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黃愛真》良善、自私與價值思辨— 訓練孩子的思辨力

愛傳媒/ 2023.09.25 12:28

黃愛真》良善、自私與價值思辨—  訓練孩子的思辨力

黃愛真》良善、自私與價值思辨— 訓練孩子的思辨力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

自私與至善

 滿十八歲的小孩,開著車進狹窄的巷道回家,巷道兩旁停滿車。擦撞其中一輛小轎車後,孩子把車停回車庫,回到擦撞車處,等待車主。

 幾個小時候,車主來了,小孩很誠實地跟他說明並道歉。

 車主開始破口大罵,把警察找來,拖著孩子做筆錄,要了幾千元。  

 整個過程,小孩沉默接受。

 有一天,我們一家人在車上聊天,提起了這件事,問起小孩的想法。小孩說,過程很不舒服,下次大概不會選擇這麼做了。

 筆者當下沒有回應。

 一般車子被刮傷、擦撞,都是車主事後發現。筆者一方面欣慰孩子的良善與勇敢執行良善,一方面也心疼孩子面對事件帶來的煎熬。

 或許對於事件結果而言,取決於當事人雙方想法?肇事方的善意,就對方而言,不一定會注意善意,而先想到,對方對自己做了什麼不善的事?

 人的私利,在不同立場下,可能與良善形成衝突。我們是否還需要做善意的事?

 

大人問題

 一對姊妹個案,從事中小學教育社會事業。

 妹妹找了A小姐,一起工作。

 A小姐從事的第一個教育項目,要求超過約定工作的收入。行為與教育者應有品德相當不一致。因此在A小姐完成第一個教育案,主動提出離開時,妹妹同意了。

 姊姊卻挽留了A小姐,因為姊姊的工作需要幫忙。

 後來A小姐果然以金錢衡量教育的價值,重複索取超過約定的報酬。

 妹妹堅持遵守約定給付報酬,姊姊則持續滿足A小姐的要求。然後打發A小姐離開。因為和氣生財。

 姊姊也指責妹妹,不應該把A小姐帶入教育事業。

 

 一次教育與輔導團體的個案討論,其中一位教育工作者說,遇到A小姐這種人,第一次就要堅持原則,尤其是錢的事。

 輔導老師則提出,姊姊成長的創傷背景,然後開始自由聯想。

 「姊姊常常說,如果她做事能不那麼自私,就更好了。」

 「姊姊語言有一個特色,語意似是而非,仔細思考,其實她內化了『白馬非馬』的邏輯。在與人溝通中,自己總是例外的「白馬」,往往滑脫自己在事件中的責任,為自我保全而讓自私行為合理化。反正都是別人的錯。『白馬非馬』形成根深蒂固的潛意識語言。」一般似是而非的邏輯謬誤,很少會被注意或者質疑是否合理。

 只是,一般良善的人,應該如何和類似創傷形成的自私人格長期相處?不至於成為姊姊一再重複的創傷投射對象,而成為她潛意識攻擊者的困擾?

國際事件

 2023年9月初《馬斯克傳》發行前夕,爆出了馬斯克(SPACE X創辦者)在2022年烏俄戰爭,烏克蘭對俄軍發射飛彈失敗,源自於馬斯克命令工程師,將提供烏克蘭的衛星通訊「星鏈」關閉,以至於依靠導航系統的烏克蘭無人機,無法對俄軍艦進行攻擊。

 馬斯克理由是,他不想因「星鏈」讓戰爭層級升高。

 聯想到第三次世界大戰和核武,或許我們也能理解。然而,商人馬斯克介入了戰爭。

 馬斯克的作為,是善意的嗎?還是出於自私?可以被接受嗎?

 

歸還文物

 另一個國際上的文化議題,也涉及價值思辨。

 法國總統馬克宏2018年宣布歸還西非國家貝寧共和國當局追索的26件文物。

這些文物來自於法國殖民時期,取自非洲殖民地的文物。放置在巴黎的博物館。

 十六、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及至戰爭時期,文物大量被掠奪後放置博物館,成為奇珍藝品,至今日已成為西方詮釋各區域物件史的基礎之一。

 從別人那兒搶來的,似乎要還。然而數百年後已脫離了原來文化系統脈絡的物件,如何協商去留?有能力保存的地點,是否為古典文物作品安置最佳所在?如何評估?來自西方的「博物館」價值或意義,或者某些知識系統,也面臨改變(或許隱含了我們對西方文物研究知識系統的依賴,以及對非洲國家知識系統的不夠認識,或者擔心我們既有知識的崩解?)。以及,其他殖民與被殖民國家,關於文物的文化爭議,是否即將產生連鎖效應?

 掠奪的國際文物,該還或者不該還?或者有其他做法?哪一種才是「善」的表現?

 

康德的至善

 古典哲學家康德在他的教育哲學中,曾經提出良善教育與執行良善的觀點。康德認為,要教導孩子良善,並落實在行為。然而至善的執行,可能會對生活帶來不便。但是若不教導孩子良善,那麼我們的地球,可能就充滿越來越多的問題。

 從康德的思想,筆者大概可以理解,至善行為可能和社會化一致或衝突,同時也考驗,社會給予至善者逞罰的強度到底多大?孩子,成人的承受韌性有多大?若可以接受,繼續樂觀的行善,無法接受時,或者改變信念,或者改變行為。

 

 至少,非善意的自私不應該影響別人。否則,就康德觀點,地球生存環境就越來越差了。

 國際事件,對於至善行為等價值思辨,則有更多的面向需要釐清:商人馬斯克是否深刻理解政治與戰爭?或者以戰爭為題,顯現龐大的權力與商業利益的權衡?因考量自己/社會,干涉其他國家戰爭,是否適當?

 

小結

 我們常常認為,人具備理性、善良,有能力思辨生活上的種種迷思。

 然而在這幾年教育部生命教育中心的價值思辨議題訓練,以及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導師帶領下,常常閱讀、對話、實作,才略略釐清思辨內涵。反思自己的迷思。

 成人或孩子想要跳出思路的框框,或許以下可以介紹幾本書(見參考資料),反覆閱讀、對話,隨時檢視自己的邏輯思考(是否可找到例外?如「白馬非馬」謬誤)。我們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許多待釐清的議題,訓練大人和孩子的思辨力。

 

 

參考資料:

編輯 李靖棠 報導,〈被爆關衛星阻烏軍攻俄 馬斯克認了:不想讓星鏈變戰爭共犯〉。https://news.tvbs.com.tw/world/2235373

余小蕙,〈「文物歸還」的潘朵拉之盒是否已開啟?談法國歸還26件非洲文物始末〉。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5611.html

楊茂校等著,《討論文化》,毛毛蟲基金會出版。

劉苑泠譯,《哲學的小孩》,毛毛蟲基金會出版。

冀劍制著,《青春超哲學》,三民書局。

封面圖像攝影:黃愛真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教育部LEPDC生命教育中心種子教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