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迎向 VUCA 時代,在素養導向教學中鷹架學生自主學習

樂聯網/編採中心 2023.08.25 00:57

終身學習與自主學習力
20 世紀末以來,因應全球化崛起的知識經濟、因著科技無遠弗屆所衍生的快速變動世代,學生面臨爆炸的資訊,常常在還沒來得及從學校學習較可信知識前,就迷失在廣播媒體、網路社群真假莫辨的資訊中了。進入21 世紀,COVID19 造成人們生活樣貌改變、全球氣候變遷的危機,以及各種難解的世界議題,更讓大多數人深深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與模糊性(ambiguity)。在各種大小系統盤根交錯,真實與虛擬界線越來越模糊的VUCA 世代,我們的學子們該如何更快速地吸收或組織知識?該如何面對複雜的選擇?該如何做出明智的決定?這些問題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與學習課題,也是教育工作的大挑戰。

各種大小系統盤根交錯、真實與虛擬界線越來越模糊,如何更快速吸收或組織知識,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與學習課題。

因應教育的重大挑戰,世界各民主國家,在尊重個別差異、學生多元發展,以及社會共好的主流價值中,致力培育學生終其一生都會持續學習的能力,以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腦筋靈活、能適應複雜與變動的生活、過好生活、有道德感、肯自我負責的公民。「終身學習」成為21 世紀以來全球化核心素養導向教育運動的理念依據,也是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素養課程的終極價值。

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擁有追求知識的持續動機,認為學習與獲得新知是吸引人且有價值的,並能著眼於自我調節學習所需的能力,有效處理知識,以提升知識、策略方法與才能。這是終身學習中「學習如何學」的內涵,也就是所謂的自主學習力,它同時也是十二年國教「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核心素養的主要內涵之一。因此,如果學校教師能有效運作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也就能培養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力與終身學習的素養。

自主學習的內涵與學理
「自主學習」是指一個人能主導並負責自己的學習,對於自己如何有效能的學習有所覺知,並能做出較佳的行動決定。能自主學習的學生,不但有自己的學習目標,並願意勤奮不懈,直到目標達成;自主學習者對知識充滿好奇、樂於探索,常能發展學習的良好習慣並能進行學習方法的選擇與調整,成為能學、想學、會學以及堅持學的人。

西方學者在民主社會價值的框架中,以「能動性」(student agency) 與「自我調節力」
(self-regulation) 作為「自主力」的主要概念內涵。「能動性」是個體能為自己所想望的生活主動追尋意義的傾向,與內在動機的概念相通。「自我調節」則包含:在學習中採用策略( 例如訂定目標、使用解題或學習的方法與策略)、發展達成目標的計畫、監控自己往目標進展的情形,以及反思的歷程,讓自己調整學習力與效能。Barry J. Zimmerman,以及Edward L.Deci 與Richard M. Ryan 是英語系國家的代表學者。Zimmerman 以「自我調節」當作自主學習力的核心概念,看重個體認知調節的作用。Deci 與Ryan 則關注個體心理健康與社會互動關係所形成的自主學習力,其所採用的自主學習概念,通常對應到英文的「autonomous learning」一詞。

鷹架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
自主學習力是個體內在動力的展現,它不只涉及認知的成分,也包括動機、行為與情意/意志/態度的成分。教師在課室中鷹架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從環境經營與個人內在激發的角度思考,不論是自我調節理論或是SDT 理論,對於學習的內在支持行動力之產生,都同時考量了宏觀與微觀的層次。宏觀的層次是社會層面,微觀的層次是個體心理層面。前者探討社會制度、機構與威權者( 例如教師),如何釋放控制與限制,讓個體能發揮其自主性;後者則是從人性需求、心理健康以及認知學習的角度,探究個體自主性的本質與自主學習的重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