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副刊/登山嚮導是否能帶領台灣登山活動走向新時代?

桃園電子報/副刊編輯 2023.10.16 16:14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登山嚮導,在許多國家都是歷史悠久的職業。台灣 3000 公尺以上高山甚多,為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且交通方便,是有發展成登山健行聖地的潛力。但嚮導產業,其實仍在一個大亂鬥的時代。

 

協助團員安全上下山是嚮導基本職責,此外,我們還能做到什麼?圖:山問攀登

相較於溫帶國家的高山雪地,台灣的山雖然也有許多風險,但的確比較少像雪崩那樣顯性的危險。進而連嚮導這個職業存在的意義,都有許多歧見。常有嚮導不經意的表現出,被團員當作是「導遊」的不滿。所以有一次我在公司內部訓練的時候,問夥伴們:「大家覺得嚮導是導遊,還是教練?」

 

教練是專業,導遊當然也是專業。尤其是如果大家有參加過深度導覽,是可以讓你對一個物種、文化或甚至只是一種地景,產生打從心底的興奮與好奇,那是影響一輩子的體驗。通常樣子的角色,我們不會稱之為導覽員或導遊,而是「老師」。我們已經放下原本的目的與分類,只記得這是一個帶領自己認識新大陸的引水人。

 

所以說「登山嚮導」,是教練還是導遊呢?我自己接觸到的許多嚮導,對此常有一個很篤定的答案,並能搬出種種理由敘明自己的想法。「嚮導當然是服務業!不管你在外面多厲害,都要放下身份服務團員」或「嚮導在山上就像是隊伍的將軍,團員要絕對的服從」。而極少數認為「好像介於之間」的人,反而都表現出一種不踏實的焦慮感。但我認為,正是這樣令人猶疑的思考過程,對一個新職業的想像就已經誕生了。

 

不只是導遊和教練,何不再加入瑜珈、花藝或甚至是認識自己的一堂課?一開始會有人笑,說想賺錢想瘋了;或是職業本身沒價值,才要做這些「有的沒的」。但以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就是這些「有的沒的」,開創了新的領域。讓人類的生活,增添了一種新的色彩選擇。

 

台灣的山,神秘而有活力,令人神往。圖:陳昱仁攝於中央山脈南三段

借鏡我也熱愛的攀岩。最近這一年看見台灣攀岩館蓬勃發展,從只有晚上營業的俱樂部形式,變成人人都想嘗試的新體驗;從體驗刺激的極限運動,變成一種益於身心的日常運動習慣、變成一種生活風格文化。

 

而登山呢?海外旅遊復甦之後,不再需要「異國風景」的替代品了。有多少過去這段時間開始登山的人,會繼續登山?有多少還未走入台灣山林的人,會在眾多的活動中選擇登山呢?

 

況且,國民運動水準日漸提升,每個自組踏上山頂的人,都認為自己就有能力「爬完」一座山。那又是什麼理由,會讓人覺得透過嚮導的帶領,可以使得一趟山行更有價值呢?

 

現在開始,才是挑戰呢。

“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 ― Amy Cuddy

作者:陳昱仁 JEN
登山者、攀岩者,也是興趣使然的山野廚工;戶外嚮導團隊「The Great Hunger 山問攀登」創辦人。希望透過野地,找尋讓人們更加強韌的「原型生活」。

 

本篇文章轉載自《桃園電子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