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扎根花蓮 聞聲救苦的現代俠醫
他們不藏私、傳醫道 讓俠醫精神遍佈全臺
一群外科醫師,身處在骨科急速發展的年代,卻願意長途跋涉至偏鄉服務,他們憑藉著一身本事與膽識,三十多年來,同心攜手為臺灣骨科培育人才、開創技術新格局。8月30日下午,慈濟醫療法人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醫道:俠骨柔情》新書會。儘管遇上颱風天,依然人潮滿座,聆聽醫師們分享他們如何從無到有、秉持醫者使命、服膺醫道,為病人創造奇蹟的故事。
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花蓮慈濟醫院陳英和名譽院長、林欣榮院長、于載九主任、許世祥主任、吳文田主任、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等蒞臨分享,遠在外地的病友林傳欽、陳團治特別透過影音傳來感謝與祝福。
林俊龍執行長感性說道,看到林副總、這幾位骨科醫師、志工顏靜曦師姊,時光好像回到近四十年前,證嚴上人創辦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即將啟業,他們陸續加入,在林碧玉副總的陪伴下,胼手胝足開創醫院。「慈濟骨科更是一枝獨秀,在陳英和院長的帶領下,不僅開花結果,更開枝展葉、蓬勃發展,骨科人才遍布慈濟醫療志業的八家醫院、一家診所。最難得的是,陳英和院長不僅無私傳授醫術,更願意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去發展。在他的愛之下,每一位精英,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林碧玉副總也回應,慈濟醫院草創之初,沒錢沒人沒土地,證嚴上人的無私與毅力,讓所有師兄姊跟隨,以堅定的信心勇氣,終於讓花蓮慈院落成啟業。今日,她最感動的,是看到花蓮慈院創院院長杜詩綿的夫人「杜媽媽」杜張瑤珍師姊,已高齡九十八歲,依然健朗地來到現場支持,讓她想起啟業之初,杜院長與她幾乎天天在臺大醫院的中央走廊奔走,找醫師、求醫師的艱困時光。
然而,就在她最感到無力時,有一天,卻聽到陳英和叫住她:「你在找醫師嗎?我願意去花蓮!做一個醫師,就要到病人需要的地方。」(在此之前,陳英和已先經由他的恩師劉堂桂遊說,他也認同老師的想法。)
「我眼睛睜得很大,非常的訝異,到今天那個感覺還在。就這樣,陳英和成為慈濟醫療志業第一位醫生。」林副總讚道,啟業醫師不足,陳英和不只骨科專業,連為病人「接手指、接斷掌」這類整型外科手術,他樣樣精通。第二位來到骨科的于載九醫師,「就是我們的九哥啊,他有一個超過萬人粉絲的「九哥俱樂部」,不只臺灣、連海外醫師都要來跟他學;一起開創骨科的許世祥醫師也是,許多困難手術,他都能努力完成。除了醫師,還有志工陪伴病人,「我們在慈濟,真的是全隊、全時、全程,落實了全人醫療!」
林欣榮院長則提及,慈院草創之初,陳英和院長想發設法研發並改良設備、儀器、救治許多病人;九哥于載九則早在二、三十年前就研發人工關節且獲獎;簡瑞騰開刀又快又好又善於表達;吳文田醫師則運用最新3D列印技術,能把已經都碎得一塌糊塗的骨盆腔,拼接回來。他們不僅有醫術,更有人文!
骨科先鋒 以病為師
談到慈濟骨科,不得不提,全臺首創「以股骨縮短及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全臺首例「經椎弓切骨矯正術」皆出自陳英和之手。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獨步全球,來自全臺、海外的病人,長年求醫未果而來到他的診間尋找一絲希望。2009年,他還應美國《小兒脊椎手術》教科書之邀,將經椎弓切骨矯正術的技法寫成專章,分享給全球骨科醫師。
向來謙沖的陳英和院長說,他今日最激動的,是看到創院院長的夫人杜媽媽來到現場,送來一份長情的溫暖。他分享《醫道:俠骨柔情》一書,講述了慈濟骨科如何成長茁壯、照顧病人、無私奉獻的故事,而能走到今日,他有三個感恩:一要感恩上人創建慈濟醫院,感恩有很好的長官,還有慈濟志工師兄師姊一起服務病人。「當院方告訴我們,『來這裡不是要增加醫院的收入,是要照顧需要的病人』,這就是我們當醫生的初衷,所以,骨科這群醫生不但過來了,而且他們很快樂的留下來。」
二要感恩病人,「我們必須要用對待親人的心情,非常慎重的來回應每一位來找你的病人,這個叫做『視病猶親』;而能成為一位合格醫師,是在一次次醫療經驗中學習成長的,所以更要『以病為師』,對病人要非常恭敬、感恩。」
第三,則是互相感恩,在醫師跟醫師之間,老師對學生的指導照顧,以及同梯之間的互相支援。「醫學是公共財,醫療更是社會責任,所以不能藏私,一定要把他傳導下去,換句話說,醫療本身就是醫師教學傳承,是使命級的任務。」
一日看三回 超過二萬六千個信任
擁有萬人醫師粉絲的于載九主任,最常叮嚀學生的也是:「除了把手術做好,病人住院期間,你一日要去看他三回。要記得,躺在病床上的,也都是你的老師。」
向來婉拒受訪的于載九醫師,難得出現在新書會現場,「我今天,主要是來感恩的。」于醫師首先感謝他的貴人「陳大哥」,也就是陳英和院長對他的信任,「他相信我的人格,不會亂開刀,他相信我很認真,他大概一定也相信我很有愛心。」但這份信任同時也是很大的壓力,「病人對你的信任,把一條腿、一條骨交給你,你就要擔起這個壓力,所以我常跟學生說,當醫生,第一個最重要的條件是responsibility(責任),要對病人負起責任。在此,我感謝二萬六千多位相信我的病人,他們都是我的老師,還有顏大姊、林大姊(碧玉)、林老師(素雲)、陳大哥、好兄弟許桑(日語)許世祥,對我的信任。」
于載九常告誡學生,「除了要對病人負責,你們一定要比我更強!」他笑說,因為他也比他的老師強,「若將來我需要開刀,一定只找自己的學生開。這輩子最幸運、最感恩的,就是我有很多好大姊,好大哥,好兄弟,好學生!謝謝大家!」
儘管遠在花蓮慈濟醫院,卻有如此強勁的骨科團隊,骨科門診永遠門庭若市,甚至有從北部、外縣市、海外前來的求醫者,這三十多年來,更影響著臺灣骨科、脊椎外科的發展。陳英和曾任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大刀闊斧改變住院醫師的分配與口試制度;他更號召臺大、榮總、長庚與慈濟等骨科主任、醫師們,定期舉辦「脊椎晨會」,推動骨科醫術交流與進步。于載九醫師曾任脊椎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不斷推動脊椎外科的發展交流與進步。
後悔,應該簽約五十年
而引進臺灣第一臺VAC(抽吸輔助傷口閉合系統)的許世祥醫師也是花蓮慈院骨科開創先鋒之一,他為骨科界引進傷口處理的嶄新觀念與技術,曾以《臨床傷口醫學》一書,分享給醫界。他則提到,他在臺大醫院時期,陳英和學長就是他們年輕住院醫師的偶像,所以一路跟隨他到慈濟,「那時候我三十三歲,而我在慈濟到今年剛好三十三年。......從學生時代算起,這三十八年來,在陳院長的提攜下成長茁壯,至今碰到困難的刀,還是攜手作戰。」
許世祥猶記得,當年偏鄉醫師難尋,陳英和、郭漢崇等大醫王都在證嚴上人面前發願,要留在花蓮、跟慈濟簽約三十年,「我們也跟著簽,但我現在後悔了,應該直接簽約五十年。」語畢,臺下響起轟雷掌聲!許世祥感恩九哥,也讚嘆簡瑞騰、吳文田......等後輩,當年跟著他們打拼,從早拚到晚,往往都做到大夜班,更常把開刀房的晚餐便當,當成宵夜在吃,回到家已三更半夜,「願意這樣做的住院醫師應該是空前絕後,五年的訓練下來,他們也飽滿吸收各家精華與功夫,至今又持續傳承到下一代,真的感恩又敬佩這些後輩!」
傾囊相授 傳承正道
花蓮慈院骨科主任吳文田感恩,三十多年來,能在一個好的環境、有一群很好的老師還有同儕,「過程中我們最強的信念,就是『救病人,把事情做好』,這就是我們繼續精進的動力來源。剛剛九哥(于載九)提到,我們一定要比他更強,那要怎麼比老師好呢?我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比老師更早到醫院(臺下響起一片掌聲),多花時間去想,怎麼樣能讓病人更好,這就是我的心路歷程。感恩大家、感恩老師們、感恩有這個好的環境!」
本書總策畫,同時也是斗六慈濟醫院院長、大林慈院副院長的簡瑞騰則提到,他非常感念臺上這些老師們「無私傳功夫、真心搏感情,這也是慈濟骨科樹最重要的養分!」近年證嚴上人不斷提到「盤點生命的價值」,簡瑞騰認為,身為一個醫者,不是求名利,而是堅心守志,就如同師長的親身實踐與教誨。特別在這個醫療價值觀混亂的年代,期盼這本書中所強調的「醫道」,能影響更多醫者反思。他感恩師長們無私培育,而能讓骨科人才「從東部到西部,從後山到前山」。
簡瑞騰透過簡報秀出了1997年一張照片,他與「同梯」的呂智勝、吳文田坐在前排,後方站著陳英和、于載九、許世祥、黃盟仁、潘永謙等老師及學長。那是簡瑞騰與同梯完成五年住院醫師訓練,宴請恩師、學長的合照。接著他播出2011年,骨科眾師徒與病人阿銀的合照,又是同一批人,他笑說「原班人馬,打死不走」,時至今日,他們全都留在慈濟服膺醫道,照顧病人。師長持續培育仁醫,潘永謙醫師遠赴關山扎根;簡瑞騰返鄉大林;吳文田坐鎮花蓮,黃盟仁執掌臺北......。屹立不搖的老幹與強勁的中生代又繼續帶出許許多多的骨科醫師。他們不藏私的傾囊相授,不斷培育出新枝與幼芽。
簡瑞騰則謹守師長的教導——「救死扶傷、謙卑、尊重、愛與關懷」,並且在大林慈濟醫院努力打造小小的骨科樹,繼續傳承醫道。
送紅包給病人的醫師
這群醫師為了許多病人的特殊身形與病情,不僅研發手術術式且視病如親。陳英和曾為病人跑遍花蓮大小賣場,只為挑選病人術後適合的鞋子;他還親自試穿護具,示範如何上下樓梯;病人結婚,他親身前往送上紅包與慈濟的祝福。簡瑞騰醫師每年過年必定前往探訪他的老病人阿吉伯,並送上紅包祝福;還曾親送一位澎湖病人返家、察看其居家復健環境。
遠在外地的病友林傳欽先生,特地錄製影音道感謝。三十六年前,慈濟醫院啟業的第二年,他因為工作意外雙腿粉碎性骨折送到急診,是陳英和醫師全力搶救讓他死裡逃生。他感謝證嚴法師在花蓮創辦慈濟醫院,「若沒有這家醫院,我當年等於被宣判死刑,感謝陳英和主任用盡他一生的絕學,來拯救了我這個小小的生命。......也謝謝慈濟的志工,長期給我心靈上的慰藉。如今,我娶了老婆,有一個穩定的家,這一切的一切,是我之前所不敢想像與擁有的。但這一切,可以說是證嚴師公、慈濟醫院以及陳英和院長,所賜給我的,所以我要在這邊感謝!」
住居廈門的陳團治小姐,曾罹患「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其身體到膝蓋與小腿成L型,此病全世界醫學文獻僅兩例,且她還兼併有續發性的踝關節馬蹄足變形,是難症中的難症。二○一四年到花蓮求診,陳英和院長成功完成困難手術,讓她終於實現行走的夢想,爾後返鄉求職、結婚生子。今年九月底即將回花蓮慈院複診的陳團治與夫婿透過影音越洋感恩:「我們一家人很幸福,感謝證嚴師公、院長爸爸(陳英和),這一切都是慈濟家人、院長爸爸,還有所有幫助我們的人,給我們的這一份幸福。」
《醫道:俠骨柔情》新書會,在溫暖且笑聲不斷中圓滿結束,隨之而來是長長隊伍等著讓眾醫師們簽書、拍照留念,而這棵定根於花蓮的「慈濟骨科樹」,老、中、青、幼,俠醫精神代代相傳,開展到全臺各地,持續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而努力!
撰文/楊金燕;攝影/花蓮慈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