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apink 蘿拉 蔡阿嘎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2022 年每千個寶寶有 2.8 名無法存活!出生呼吸困難致死、先天疾病其實都有機會預防

Heho健康網/陳韋彤 2023.07.03 15:48

新生兒死亡率逐年上升,與新生兒死亡數增加、出生數減少有關,其中死亡原因多為周產期呼吸疾患問題、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兒科醫師強調,未來目標不只是想方設法提高出生數,從寶寶誕生的那一刻開始把握相關醫療與救護,以此降低死亡數,才是雙管齊下的做法。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每 1,000 個新生兒就有 2.8 個無法存活到滿月,更有 4.5 個有可能在 5 歲之前死亡,連續三年上升。且在亞洲地區遠高於日本和韓國,是日本的 2.7 倍;韓國的 1.6 倍,在整體 OECD 國家排行中,更位於末段班。

分析死因與預防,為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關鍵

若想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必須兼顧出生數的上升及與死亡數的減少,但哪個比較容易達成?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弘傑解答,在死亡數維持不變的狀況下,新生兒需增加 1000 名以上,死亡率才會隨之下降;反之,如果新生兒出生數不變,則只需要讓 300 個孩子存活,就可以降低死亡率。

不過周弘傑也觀察到,今年一至五月出生數,與 2022 年相比減少了約 1000 名,去年是虎年,可能影響夫妻生育意願,但今年不是,理應會有更多人願意生育,去年與今年同月份區間的出生數,卻已經出現差距。

這現象代表著,政府近年祭出許多措施鼓勵生育,可是成效可能有限,對此周弘傑強調,「未知死焉知生?」只有知道新生兒死亡原因,才能知道未來改善的方向,思考該加強父母及照顧者衛教知識,或是醫療端的整合、政府政策上的努力等。即便只是加強衛教,也能預防死亡的發生。

不同年齡別死因也不同,周產期呼吸疾患位居第一

周弘傑指出,若以天數區分新生兒的死亡,新生兒於 0 天死亡的比例最高,其次是 1 至 6 天與 7 至 27 天。以新北市 CDR(Children Death Review)為例,新生兒死因多與早產(極低出生體重/心肺衰竭/極度不成熟)、周產期窒息、先天畸形及染色體異常、顱內出血、子宮頸閉鎖不全影響有關,但不同年齡別,死亡原因也不盡相同。

不同年齡別死因分析。資料來源: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弘傑。

醫護人員都應學習新生兒急救

其中位居死因第一名的「源於周產期的呼吸疾患」是可以預防的,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詹偉添指出,所謂「黃金一分鐘」,即可挽救新生兒的生命,因此改善急救待命措施相當重要。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提到,約 85% 的新生兒在出生後 30 秒內能自行呼吸,但依然有 5% 的寶寶需要正壓換氣幫助,2% 需插管。詹偉添補充,2020 年台灣新生兒約 16 萬,粗估需要呼吸幫助的孩子佔 10%;需要甦醒球按壓者為 29.4%;胸外案壓為 2.7%。

江明洲指出,在所有發生缺氧情形的新生兒中,其中高達 6 成可預防,而 4 成需要醫護人員當下的應變來避免遺憾。因此詹偉添認為,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新生兒的醫護人員,無論是在醫學中心、區域級醫院或診所服務,人人都應學習如何對新生兒施作緊急救命措施。

黃金一小時,將改變新生兒的一生

不僅黃金一分鐘,黃金一小時的照護也可以避免未來身體的危害,在新生兒出生後的一小時,醫師們應該注意預防感染、母奶哺育、營養、失溫等問題,並能及時判斷與處理,「一個小時的作為將改變小朋友的一生。」

另外,過去認為「新生兒先天畸形或染色體異常」難預防,詹偉添提到,其實先天異常多與母親懷孕期間或是習慣有關。但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呂宗學認為,現行死因分析多與健保資料庫的公開資料去分析,並無監測系統能了解孕婦懷孕前、懷孕中的問題,及帶給腹中寶寶的影響,這部分需要跨部會合作,如何運行將是未來面對的問題。

面對新生兒死亡率逐年上升的現況,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鴻志強調,「沒有嬰兒、就沒有兒童;沒有兒童,過家就沒有未來,因此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只是起步,台灣不比日、韓差,若想改變現況,相信透過跨領域的協助,與政府介入幫忙,台灣一定做得到。」

文/陳韋彤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弘傑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詹偉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鴻志

延伸閱讀: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