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許多器官都會陸續出現退化情況,而心臟瓣膜往往會因為增厚、鈣化而逐漸失去正常開闔的功能,在治療上有「標準外科手術」與「經導管主動脈置換術」兩種方案,置換的瓣膜又有「生物瓣膜」和「金屬瓣膜」兩種,究竟優劣差異在哪、《Heho》幫民眾諮詢外科醫師,一次看明白。
為什麼會主動脈瓣狹窄?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指出,主動脈瓣膜是負責控制心臟將血液送出的閘口,在心室收縮時,瓣膜會開啟、讓血液通過並流出心臟,心室舒張時則關閉、防止血管中的血液逆流回心臟。
但隨著自然老化與鈣化,瓣膜功能在 70 至 80 歲左右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退化,若因此出現瓣膜狹窄、無法正常打開,讓足夠的血液通過,此時就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的運作,導致昏倒、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也會導致心臟逐漸出現過勞的狀況,因而慢慢失去功能。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進一步指出,主動脈瓣狹窄有很長的無症狀期,但一出現嚴重症狀,患者的病程往往進展迅速,胸痛者預期存活壽命 5 年,昏倒者則是 3 年、心臟衰竭者為 2 年,除採行藥物治療外,早期主動脈瓣置換,可改善無症狀重度狹窄病人預後。
標準外科手術、經導管手術怎麼做?
針對主動脈瓣膜置換相關手術,陳紹緯解釋,目前有「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和「經導管瓣膜置換術」兩種,而標準外科手術的做法是透過開胸手術,直接切除退化的瓣膜、植入新的人工瓣膜,且可以同時處理多個瓣膜、或執行如繞道手術、電燒手術等,一併處理其他心臟疾病。
陳紹緯說,現在傳統外科手術已經有微創作法,不一定會像民眾想像的那樣留下大傷口,手術時間通常為 3 到 4 小時,恢復則需 1 到 2 個月,但因為手術過程中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功能、使用人工心肺機,因此對於高齡、高危險病患的負擔與風險較大。
至於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陳紹緯解釋,此種手術屬於微創手術,過程中會從大腿處打針、利用 X 光影像定位,讓導管抵達需要置入新瓣膜的位置,用氣球撐開原本的瓣膜後,再置入新的瓣膜,多數病人不插管、輕度麻醉即可手術,手術時間通常為 1 到 2 小時,恢復時間落在數天到數週不等,手術風險較低。
金屬瓣膜和生物瓣膜的差異?
此外,瓣膜置換手術有「金屬瓣膜」和「生物瓣膜」兩種材料可選,但陳紹緯指出,只有標準外科手術能夠植入金屬瓣膜,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只能使用生物瓣膜,若單就辦膜材料選擇來說,主要是看患者的年紀與生活型態來決定。
陳紹緯解釋,金屬瓣膜因為金屬材質、相較之下不容易壞,可以用比較久,但放在血管久了容易血栓,患者術後需要持續服用抗凝血劑,所以一般適用於自理能力較好、預期壽命長的年輕人,但如果患者年紀較大、吃藥問題比較麻煩,加上預期壽命沒那麼長,陳紹緯說,通常使用生物瓣膜就很足夠。
瓣膜置換手術的費用是多少?
針對瓣膜置換手術相關費用,陳紹緯說,一般外科手術,幾乎可以全額健保給付,不過有些新的瓣膜材質,比如牛的瓣膜等,需要補健保差價,衍伸費用可能落在 10 幾萬元左右。
但若是經導管瓣膜手術,健保給付則有其條件,通常是用於高齡族群或高風險病患,陳紹緯表示,如果完全自費,其費用落在 140 萬左右,若有健保給付,費用可能會降為 5 到 10 萬,如果患者真的經濟困難、也可以選擇不使用自費耗材,視情況申請社福協助,因此費用比較因人而異。
外科手術、經導管手術怎麼選?
對於有主動脈狹窄問題的患者怎麼選擇手術,陳紹緯表示,「標準外科手術」在長期結果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且可以一次處理多種心臟疾病,所以會建議年紀較輕的病人使用,如果術後 10 年、20 年再出現瓣膜退化,此時再做經導管瓣膜手術會比較好。
二次心臟手術,或具有高齡等其他風險因子的患者,陳紹緯則說,此時會傾向選用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同時也會參考健保給付標準,有些患者會因此擔心經濟壓力問題,但陳紹緯說,其實沒有健保給付的族群,通常標準外科手術的風險也沒那麼高,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花錢做經導管瓣膜手術。
陳紹緯坦言,其實醫師最怕的是患者卡在手術衍伸的費用,並因此害怕治療,如果有自費能力、可以去開導管瓣膜,當然可以更快好,但如果健保沒有給付也不用太擔心,這意味著病人開標準手術的風險也不高,這是很重要的概念,患者也可以和醫師討論其他顧慮、找出應對方法。
主動脈狹窄患者怎麼照顧?
針對被診斷出主動脈狹窄的患者,陳紹緯提醒,務必要到專科門診追蹤、接受身體理學檢查,若醫師評估有需要心臟超音波檢查,也一定要配合、以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平時更要提高警覺、嚴格控制血壓,血糖,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病情不幸進展至重度狹窄,應積極接受手術治療。
文/林志怡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