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弘一大師何許人也?請觀展「德學會議大師文物展」

觀傳媒/ 2023.10.20 16:16

(觀傳媒台北新聞)【記者潘明賜/台北報導】弘一大師是一代傳奇高僧,與虛雲、印光、太虛大師並列為「民國四大高僧」。大師行持法門是以戒為行、華嚴為境、淨土為依皈,因感念戒律衰敗,發願畢生弘揚唐代道宣律師所創的南山律宗。62歲圓寂前數日,寫下最後遺墨「悲欣交集」四個字。大師所留墨寶、開示語錄甚多,今人編有《弘一大師全集》十冊,影響中國佛教極為深遠,被尊奉為當代佛教律宗代表。大師荼毘火化後,撿出近兩千顆舍利子,兩岸舉辦多場大師書畫展追思,前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也在台灣辦過展覽。令國人懷念的是,弘一大師的千古絕唱〈送別〉因意境深遠,傳唱至今歷久不衰。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熙、文濤。1880年十月二十三日(清光緒六年農曆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祖籍一說山西、天津或浙江平湖。父親李筱樓為同治進士,官吏部,後轉業天津鹽商,繼營錢舖,因時辦濟貧義舉,為鄉里譽為「桐達李善人」。李叔同一生的字號,無論在家、出家皆達近百,然出家前以叔同、李哀、李岸、息霜、惜霜為時人所識;出家後則以法名弘一、演音為佛教教界所重。

李叔同擅詩詞、書法、篆刻、音樂、戲劇、中國畫、西洋畫、美術設計與編輯等,是一位多方位的藝術成就者。年少時即以書、畫、印等藝事與天津同好、耆老交游;1898年遷居上海後,加入城南文社,唱和詩文;並與海上諸金石畫家砌磋書畫。

1901年九月至1902年十一月,以李廣平之名就讀上海南洋公學特班,從蔡元培受業,學習日文與國際法學,並在蔡元培指導下,完成了日文譯著《法學門徑書》與《國際私法》,1903年由上海開明書局出版,為中國近代法學最初介紹國際法公權與私權的譯著。南洋公學罷課事件集體退學後,李叔同應聘至上海聖約翰大學執教國文。1905年為母喪制訂「文明喪禮」,被天津《大公報》評為「新世界之傑士」。

1905年秋赴日,1906年十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即東京藝術大學前身),主修西洋畫,並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小提琴。留日期間,結識了好友陳師曾;又與同班同學曾延年等,創立春柳社,演出中國最早的話劇。1911年三月回國,1912年於上海加入南社,並任上海《太平洋報》副刊主編及廣告美術設計,期間曾將陳師曾的畫作大量的發表於報上,因此深獲讀者好評,也為陳師曾北京畫壇的十年歲月拉開序幕。同年五月,因二人參加太平洋報社附屬的文美會雅集,書畫才華深受肯定,故被並稱為「北陳南李」。

李叔同回國後至出家期間,曾先後於天津直隸高等工業學堂(1911夏)、上海城東女學(1912春)、浙江兩級師範學校(1912秋-1918,越年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簡稱浙江一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於浙江一師時兼任)等地,執教音樂、美術課程,尤其於浙江一師時,結識好友夏丏尊,並培育了美育種子如豐子凱、劉質平、潘天壽、吳夢非等中國近現代藝術界的翹楚多人。

1918年,李叔同披剃於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號弘一。影響其出家的重要助緣之一是夏丏尊;而導其深入佛理者,則為當代佛學泰斗馬一浮與范古農。弘一大師李叔同出家後,志於研讀律藏,終生以淨其身、口、意業的身教方式,弘揚戒律之精神,凡親炙者無不慚愧、感動。其行持法門乃以戒為行、以華嚴為境、以淨土為依皈。大師初出家時,但為清淨,慎戒放逸,故捨諸藝之好,而以書寫經典、佛語、聖號、格言等與人結緣,後則隨緣而作佛畫、《清涼歌》(詞)、《三寶歌》(曲)等。

其寫經作品尤其攝受人心,故為太虛大師譽為「近數十年來僧人寫經之冠」。重要編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和佛法開示多篇。今日僧人受持大乘戒律的儀軌及內涵精神,即依大師之重整而行。

弘一大師堅持不建寺、不收徒,不以大師、法師、律師自居;一生雲水行腳,四處掩關,然卻與閩南信眾法緣甚深。1942年,大師預知時至,安祥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晚晴室,享年六十二,僧臘二十四。臨終前數日寫「悲欣交集」四字,是為最後遺墨。荼毘火化後,撿出近兩千顆舍利子,為教界尊奉為當代佛教律宗代表。並與虛雲、印光、太虛同被譽為「民國四大高僧」。

其身後所留墨蹟、開示語錄甚多,今人編有《弘一大師全集》十冊。(文/弘一大師學會網站;李璧苑,《朽者不朽-弘一大師李叔同與陳師曾「北陳南李」的游藝關係》,台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圖/弘一大師學會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