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先前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患的醫療院所,接連爆發院內感染,造成許多民眾不敢就醫看診,一名40歲的王先生患有高血壓,過往有固定服用降血壓藥物,維持血壓穩定,近期卻懼怕回診就醫,家人擔心他的健康,於是陪同就醫,就在快抵達醫院時,王先生竟然心跳加速,腳也不斷發抖,甚至出現胸悶吸不到氣,嚇壞所有人,後來只能儘速返家,才慢慢恢復正常。後來他求助精神科,經評估有「預期性焦慮症狀」,經過三個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
台鐵太魯閣出軌悲劇 民眾害怕搭大眾運輸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常常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或不幸的事件出現持續的害怕感,甚至出現胡思亂想,雖然想控制這些念頭,但通常不易成功,於是出現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悸,甚至發抖等預期性焦慮症狀,建議就診尋求解決之道。
新冠疫情持續一年多,只要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就會有不少民眾因擔心害怕感染而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就醫人數會比平常多兩成。今年4月發生的台鐵太魯閣重大交通意外,也有不少民眾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AIE行為模式 預期性焦慮症狀難自我控制
楊聰財醫師解釋,臨床上最常見的預期性焦慮症狀就是出現在失眠患者身上,行為模式在臨床上稱為「A-I-E模式」。舉例來說,患者在認知上知道睡覺應該睡滿6~8小時,於是產生要改變睡眠狀況的企圖心,如早點上床,和實質的努力行為,如告訴自己不要胡思亂想,然而這些企圖心與努力反而提高患者注意力,擔心做不到就會失眠,這樣的焦慮反而讓患者更不易入眠,導致睡覺前看到床,就會想起自己沒辦法睡滿6~8小時,於是產生預期性的焦慮症狀,造成整晚失眠,影響隔天上班、上課精神。
善用「三身三式」技巧 快速改善焦慮症狀
楊聰財醫師指出,針對預期性焦慮症狀建議採用「三身三式」技巧來改善,所謂「三身」分別為起身、淨身、養身,再個別對應三種行動。例如「起身」就是迅速離開焦慮環境,透過洗手、沖臉或是冥想三個動作,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身體,達到緩和情緒效果。「淨身」則是透過腹式呼吸、寫心情日記,或是打掃雜亂環境,讓心理獲得平靜效果;而「養身」則是掌握能吃、能睡、能動原則,讓身心維持平衡和健康。不過,若預期性焦慮症狀若持續惡化,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也建議家屬陪同參與治療,善用周遭親朋好友的力量,才能有效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