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張英陣教授談志工服務精神須有智慧與倫理

慈善新聞網/ 2023.09.22 08:48

       「在英文中(care,caring)都是在做照顧和關懷的工作。關懷照顧是維繫生命、療育傷痛、人類社會繁榮興盛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懂得照顧別人的 身、心健康,人類的衝突將會愈來愈多。」

       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張英陣教授,在臺中慈濟靜思堂舉辦的慈濟關懷志工培訓課程中,特別提到,人類社會就像鳥巢一樣,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賴關係,但也互相糾纏,人不可能獨立自主的生活。所以,這個社會的確需要一群為他不為己、去關懷(Care)和照顧他人的志工服務工作。

       當志工不是有錢有閒人的專利,只要有心即能找時間做志工。根據統計,臺灣當志工約佔全人口數的百分之二十八而已,相較歐美國家,還相差很多。臺灣還有很多成長空間,張教授期盼能有更多的人投入社會服務工作。

       「志工服務的精神,除了慈悲心、能力之外還要有智慧,才能達到互惠關係。具備智慧才能發現別人的需要,以同理考慮受助者的尊嚴,不會因為無心的話語而傷害對方。」張英陣舉「善良撒馬利亞人」典故為例,他們因為明白「同理心,也是儒家所說的「仁心」,在關懷上是超越宗教、種族間的仇恨,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

        張教授再以一幅米勒的代表作《拾穗》闡明救濟方式,慈悲要有智慧,幫助所需要的,同時讓對方有尊嚴。」

       志工服務模式主要分為三個觀點:休閒觀點(殺時間、公益旅行、打工換宿)、慈善觀點(利他主義、共同生產)和社會公民變遷觀點(改善空氣品質、推廣蔬食)。全世界也將志工服務分為兩大類別:有組織的志願服務,而慈濟志工就是屬於志願式的服務團體。非正式志願服務,以個體居多,如看到社會有需要的人或事就自己去做(自己捐錢助人、陪伴社區獨居老人、清掃自家附近公園)。

        「一個人要結交到很好的靈性上的朋友,並不容易,因此參加正式志願服務非常重要。」張教授對志工強調一個理念,「要交到好朋友,就要謙虛,才能啟發智慧。看到他人的優點,才能相互薰習成長。」像拓凱公司在企業體內,讓員工自組成志工服務隊,他們的口號是:「志工是最快樂的生命,時間是最慷慨的付出,鼓勵企業界的朋友一起來投入。」一群志同道合的員工,除了公司業務,也因為「助人」而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之友。

        張英陣問學員們,可知道志工須具備那些條件呢?答案是:「有心、知識技能、符合倫理。」教授引用明末高僧的觀點,說明關懷士的倫理:「不住於相而行布施」,做過即忘記,也是證嚴上人常對弟子們說的:「前腳走,後腳放。」有智慧才能真正力行慈悲。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呈現不同的面貌。也如老子言,利萬物而不爭、功成而弗居、功成而不有。其道理都是相同的。

       每一滴善緣的小水滴,都會慢慢擴散。張教授說:「『感恩』是非常須要和學習的倫理,也希望所服務的對象,也能知感恩。」張英陣教授希望學員要多了解志工服務法規(有二十五條),因為依法行事也須智慧判斷;志願服務法的推動,有助於臺灣的志願服務。法規沒有什麼約束力,目的只是在鼓勵大家當志工,讓這個社會充滿愛和關懷的力量。

(撰文:何麗華/攝影:林萬教)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