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四腳督競逐下,在野三方總支持度才會贏過賴。郭台銘宣布獨立參選後,對於在野的整合具有發揮槓桿力量的作用。朱立倫既已表示「在野團結是主流民意」,柯文哲也充分表達「政治人物是被民意推著走」,則在野整合勢必推動,否則,最後被邊緣化的恐是侯友宜。(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郭台銘未選在823砲戰紀念日、也未選93軍人節,而是選在8月28日星期一宣布獨立參選總統。即將啟動連署的他,宣稱要燃燒自己,為民努力;更說,他的參選是要以「主流民意」整合在野力量,以下架民進黨。
問題是,很多人不是預測,若郭台銘宣布獨立參選,不就會讓賴清德躺著選上嗎?郭台銘的獨立參選,將如何整合在野力量?又要如何下架民進黨?
「主流民意」原是郭台銘喊出來的SLOGAN(口號),但8月26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回應媒體訪問時卻呼應說:「在野團結是主流民意」,這似乎是預先為郭台銘的宣布獨立參選給「先按個讚」。只是,朱立倫有沒有事先和金溥聰、侯友宜打聲招呼「認同主流民意」,就不得而知了。如果,金、侯都能夠事先同意「在野團結就是主流民意」,則一個不應宣稱「打死不退」,另一個也不用一定要戰到「挺著胸膛倒下去」。
最近的民調充滿意識型態與變相支持的疑慮與紛歧,不過,有個政論名嘴說他唯一相信「TVBS」民調,姑以TVBS於8月21日至24日的調查、25日公布的民調為例,賴清德支持度為37%、柯文哲28%、侯友宜22%。顯然,三人競逐下,侯還是老三。只是,此一民調未將郭台銘加入比較。
(圖/取自網路)
TVBS民調侯仍是老三
近期有將郭台銘加上調查的是美麗島電子報。該報董事長吳子嘉於27日宣稱,其8月份的國政民調,三人競逐下,賴的支持度為42.5%、柯21.1%、侯17%墊底;若加上郭,則賴40.1%、柯16.6%、侯15.6%、郭12.0%。吳子嘉本還「不客氣」說,三腳督之下,柯加侯的支持度仍輸賴,在野等於「整個崩盤」。但看了他自己發布的四腳督民調,柯加侯加郭卻為44.2%,尚看不出在野有何「崩盤」的意味。
解讀民調的前提是,需相信此一民調的公信力、且內容有其參考的價值。數字當前,如果是非科學的、極度偏誤的調查立場與方法,則其民調將失去公信力,也就不值得參考。
假設以上兩個民調有一定信賴度,可供參考,則侯友宜居老三斷無疑義,郭台銘雖居第四,但卻是在野整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為何?因為既然在三腳督之下,柯加侯必輸賴清德,只有郭台銘加入戰局,在野三人的總支持度才有贏過賴清德的機會,也就是說,郭台銘對於在野聯盟的整合與勝選,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加上郭的選票才能贏過賴
比較美麗島電子報三人及四人競逐的支持度數字,一旦郭投入戰局,賴清德少了2.4個百分點,柯文哲少了4.5,侯友宜少了1.4;表示郭台銘加入後可以吸取部分支持賴、柯、侯的選票,再加上支持郭台銘而在三腳督之下堅不表態的選民。
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接受網路媒體專訪時說,九月份之後唯有雙管齊下才能打贏這場仗。其一是在野三方進行聯盟,但若因各不退讓、都想當老大而難以整合,則只能全力衝刺以邊緣化其他二人;成為足以競爭的前兩名。
問題是,侯友宜總是排老三,又如何邊緣化在野其他二人?若在野不整合,最後被邊緣化的,不正是侯友宜本人嗎?
郭台銘看起來似乎常排名第四,但得為他說句公道話,如果今天國民黨不是徵召侯友宜而是徵召郭,郭的支持度排名定然在柯文哲之前,且其支持度至少在三成。因為郭有郭粉,加上國民黨的基本盤,郭要超過三成並邊緣化柯文哲,並非不可能。只可惜當初朱立倫錯誤的「乾綱獨斷」,讓侯友宜至今只能維持不到20%的支持度;在三腳督之下,侯也都敬陪末座。
最後被邊緣化者恐是侯
綜觀民調數字,郭台銘即使不參選,他的選票也很少或不會流向侯;這些選票若不是流向柯,就是不想投;反倒是郭若出來參選,還能夠召喚出郭粉、並吸引部分賴清德選票,也讓柯文哲回到他原有約2成的支持度。進一步說,當柯文哲也已充分表達「是民意推著我們政治人物走」的意思,郭柯合的機率已大增;而一旦郭柯願意合,侯仍打死不退,則最後被邊緣化的,必然就只有侯。
結論是,郭台銘若不宣布獨立參選,將無以凝聚郭粉與來自部分原支持賴清德的選票;且在三腳督之下,柯與侯的支持率相加,也不足以贏過賴清德。唯有郭宣布獨立參選並發揮整合在野力量的槓桿作用,與柯文哲以「民意為依歸」達成合作默契,再與朱、侯、金達成「主流民意的團結」,在野力量才有可能在最後關鍵完成整合並贏過賴清德。
如今整體局勢看來,整合都不見得能贏過賴,但若不整合,在野三組人將只會被打趴後各自「躺下去」。所謂的「挺著胸膛倒下去」,將只是國民黨大敗後潰散分裂的代名詞而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