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佳音》噶瑪蘭的歷史結構想像
【愛傳媒翁佳音專欄】西班牙文獻有段記錄提到:Cabaran; 40 pueblos y mas, y entre ellos esta la ensenada de Santa Chatarina y el puerto que llaman de San Lorenzo,大意是噶瑪蘭(Cabran)有四十幾個社,其中有凱瑟琳海灣,以及稱為「聖羅倫所」的港口(puerto)。
「San Lorenzo聖羅倫所」港口或海灣(Bahía),這個地名在歐語地圖上一直保留到十九世紀中葉,原因是她為東臺灣可容大船停泊之港,相當有名氣。老番曾仿照台語翻Sant Jago為「三貂股Sam-tiau-kóu」的前例,把「聖羅倫所港」音譯成「三路連蘇Sam-Lōu-lîan-sou」,港口或海灣則按照東北部與東部慣例譯成「澳oh」,如此,舊地名就是三路連蘇澳Sam-Lōu-lîan-sou oh!也許地名太長,久而久之就簡化成「蘇澳Sou-oh」(三貂股不也是被少掉一字?)。
(三路連)蘇澳的南邊,有著名黃金傳說地哆囉滿,歐語地圖標記為Goud / Gold,或Douro,老番曾主張漢籍文獻之「哆囉滿(Tuo-lo-man)」語源是西班牙語Douro,語尾「滿」安韻,這從噶瑪蘭、花蓮社名尾綴詞多an韻可輔證,例如:蛤仔難、辛仔罕、大里簡、奇立板、哆囉美仔遠、毒龜滿,等等。
在這樣地名結構下,老番今天要講噶瑪蘭地名起源。噶瑪蘭拼音一大堆,但最早出現在1632年的神父報告中,該文先拼成Cabaran,後又寫Cabalan。台大創校校長幣原坦曾推測噶瑪蘭構詞為Ka+Val+an。Ka, an為頭尾綴詞,語根val應該與苗栗(Vali)一樣,指「平原」,他的主張很多人接受。可惜,就目前所知的噶瑪蘭語料,找不到類似的語詞。
老番提出另一個海洋角度的選擇,我主張不應忽略愛幫海外殖民地命新名的西班牙人,在北臺灣留下地名的可能性;或者是臺灣與鄰近南方菲律賓地名的親緣關係。其實,光從地名表層比較,臺北淡水Tapari,中游有奇里岸Kirragenan;北部菲律賓有Apari,中上游有Ilagan。巴士海峽的Batan群島與我們蘭嶼達悟關係密切,地名或語言中Ivatan、Ivasay與我們花蓮Iwattan(三棧)溪,以及、東北、東部的Vasay氏族。
菲律賓馬尼拉的西北,也有地名Cabalan,甚至有Bataan。光從表象的相似,就會讓人停下腳步問:這是巧合呢,還是值得繼續深究?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