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癌患營養不良恐增手術風險!年長者常誤信「要餓死腫瘤」反增併發症機會

優活健康資訊網/陳麗茹 2024.02.29 10:00

由於基因、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癌症幾乎已成為一種新型態的慢性病,儘管癌症在醫療進步發展之下都能獲得妥善治療,但醫師提醒,若忽略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有營養不良問題,不僅增加手術風險,還可能帶來併發症。

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曹連誠主治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容易產生營養不良的原因除了像是消化道系統腫瘤的出血、阻塞或穿孔情形,讓營養吸收出現問題外,其他像是肝膽胰臟等的癌症同樣也會影響腸胃道功能與運作。

由於腫瘤本身的荷爾蒙也會讓病患有噁心感或進食不順,更會造成人體能量的消耗,因此即便維持相同的進食狀態,仍會有營養缺乏的情形;若加上化療、放療帶來的副作用及術後器官結構的改變,都會讓癌症患者營養吸收狀態更差。

補足營養是傷口癒合良好的關鍵

因此,在癌症患者在正式進入療程或手術之前,必須充分了解是否有體重下降、進食量減少、是否偏瘦,或者年紀大帶來的機能退化、慢性疾病等問題,住院之後也要做更詳細的營養檢查與評估,再來進行手術。

曹連誠醫師說明,手術對於人體會帶來大量的營養耗損,特別是以腸胃道手術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傷口恢復,因此若能在術前先補足營養,打底好是癒合良好的重要關鍵。

如果病患能夠透過口服補充營養是最好的方式,但當如果吸收狀態已經不好或沒有食慾的話,評估總體重若已下降5~10%或者已經有偏瘦的狀況,注射靜脈營養是比較有效益的方法。

靜脈營養有分周邊靜脈營養與全靜脈營養,周邊靜脈營養指的是透過手肘以下的手臂、腕部或踝部注射包含營養素的靜脈營養液,全靜脈營養則是通過大型靜脈直接輸注到心臟,再由心臟將營養素通過血液循環系統傳遞到身體各部位;除非是嚴重營養不良幾乎無法進食的病患才會使用全靜脈營養,或者是高濃度滲透壓大於900 mOsm/L,就會建議使用中央靜脈導管,多數如果是短時間的營養支持,都是以周邊靜脈營養為主。

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曹連誠主治醫師說到,患者術前若體重偏低營養不良,會增加手術風險甚至是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因此術前甚至術後,須適時以靜脈營養介入,幫助患者儘速恢復。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周邊靜脈營養成分減少發炎機會

曹連誠醫師指出,靜脈營養當中有像是葡萄糖、胺基酸、脂質和其他營養成分,周邊靜脈營養注射比較擔心的是如果所注射的營養物成分濃度較高,較容易產生靜脈炎;以往若使用大豆油的話,由於刺激發炎能力比較明顯,現在新的劑型以橄欖油取代大豆油,橄欖油因為含有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也較能減少發炎反應;另外,魚油雖有抗發炎的功能,但切記不能過度,否則也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

曹連誠醫師門診有一位80歲罹患胰臟癌的伯伯,罹癌之後因為一直沒有食慾,一個月體重就掉了10公斤,由於這樣營養不良的狀況對手術有一定的風險,在與家人溝通後,住院便先進行營養治療。除了口服營養補充之外,先做了五天的周邊靜脈營養注射,術後同樣也持續補充至能夠口服營養攝取,之後化療相當順利,身體的營養狀態也恢復到比術前還好。

很多人會擔心罹患癌症營養治療期間,腫瘤會不會變大?曹連誠醫師說明,通常會評估一至二週時間來進行營養補充,這也是必要性的療程,如果營養不良的狀態開刀,反而會增加像是腹膜炎甚至敗血症的風險。他也強調,做好術前、術後的營養調理,不僅降低術後併發症,同時對於中長期的治療來說也能帶來正面效益。

(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曹連誠醫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