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西化與運動量不足,台灣近年來發生肥胖、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症的人口越來越多,而「代謝性脂肪肝病」的盛行率也逐步攀升。它與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胰島素抗性等有高度的相關性,而且病人日後可能演變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根據統計發現,體重過重或肥胖者代謝性脂肪肝病發生率高達6成,但這並不是胖子的專利,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也有很多年輕人、體重未達過重的人,出現這類的症狀。只要有脂肪肝加上體重過重或是第二型糖尿病,或是具有兩項代謝異常證據(腰圍超標、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降低、糖尿病前期、胰島素抗性過高等),就可診斷為代謝性脂肪肝病。
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醫師表示, 脂肪肝雖然未必這麼可怕,但也是一種提醒我們健康異常的警訊,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徵兆,輕忽不理的話最終可能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而現代人的生活,無論是高熱量飲食或缺乏運動都在慢慢傷害我們的健康,所以帶有脂肪肝的人口數也是逐年上漲。
陳宜民醫師提到,肝臟處理主要是代謝物質,包括: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的能力不堪負荷,就會導致毒性脂質的產生。而一連串的脂質代謝反應,抑制了粒線體功能造成脂質代謝紊亂,肝臟細胞脂質氧化能力下降且延緩三酸甘油脂的輸出,在肝細胞堆積,胰島素阻抗作用也伴隨產生。
甚至,肝細胞的脂質變性,會使得相關氧化壓力的細胞激素活性增加,故會引發相關免疫反應,導致破壞肝細胞,甚至產生肝硬化及肝癌的可能。陳宜民醫師提醒,全世界目前並無特效藥能針對「代謝性脂肪肝病」做治療,唯有生活型態改變、體重控制、血糖血脂控制、運動,才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疾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