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5日,在密集炮轟金門的兩周之後,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分析炮擊金門以來的國際形勢。他提出了著名的《絞索政策》。《絞索政策》從“武攻”走向了“文攻”。毛澤東決定放鬆對金門的砲擊。(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1958年的金門八二三炮戰, 距今已有65年。這一陣子,台灣大選的各黨候選人,以及蓄勢待發的郭台銘,都紛紛跑到金門去造勢。
這些政治人物,對於八二三炮戰的前因後果,及其影響,未必瞭解。都是各懷心機,以金門八二三為口實,奮力演出“嘩衆取寵”的戲碼,其目的都是在爭取選票。
八二三炮戰,是由毛澤東主導。炮戰過程,由密集炮火的“武攻”,轉變爲“間歇停火”的“文攻”,其實是反映了,毛澤東“戰略思維”的轉變。
金門炮戰,折射出中美台三方關係的矛盾與妥協。65年來,中美台三方關係,有變的部分,也有不變的部分。當年毛澤東的戰略思考考慮因素,與今天習近平所面臨的決策困境,是一脈相承,多有類似之處。
1.炮戰歷史背景
中共在1949年10月1日建國,10月25日,爆發金門古寧頭戰役,解放軍登陸部隊,被國軍全殲。毛澤東指示三野粟裕,規劃次年再行攻台。
1950年3月,四野悍將韓先楚,不顧中央軍委暫緩出兵的建言,主動出擊,擊敗國軍抗日名將薛岳,成功“解放”海南島。共軍士氣大振,準備一舉拿下台灣。台灣人心惶惶,十分悲觀。
北韓金日成,受到中國共產黨節節勝利的鼓舞,於 1950年6月,悍然發動韓戰。美國迅速做出反應,率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與北韓“侵略者”交戰。
(圖/取自網路)
美國總統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台灣轉危爲安。毛澤東在1950年秋,統一台灣的計劃破滅。
歷史學家評論,如果韓先楚不是那麽“主動冒進”,無懼於金門慘敗經驗,毅然決然以漁船與舢板,渡過瓊州海峽,攻取海南。只要是再延遲兩三個月,韓戰爆發,第七艦隊將會協防海南。若是如此,共軍再想“解放”海南,就不可能了。
國軍將長期佔有台灣與海南兩大島,歷史發展,將大不相同。
1950年10月,“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節節推進,兵鋒直抵中朝邊界的鴨綠江畔,已威脅到中國東北的安全。中國人民志願軍十餘萬,以彭德懷為帥,渡江入朝,可以説是,進行了一場,中共與美國的直接戰爭。
中共與美國在韓戰戰場,絞殺三年,影響深遠,雙方都受到很大的震撼。
中國軍隊的戰鬥力與韌性,達到了人類體能所能承受的最高極限,深深震撼了美國。譬如有一連的志願軍,在荒野列陣埋伏,天降大雪,整連軍隊,都冰凍而死,列陣隊形竟然不變,人稱《冰雕連》。
美國的精良現代化軍事裝備,譬如空中優勢,地毯式轟炸,讓志願軍吃足了苦頭。志願軍爲了避免被美軍轟炸,白天不敢行軍,只能夜行。美軍還有燒夷彈,對地面燃燒威力巨大。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就死在美軍投彈之下。
(圖/取自網路)
韓戰的重大影響是,中美雙方,彼此都有戒懼之心,不願也不敢再輕啓戰端。
之後,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3月生效。美軍協防台灣,才有法理依據。
當時,美國承認中華民國為主權國家,所以雙方訂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是有效的、國與國之間的合約。
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載明美國“協助防禦台澎及其鄰近島嶼”。沒有清楚載明,金門與馬祖,是否在美軍協防範圍之內。一旦共軍攻打金門,美軍是否會出兵參戰?沒有答案。
到了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被廢除。美國現在賣軍火給台灣,是以霸權身份,干涉中國內政。在國際上,道理是說不通的。
1958年金門炮戰前夕,中美台三方,各有盤算。毛澤東想要解放台灣,又不想與美國發生戰爭;蔣介石想利用美國軍力,幫助他反攻大陸;美國想要利用台灣地理位置,來圍堵共產黨力量擴張。
毛澤東與蔣介石,都要代表“一個中國”;蔣介石與美國,既有矛盾,又要互相利用;毛澤東與美國,既想開戰,又怕開戰,既想攤牌,又怕攤牌。
簡單來説,中美台三方,是一個“力量與矛盾相互制衡”的三邊關係。
2.炮轟金門
金門位於廈門大門口,離廈門只有三公里。國軍佔領金門,卡住了廈門的咽喉。共軍若能拿下金門,廈門的航運,可以大力發展。
共軍若要以廈門為基地,攻取金門,需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對於福建前線的後勤運輸,要做好保障工作;二是要能掌控當地的制空權。
1957年12月底,《鷹廈鐵路》通車,從江西內陸到福建沿海的運輸動線完工,後勤保障大大提高。1958年7月底,中共空軍完成“入閩轉場”。國民黨空軍飛臨福建上空,挑釁中共的“入閩空軍”,在7/29 至 8/14 之間,共軍擊落擊傷國民黨空軍9架飛機,中共空軍已取得制空權。
(圖/取自網路)
毛澤東已經完成了解放金門的前期部署。
毛澤東決定炮轟金門,是經過長期的思考。考慮了國民黨因素、美國因素、與國際因素。
1957年5月,美軍公開宣佈,在台灣部署了可攜帶核彈頭的鬥牛士導彈與電導導彈,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聲量大增。國民黨飛機還深入雲南、貴州、四川、青海,甚至派飛機轟炸福建沿海。此外,蔣介石還在金門馬祖增調兵力,在金門部署了十萬軍隊,展現出要反攻大陸的高度企圖心。
毛澤東認爲,對國民黨軍,應予反制。
在美國方面,中共一直希望與美國能有經常性的會談。1955年8月,中美在日內瓦開始有經常性的“大使級”會談。1958年4月,美國擬派駐捷克大使的副手為代表,與中共大使級代表王炳南會談。中共拒絕受到降等待遇,雙方會談停頓。
中共仍希望能重啓大使級會談,雙方可經由會談,尋求台灣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國際上,自1953年史達林逝世,赫魯曉夫繼任,毛澤東期許自己成爲共黨世界的領袖。毛澤東不服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對毛澤東也不很客氣,兩人相處,多有齟齬摩擦。毛澤東要證明給赫魯曉夫看,他有能力,在國際舞台,興風作浪,引領風騷。
1958年 7月14日,伊拉克發生革命。次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登陸,對黎巴嫩進行武力干涉,世界輿論紛紛擾擾。蔣介石也於 7月17日,趁勢宣佈國民黨軍進入特別戒備狀態,加緊軍事演習與空中偵察,作勢要反攻大陸。
(圖/取自網路)
7月18日晚,毛澤東召集有關人員,對於炮擊金門作出明確指示。他説:
“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不能僅限於道義上的,還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金門馬祖是中國領土,打金門,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但對美帝國主義有牽制作用。”
毛澤東指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八個字,就是這次炮擊金門的指導方針。
7月31日至 8月3日,赫魯曉夫訪問北京,與毛澤東舉行會談。但是毛澤東沒有告知赫魯曉夫,他已決定炮擊金門。
毛澤東要美國誤以爲,他炮擊金門,是與蘇聯赫魯曉夫的共同決定。如此一來,美國若想對共軍進行武力出擊,就要顧慮蘇聯的反應。
毛澤東決定於八二三炮擊金門,有多重目的:要展示解放軍的火力強大;要威懾蔣介石不可輕舉妄動;要暗示美國這是“新中國”與蘇聯的同謀;要告訴中東國家,中共支援他們的反帝國主義革命行動。
此外,毛澤東炮擊金門,要離間蔣介石與美國之間的合作,讓蔣美矛盾浮上表面;毛澤東也要讓赫魯曉夫清楚認識,毛澤東才是動輒可以吸引全球目光的世界級領袖人物,赫魯曉夫不是。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時30分,炮擊開始。大規模的炮擊,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發射炮彈近三萬發。擊斃擊傷國軍中將以下官兵六百餘人,兩名美軍顧問喪生。
國軍金門防衛司令部的三位副司令,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皆因受炮擊而殉職。當時正在金門視察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受傷,金門防衛司令胡璉將軍,很幸運的免於炮火劫難。
(圖/取自網路)
因爲胡璉健在,國軍在金門的指揮系統,得以維持不亂。
胡璉是名將。在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宜昌石牌戰役,胡璉力挫日軍,阻絕了日軍溯江而上攻取重慶的戰略企圖; 1947年國共内戰的南麻戰役,胡璉力敗共軍名將粟裕;1949年金門古寧頭戰役,是胡璉將軍指揮的一場關鍵性勝利,捍衛了台灣的安全。
粟裕與林彪是共軍兩大戰神。粟裕戰功赫赫,孟良崮戰役,粟裕全殲國軍精銳張靈甫的整編74師;在國共內戰,最具決定性的“淮海戰役”,粟裕是當之無愧的 “首功之將”。
共軍戰神粟裕,在南麻與古寧頭,兩度敗於胡璉之手。國軍將領中,胡璉是粟裕的唯一剋星。
毛澤東對胡璉評價很高,曾親筆通告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將領:
“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伺機取勝。”
如果當時,國防部長俞大維、防衛司令部的司令胡璉,與三位副司令盡皆殉國,金門指揮系統徹底失序,必會有“匪諜”竪白旗起義,共軍將會迅速佔領金門。
(圖/取自網路)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並沒有出兵協防金門。美國運輸艦,協助運輸補給支援,但是美艦一旦臨近共軍的炮火威脅,就轉頭溜之大吉。
這個經驗,對於今天的台灣,很值得參考。美軍提供軍火補給,不會參戰。
3.蔣毛美三方戰略思維
蔣介石看重金門,遠大於馬祖。蔣介石一直有“反攻大陸”的情懷,金門是國軍反攻大陸的跳板,國軍擬從金門攻取廈門,再參考鄭成功案例,由廈門北上攻取南京。
這是蔣介石在台,執拗多年的夢想。金門是他夢想寄托之地。
馬祖各方面條件不如金門,無法成爲反攻大陸的前沿跳板。
中共若佔領金門,國軍再據守馬祖,就沒有什麽意義了。馬祖路途遙遠,補給困難,易攻難守,又無法成為反攻大陸的跳板。一旦國軍丟了金門,蔣介石將被迫依循1955年撤守大陳前例,撤出馬祖。
果其如此,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夢想,將完全破滅。因此,蔣介石堅持不放棄金門。
(圖/取自網路)
蔣介石與美國的分歧與矛盾,浮上了表面。雙方雖然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是美國不想為金門而出兵作戰。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甚至公開規勸蔣介石,放棄金門。
蔣介石的心願,是美軍介入金門戰爭,造成傷亡,美國與中共戰爭規模擴大,蔣介石趁機在美軍支援下 “反攻大陸”。
蔣介石要的是美國的先進軍火,不在意美國大兵因爲戰爭,而帶來的傷亡。
美國極力避免與中共直接發生戰爭。韓戰的慘痛絞殺經驗與重大犧牲,美國餘悸猶存。
簡單來説,美國的政策,是搞以台海爲界的《兩個中國》,不介入金門戰役,建議蔣介石放棄金門;蔣介石的心願,是鼓動美國與中共發生戰爭,國軍藉機反攻大陸,絕不放棄金門。
8月27日,解放軍政治部還在連續廣播“對金門的登陸進攻已經迫在眉睫”,敦促金門的國民黨官兵放下武器。但是毛澤東已經從外電報導中,敏銳察覺到,蔣美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
如果共軍登陸並佔領金門,就是協助美國,完成以台海爲界的、永遠的《兩個中國》的美國國家策略。這樣的發展,符合美國利益,但不是毛澤東或蔣介石所想要的結局。
(圖/取自網路)
毛澤東有了新的想法,不再考慮登陸金門、解放金門。
毛澤東與蔣介石,雖然鬥的你死我活,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以中華民族爲本的民族主義者。他們都希望,兩岸終歸於統一,都念念在兹於民族復興的偉業。
毛澤東調整思路,指示政治部,停止“解放軍即將登陸金門” 的廣播。
9月3日,毛澤東發表政策性指示說:
“解放台灣與沿海蔣佔島嶼雖然屬於我國內政問題,但是實際上已變成複雜嚴重的國際鬥爭。我們不要把這個鬥爭簡單化,而要把他看作是包含軍事、政治、外交、經濟、宣傳上的錯綜複雜的鬥爭。台灣與沿海蔣佔島嶼問題的全部、徹底解決,不是短時間的事,而是一場持久的鬥爭,我們必須有長期的打算。”
(圖/取自網路)
毛澤東認爲,解決“台灣與沿海蔣佔島嶼問題”,有兩條路徑。
一條路徑是毛與蔣談判,期待蔣能脫離美國控制,與北京達成統一協定。蔣依舊可以統治現有台澎金馬地區,實行“三民主義”。北京政府,可以讓蔣擁有中央領導的身份地位。但是雙方要承諾,不互相企圖顛覆對方政府,不要爲對方政府製造問題。
另一條路徑,是與美國談判,説服美國,華府與北京雙方應和平共處。國共兩黨問題,美國不應介入。當然,這條路徑,會牽扯到複雜的、多方面的國際變數。
毛澤東的這兩條“和平統一路徑”,大體延續至今,已歷 65年,可謂是“萬變不離其宗”。
1958年9月5日,在密集炮轟金門的兩周之後,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分析炮擊金門以來的國際形勢。他提出了著名的《絞索政策》。
因爲毛澤東的《絞索政策》,金門戰役,進入了新階段,從“武攻”走向了“文攻”。毛澤東決定放鬆對金門的砲擊。
(待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