禁品,因事先未申報,且態度不佳,被認定是明知故犯,不能以拋棄解決,因而慘遭罰款。

 

幾顆家鄉粽子,罰款近萬元,想來哪位留學生被罰的痛心疾首之餘,應也深獲教訓吧!

 

與友人夫婦合照於隨處可見的美麗海邊。(圖/作者提供)

 

後來呢?

出關見到友人後,聊起不知甚麼原因,已經打開包裝的食品,明明不可攜帶入境,但海關人員對我們卻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縱放這不守規定的「現行犯」?友人回答:「沒錯,已開封的食品的確不可入境」。接著,不假思索的說:「誠實吧!因為你們誠實,主動告知,他們不覺得你們欺騙,自然沒問題。」。

 

果然!態度決定一切!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