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立法院游錫堃院長出席「多元史料的交光互影-戰後台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討論會開幕式

藍雀新傳媒/ 2023.12.16 21:00

記者何文勝 何宜澂/立法院報導

立法院院長游錫堃:認識台灣歷史 喚醒並淬鍊台灣精神 凝聚台灣認同立法院游錫堃院長今(16)日上午出席由國史館主辦「多元史料的交光互影-戰後台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討論會開幕式。

現場貴賓包括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許瑞浩副館長、台灣大學歷史學系陳翠蓮教授、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劉維開兼任教授、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薛化元教授、政治大學林元輝名譽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曹添旺董事長、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許雪姬兼任研究員及多位學者專家共襄盛會。

院長致詞時首先表示,很榮幸獲邀參加此學術討論會。他稱許此討論會充分展現戰後台灣史的研究成果,並對陳儀深館長與眾多專家學者的用心,表達深摯謝意。

院長說明,2016年後台灣史研究開始豐碩發展,逐一找到過去國人無法認識或有所誤解的歷史答案。他在1989年擔任宜蘭縣長時期,著重文化立縣政策,努力推動本土語言傳承及文化藝術等方面,包括之後成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等。

另外,1990年代初期,即編著鄉土教材,在國中階段推動宜蘭縣地理、歷史教育。

院長接續表示,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他從史料看到例如《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日本人將台灣人分為良民及土匪2類,細數日治時期宜蘭抗日英雄諸如林大北、簡大獅等人的英勇事蹟。

其中《臺灣日日新報》紀載簡大獅於1900年3月29日從容就義前交代遺言,希望把今天行刑前毫不畏懼的神情傳達給故鄉的同胞。

透過這些史料的解讀,顛覆日人對描繪簡大獅為土匪的形象,讓人看到歷史的真相。院長接續提到,今天是12月16日,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日子,因為100年前的今天,發生了「治警事件」。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後,武裝抗日運動持續至1915年噍吧哖事件後,力量逐漸式微而告一段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台灣許多留學生及本土知識分子,受到當時美國威爾遜總統所提14點原則談論民族自決的啟發,開始投入台灣政治民主運動。

從林呈祿先生發起反對具有「內地延長主義」的六三法撤廢運動,到1921年1月30日由林獻堂領銜發起「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後續同年10月17日由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帶動啟蒙台灣民主與文化運動。

而「治警事件」的起因是石煥長、蔣渭水醫師等先賢,於1923年1月16日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向台北州報備卻遭禁。

接著他們轉往東京,於2月16日報備獲准,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合法的政治結社。

然而,此舉卻觸怒了日本統治者,1923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展開全島大逮捕,被搜索逮捕共99人,18人被起訴,其中7人被判有期徒刑,史稱「治警事件」。

院長補充道,從研究台灣史料可見,台灣民主並非光復以後由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所引進、成就及實施地方自治,戰後在威權黨國教育之下,許多台灣人只熟知中國史,卻不知自己土生土長的台灣歷史。

台灣民主可謂百年追求,是先賢用血淚累積打拼而來。

所以身為台灣人民更應體認到,今日的民主自由成果需要共同努力珍惜,守護捍衛。院長強調,面對現今國際局勢,對岸強敵虎視眈眈,國內也有是非不明的觀點與勢力。

他代表立法院向現場學者專家表達深摯謝意,由於學者們的努力,讓台灣史的研究蓬勃發展,希望發掘更多台灣的歷史真相,期許透過台灣各方面的史學研究,有一天可以凝聚出台灣的歷史共識,並讓這些知識進入校園,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更加瞭解台灣歷史,尤其是民主發展的艱辛歷程,凝聚台灣認同與建構台灣主體性。

院長接續補充,從史料紀載,1925年孫中山、1938年蔣介石、1941年周恩來以及1947年毛澤東等人都曾表達支持或鼓吹台灣獨立的言論,更印證台灣自古即非中國的一部分。

再次期望學者們持續研究,幫助台灣邁向成為正常的國家的道路。

院長最後再次感謝國史館的努力與貢獻,為台灣史帶來創新的觀點、對話與激盪,並敬祝學術討論會圓滿成功。

攝影/邱水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