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自由撰寫人)
『我們正在揮霍資源,就像我們不止有一個地球而是有兩個一樣……我們不可能有B 計劃,因為沒有第二個地球。(We are using resources as if we had two planets, not one… There can be no plan B because there is no planet B.)』語出自前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於2012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
據報導,日本國決定於本月份時,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大約130萬噸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此決定,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因為排放的核廢水,受到洋流效應的作用下,影響範圍將擴散到整個環太平洋地區。讓許多人擔心,這些核廢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質,會對海洋生態、漁業、食品安全、人體健康,以及區域穩定造成嚴重的影響。接下來,筆者將先以亞太地區的安全與海洋經濟兩個方面,來分析福島核廢水排放的影響。
「亞太地區安全的影響」
亞太地區面臨多重的安全挑戰,如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戰、臺海安全、南海局勢及朝鮮半島問題等。這些問題,對亞太地區各國而言,有近期、也有長期的,但總的來說,確實該地區的穩定與發展造成衝擊與影響。對於福島核廢水的排放,是否將增加亞太地區的安全風險,影響區域內各國的合作,筆者羅列以下兩點供各位讀者討論:
一、 對日本的不信任及敵意加深。
雖然日本於2021年時通過方案,決定將核廢水排放到核電廠周圍海域。但此決定,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周邊國家的關切和反對,同時,亦無提供足夠的科學證據,以及安全保證來消除各國的疑慮。雖獲得美國的支持,卻引起如中、韓等國家的不滿與質疑,且此舉直接忽視周邊國家的利益,加深各國對日本的誤會,影響區域和平穩定。
二、 限制到核能發展的利益。
ALPS(先進液體處理系統),是這次日本處理福島核廢水所採用的技術,可去除絕大部份,除了氚以外的所有放射性物質。然而,該技術並不完善,因為無法完全地將放射性物質去除,加上日本也沒有採用其他可行的方案,來對核廢水進行有效處理(如增加儲存容量、改善儲存設施、加強除污效果等)。因此,免不了將遭受到其他國家,除質疑日本的核能管理能力,同時也檢視自身是否擁有足夠的管理能力;且是否將受到公眾反對,終止或重新制訂對核發展的項目,間接影響部份國家的利益與合作。
「對海洋經濟的影響」
漁業、旅遊業、運輸業及能源業等這種經濟活動,只要與海洋相關的,都可稱作為海洋經濟(或稱藍色經濟)。據2022年統計預估,全球海洋及沿岸經濟產值,每年達約2.5兆美元,佔全球GDP的2.5%。海洋經濟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也促進了國際貿易與投資的流動,增強了經濟競爭及創新。同樣地,筆者將以兩點來進行探討:
一、 汙染海洋生物與影響漁獲品質。
即使經過處理和稀釋,但核廢水中仍然存在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質,並隨著洋流傳播到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同時在海洋生物體內累積。屆時,將導致海洋生物的基因突變、發育異常、免疫力下降、死亡率增加等問題。影響漁民的捕獲量及收入的同時,也間接降低消費者對漁獲品質的信任度與購買意願。此外,同樣與日本仰賴海洋經濟,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和龐大的海洋市場的周邊國家(中、臺、韓、菲等),其經濟海域內的漁場,肯定會隨著核廢水的排放而遭受到汙染,並造成一筆可觀的經濟損失。
二、 衝擊海洋旅遊經濟。
全球海洋旅遊業的產值約為5,800億美元,佔全球旅遊業的23%。不僅提供多元化的休閒與娛樂活動,如濱海遊樂區、衝浪、潛水、觀鯨等,也帶動了如餐飲、住宿及交通等服務業。但核廢水的排放,將減少遊客下水的吸引力及意願,間接影響到出遊到訪的消費。或許,各國政府會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來進行宣傳,吸引國內外遊客。但對核污染的恐懼與不安,即使再多的美化,也改變不了社會大眾對核破壞的既定觀念。
福島核廢水的排放,是一個涉及多方利益的複雜問題。日本政府應該慎重考慮決定的後果,並尊重整個亞太地區各國的意見,彼此保持冷靜與理性,通過對話及合作來處理此次事件。同時,透過公開透明的科學證據,及國際監督與協商機制,才能有效處理核廢水問題,達到亞太乃至環太平洋地區的穩定與經濟發展。 (圖:本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