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楊秉儒》四川人面對日本人,為何一片靜默?

愛傳媒/ 2023.08.01 05:30

楊秉儒》四川人面對日本人,為何一片靜默?

楊秉儒》四川人面對日本人,為何一片靜默?

    【愛傳媒楊秉儒專欄】如果各位好奇,在這次的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中,為何現場四川鄉親面對日本代表隊進場,會一片靜默?我想,這就不能不提到「川軍」。

    川軍為民國時期一軍閥派系,其前身為清末於四川訓練的新軍,對辛亥革命發動有莫大貢獻。辛亥革命成功後於四川成都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及後再與重慶蜀軍政府合併成為四川軍都督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川軍成為旗下的革命軍一支,而北洋政府成立後亦隨即被改編成北洋陸軍一部份,最後加入國民革命軍。

    與其它的地方派系不一樣的地方是,川軍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川軍內部的派系繁雜,劉文輝、鄧錫侯、何肇德、楊森、劉湘等人各據一方,其中較大者則為劉湘。1888年出生的劉湘,20歲時考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立志從戎。在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中,劉湘一直都是站在袁世凱這一邊,並且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在1917年,劉湘29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從1918年到1933年的15年, 是劉湘在四川沉浮的15年。在這15年裡,劉湘先後和熊克武、劉存厚、楊森、劉文輝等一大批四川的大小軍閥惡鬥,幾進幾出,掌權又下野,下野又復出,連年征戰,終於掌握了四川的軍政大權,成為公認的「四川王」。

    從1933年到1937年的這四年,劉湘又開始與共產黨軍隊作戰。作為「川人治川」的積極擁護者,劉湘一方面嚴格制止蔣介石的中央軍入川,另一方面又希望給自己留條後路,和共產黨的軍隊一邊打一邊溝通,可謂是費盡了心機。總而言之,從1918年到1937年這19年裡,川軍給全國都留下了一個「差評」的印象:派系林立,頻繁內戰。連劉湘自己都承認:「一直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一聲槍響,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三天後,劉湘就做出了一個讓人有些意外的舉動:致電蔣介石,請纓抗戰。當時全國那麼多大小軍閥,劉湘是第一個致電蔣介石要求抗戰的人。7月14日,劉湘通電全國,稱「日軍侵略非一省一部之問題,主張全國總動員,拼與一絕。」8月7日,劉湘飛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

    在那場會議上,主戰派與主和派都有,蔣介石說:「你們表決吧!」表決不是舉手,而是要起立。蔣介石說,同意和日本人打的,站起來。「呼」的一聲,劉湘帶頭就站了起來。劉湘做出承諾:「四川願意出30 萬軍隊,500 萬壯丁,供給糧食若干萬石……四川所有人力財力,均可貢獻於國家。」他當時給出的理由很簡單:「我們的民族要亡國滅種了!我們整個中國的人都要說日語了!川軍要為民族、為國家盡忠!」其實,蔣介石是非常希望劉湘出川的。   

    一方面,中日雙方一上手就互丟「王炸」的淞滬會戰,消耗了蔣介石大量的部隊(包括他的嫡系中央軍),急需補充兵源。另一方面,蔣介石早就有把四川作為戰略大後方的準備,所以一直希望能分割消滅劉湘的川軍勢力。所以,劉湘主動請纓出川,蔣介石求之不得。

    於是,1937年9月5日,劉湘在成都少城公園發表講話:「四川人一直有吃苦耐勞的、反侵略的光榮傳統,我們現在就要發揮這個傳統,派到前線去參加抗戰,我作為一個川軍統帥,我一定不要辜負四川父老的希望,上前線英勇殺敵,就是從屍山火海中爬出來,也要把日軍趕出中國去!」就此,劉湘拜別四川鄉親,率領川軍子弟徒步千里、出川抗日一去不復返。此後,在全國各大戰場都可見到川軍的參與,在抗戰中陣亡的包括著名將領張自忠在內的12位國民革命軍上將中,有3名為川軍將領,分別為李家鈺上將、王銘章上將、饒國華上將,均為川軍抗日救國、壯烈犧牲之典範。

    川軍出川的第一仗,就是被稱為「絞肉機」的淞滬戰場。1937年9月,川軍第二十軍在楊森率領下,進入淞滬戰場,這支部隊,9月1日從貴州出發,沒有交通工具,穿著草鞋,每天白天徒步行軍100 多公里,夜裡再自己編織新的草鞋,晝夜兼程,到了湖南才坐到了船。   

    坐完船再換火車,經歷了40多天的顛簸,10月12日才抵達淞滬戰場。剛剛抵達,二十軍就被投入到慘烈絞殺的上海大場一帶的陣地。軍長楊森視察陣地時,發現日軍的火力裝備遠在簡陋的川軍之上;別說川軍,就連德械裝備的中央軍也完全不能匹敵。但他依然做了一番戰前訓話:「我們二十軍是川軍中的鐵軍,是全國聞名的勇敢部隊,所以才調到上海來對日作戰。我們這次打的是國際戰,是最光榮的!如果上海這一仗抵不住,我們就要亡國,我們要為國犧牲,這是最光榮的!」

    面對日軍排山倒海的攻勢和漫天炮火,還沒來得及休整的二十軍接替友軍防務,迅速進入陣地。一時之間,很多四川士兵這輩子都沒見過的巨大火力,鋪天蓋地向自己傾瀉而來。日軍一輪炮火轟擊,川軍有時整個排就被炸死在戰壕裡。傷亡巨大,但二十軍死戰不退。

    二十軍第一二四師第八〇五團團部少尉見習官胡憶初後來回憶:「深約2米的戰壕,在戰爭開始時,人們還要站在踏腳坑上才看得出去,隨後戰壕逐漸被戰士的血肉填滿了,此時死屍堆積竟比戰壕還高,活著的人是用先烈的血肉做掩體,繼續打擊敵人的……全團數千人參戰,最後只剩下150 人。」

     裝備最惡劣的二十軍第二十六師打到最後,全師四個團長,兩個陣亡。14個營長,傷亡13個,連、排長共傷亡250餘名。每個連留存下來的士兵僅三、五人,最多不過八、九人。全師四千多人,這場仗打完僅剩下600 多人,但最終還是堅守住了陣地。這個被人看不起的師,成了淞滬戰役中戰績最好的五個師之一,全師五千人,撤離戰場時僅剩600 多人。

     1938年1月,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進入第五戰區,開始加入徐州會戰。在這場慘烈的會戰中,全國都知道了川軍第四十一軍一二二師,因為他們死守了滕縣城三天,是後來中國軍隊獲得台兒莊大捷的關鍵前提。

    當時負責進攻徐州的日軍板垣、磯谷兩師團是日軍中最頑強的部隊,之前發動「二二六」政變的日本少壯派,幾乎全在這兩個師團之內。在滕縣,日本最強的部隊和中國最爛的部隊不期而遇。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四川新都人,在那場著名的「滕縣保衛戰」中,他身先士卒,在知道援軍抵達無望之後,發出電報「決以死拼,以報國家」,一直堅守到城破的最後一刻。

     根據李宗仁後來的回憶和著名記者范長江的記錄,王銘章在城破之時,坐鎮城中心的十字街道繼續指揮巷戰,最後身中數彈而亡。同時殉難的還有師參謀長趙渭濱及川軍一二四師(當時在城外血戰)參謀長鄒紹孟等人。

     王銘章犧牲後,守城的川軍繼續戰鬥,除少數突圍外,全師五千人盡數殉城(有不同說法,說沒有那麼多)。最後不願意投降的數百川軍,拉響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李宗仁後來留下評語:「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莊大捷?台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川軍為抗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抗戰中傷亡的326萬國民革命軍將士中有64萬為川軍將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間,全軍陣亡的85萬人中有26萬川軍。在淞滬會戰中,川軍將士幾乎全部戰死沙場,僅2000餘人撤退到湖北,後在棗宜會戰中,川軍再次成為主力,殲敵4萬日軍後有20餘萬川軍士兵傷亡。在出川的6名中將中,便有4名壯烈殉國,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團級軍官基本全部在前線犧牲。

     四川(包括西康省)在抗戰中為全國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國民革命軍中尚有戰鬥力的部隊40%均為川軍,實際戰鬥人員甚至超過了中央軍。  

而提供純勞力的壯丁占了全國壯丁1/5以上,其陣亡將士亦居全國之冠。此後,再無人敢看不起川軍!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川軍畫像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