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傳騎」壯遊騎乘備受各界歡迎。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
【旅奇傳媒/記者-張偉浩】太平洋自行車創辦人林正義因緣聚會下無師自通,從自行車拆解重新拼裝進行研究,1980年成立太平洋自行車有限公司,到1995年成功量產技術領先的「Birdy」折疊車,在國際打響名號,堅持台灣設計、台灣零件、台灣組裝,一手打造出專做跟別人不一樣,維持領先的台灣自行車。現更交棒二代接班人林鳴皋,開啟世代傳承的序幕。歷經生產、研發各部門,原本專業是經營管理對設計一竅不通的他,2003年在網路下載3D繪圖軟體自學,2005年就拿到第一個 IF 設計獎,至今個人累積4度 IF 設計獎,更幫助許多冠軍車手打造專屬自行車,成就如今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台灣隱形冠軍。
二代接班人林鳴皋青出於藍 勇奪 IF 設計獎
打造世界冠軍車手專屬坐騎 樹立企業社會責任與公益典範
▲(左起)台灣旅遊交流協會理事長賴瑟珍、太平洋自行車創辦人林正義、董事長林鳴皋、管理部協理林伊華。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
台灣旅遊交流協會理事長賴瑟珍指出,台灣於1986年創下1,000萬台的外銷規模,成為全球自行車第一大供應來源,從此台灣擁有「自行車王國」美譽,但隨著工廠遷移海外,自行車產業一度面臨危機。2001年在工業局輔導下,自行車產業全力往高級自行車發展,眾所周知中彰投地區已經成為全球高級自行車生產及研發重鎮。
個人於觀光局(現已升格為觀光署)服務期間,希望塑造台灣品牌印象從「想到自行車就想到台灣製造」延伸到「想騎自行車就想到台灣旅遊」,於2008年與巨大集團異業結盟「聯手邁台灣」,運用巨大在歐洲2千多個 GIANT 品牌自行車經銷據點,提供台灣觀光旅遊資訊,推廣5條自行車旅遊路線。其後觀光局並進一步舉辦目前已在全球賽車界享有盛名的 KOM 登山王挑戰,辦理「台灣騎跡」,推動台灣成為騎乘自行車的樂團。也因此-因緣才認識台灣自行車的產業鏈在世界領先的地位。
萬萬沒想到的是,去年8月本會透過時任桃園觀光雜誌社長吳學銘及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經理蔡秀如共同引介,驚奇發現隱身於桃園的太平洋自行車工廠居然是全球高端自行車的研發中心。尤其是創辦人林正義台師大英語系畢業,從翻譯手冊、拆解自行車開始,成立工廠,秉持「寧小勿大、只做跟別人不一樣產品」的經營理念,讓太平洋自行車執自行車多樣性研發設計且精良製造的牛耳,傳承至二代林鳴𦤎,更是青出於藍,除了榮獲多項國際 IF 設計獎項後,推動公司組織改造,延攬創意人才,如今世界知名自行車大廠的研發設計人才大多出自太平洋。最令人感動的是響應社會企業公益責任,成功研發腦麻患者復健專用「Racerunner」三輪自行車,也讓姚宥米小女孩締造3面世界身障者運動會金牌的人生輝煌紀錄。林正義父子堅持根留台灣,耕耘自己的一片天,更朝ESG與公益及旅遊結合的志業可說是台灣企業家經營的典範。」
專注設計和研發新產品 期許成為全球自行車產業的最強大腦
林正義回憶起他愛上腳踏車的過程,是早期就讀台師大英語系時,曾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擔任研究助理,翻譯過3本腳踏車製程的英文著作,從而讓自己對腳踏車產生高度興趣與熱愛,成為台灣首位專注翻譯自行車原文書的先驅,也讓更多華人瞭解自行車的原理和奧妙。對於經營公司,林正義自有一套哲學,「寧小勿大」是他從業50年來,一直秉持的原則,員工約200人,營收穩定成長,自行車年產量約4萬台;太平洋專注設計和研發新產品,所生產的各式避震車、折疊車與特殊車設計更是業界名氣響亮的精品工藝,屢獲國際設計大獎,成功塑造創新設計、強化功能及差異化產品,穩佔市場鰲頭。
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董事長林鳴皋則表示,太平洋自行車致力於高端自行車的研發與設計,成立40多年間與世界自行車發展有緊密的關連及豐富的成果,「只做跟別人不一樣的產品」,以「自行車」為出發點,不以成本或規模為考量,專做別人「做不到、不能做、不想做」的生意,以技術與創意為本位,不追求大、不追求快,只希望永續發展獨特精良的產品。當許多自行車生產工廠紛紛轉移至海外時,太平洋剖析在海外經營,存在人力和財務上的挑戰,因此決定不隨波逐流,保留台灣的生產線,不以大規模生產為主,轉而專注於研發和設計。太平洋從各層面思考產業創新,不以 OEM、ODM 定位自己,而是期許變成世界級研發中心,以 CIT(Create in Taiwan)成為台灣品牌形象,讓各大車廠的最強核心大腦,都保留在太平洋。
與許多行業不同的是,許多職業可以透過考試取得專業執照,而腳踏車的設計師卻不然。設計師的專業是以自行車成品論高下,因此在1990年代,太平洋花了大量時間進行探索和研究,歷經了10年的努力,設計出各種不同類型的自行車,大多數專注在特定領域及用途,例如競賽用車輛或高價位客製化產品,以及各種領域的登山車與身障人士專用車種,歷年來豐碩的研發成品都逐一在博物館中展出,供遊客親自騎踏體驗。
▲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館內展示超過來自世界各國300台自行車,使旅人透視全球日新月異的自行車科技外,還可以現場試乘,體驗駕馭新型車款的快感。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
首創「Section Zero」 實現天馬行空創意設計理念
太平洋自行車注重騎行體驗,認為舒適至關重要,折疊只是一個附加功能,推出的產品中,有些是實驗性的,產品種類也不斷擴增,認為一般市場上看不到的產品,更具吸引力與價值,因此太平洋自行車投入大量人力、時間及預算專責於研發與設計,然而卻非一路順遂。1995年首度推出的 Birdy〈鳥車〉折疊車,並未如預期,年僅賣出30台,第2年雖增加到100台,仍無法達標,致使公司面臨經營危機,直到1997年深具設計感的 Birdy 摺疊車受到日本通勤族青睞,頓時熱銷達2、3千台,才讓太平洋再度滿血復活。
林鳴皋接班後,太平洋特別成立特殊單位叫做「Section Zero」,成功導入 ERP 系統,聘請專門負責創意產品設計人才,不參與其他製程的開發,因此創意設計者的天馬行空想像力不受到約束,而專司製程圖的工程師則是想盡辦法突破,讓創意發想成真,轉成實際優異的產品。因此,太平洋逐漸以口碑取勝,成功接到很多騎車界領域冠軍選手的專業訂單,由太平洋提供 Know How,協作專利、開發,創造新產品,成為全球自行車界的逐夢工廠,造就台灣自行車企業的隱形冠軍。
此外,太平洋只協作前端研發設計與製作,後端大量生產委由別人接手,不與客戶搶奪生意,即使太平洋轉向其他領域,但當客戶需要設計和製作創意創新款產品時,仍然會找上值得信賴的太平洋,漸漸也為其他業界提供設計和工程支持,像是與 Acer 合作開發電動自行車- ebii,就是提供專利和開發技術支援,實現 Acer 的設計概念,成為跨產業結合的模範。
▲位於桃園市新屋區的太平洋自行車股份有限公司,以其獨特設計產品聞名於世。Birdy〈鳥車〉被尊為折疊自行車之王。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
▲太平洋公司的產品包羅萬象,琳琅滿目。有腦性痲痺患者復健用的三輪車、有適合進出電梯用的三輪車、有邊掛車、爬梯車、划船車、兩人騎的四輪車等。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
▲藉由公司三十而立的時機,於2010年以原辦公大樓規劃作為博物館,將逐步整理各產品的發展事蹟,充實內容。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
推廣「環球傳騎遊程」商品 協助旅客騎車環遊世界
林鳴皋指出,隨著台灣自行車與運動休閒及旅遊結合風氣的逐年提昇,看好自行車在台灣市場旅遊的用途,太平洋也特別推廣「環球傳騎遊程」商品,旅程每年分為4段,每段42天,第1年從北京到聖彼得堡,第2年從聖彼得堡到伊斯坦堡,第3年從伊斯坦堡到阿姆斯特丹,第4年由華盛頓到西雅圖,完成繞地球一圈的冒險。其中太平洋提供自行車和相關服務,以及專業的領騎人員,讓旅程更加順暢,提高未來旅客騎自行車的意願。
此外,太平洋也與桃園市政府合作,提供自行車租賃服務,以及導覽遊程,使遊客能夠欣賞當地的美景,加上桃園擁有許多觀光工廠,也成為串聯旅遊體驗的最佳工具。
▲桃園大古山山谷尋訪桃園千年藻礁。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
▲桃園騎讀大溪崁津風華。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
響應社會企業公益責任 締造身障者突破人生新紀錄
太平洋自行車除專研技術研發之外,近年來更響應全球企業永續發展目標,提倡零碳騎士的活動,也積極響應社會企業責任,尤其無償為腦性麻痺患者—姚宥米小女孩設計生產復健專用的「Racerunner」三輪自行車,不僅豐富她自我的生活,參與更多戶外活動,還參加世界身障運動會,斬獲3面金牌,創造意想不到的人生紀錄。此外,還有聯合國捐贈衣索比亞地雷區民眾使用的「裝甲三輪車」,都是太平洋肩負企業社會責任積極落實展現創造社會共享價值的公益活動的成果。
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內如今不僅可瀏覽回顧各式古董車,更展現當代世界自行車工藝演化的縮影,除有世界自行車科技發展史外,亦有許多珍貴的自行車典藏品及復刻版,既是世界冠軍車手的逐夢工廠,更扮演協助社會弱勢族群希望與救贖堅強的助力者,讓人不禁讚嘆小小的自行車輪軸,竟成為轉動世界的大大動能。
▲腦性麻痺患者-姚宥米小女孩復健用的三輪車,是太平洋生產的 Racerunner 車型。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
▲姚宥米小女孩使用太平洋生產的 Racerunner,除豐富自我生活,參與更多活動外, 還參加世界殘障運動會,斬獲3面金牌。 圖: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