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scool 小林村 高雄停水

銀天下開站圓桌論壇:百位銀色產業領袖倡議 4個幸福新解方

台灣好報/ 2023.06.21 16:13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

【記者 陳顗喆/台北 報導】 台灣預計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超過65歲以上,根據國發會的推估,2029年老年人口更達幼年人口的2倍。

根據行政院跨智庫集思平台曾針對「2030年認為政府最應先解決的問題」進行的全國民調,第一名就是「高齡社會下健康安老和長照需求」,名次甚至高於青年低薪與兩岸關係發展。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

如何擁有讓人安心的老後?
天下雜誌2023年6月推出「銀天下」網站,這是全台第一個連結高齡產業創新、政策創新與社會創新的平台。銀天下頻道總監王美珍表示,台灣目前對高齡社會的討論多在退休樂活的層次,但當前無法安老的原因,如長照重擔、中高齡就業問題、環境不友善等,都已非個人能努力的層次,需要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改變。

因此,銀天下的內容,將以4個「S」為精神:科學(Science)、社會(Society)、服務(Service),結合產業力量替老後的危機與商機找解方(solution),為台灣邁向更好的超高齡社會而努力。

開站當日盛大舉辦「銀天下領袖圓桌論壇」,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灣設計研究院長張基義、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老爺酒店執行長沈方正、桂冠集團會長王正明、與勞動力發展署、國民健康署代表,與醫療、照顧、生醫、建築、壽險、食品等跨領域近百位執行長與專業領袖參與,分組討論共推代表發言,開啟產、官、學、民對話新模式。

論壇針對台灣高齡社會重要的三大議題,包含如何解決台灣照護困境?如何克服中高齡就業挑戰?如何打造高齡友善環境?現場分組討論,發言盛況踴躍,甚至需要競爭舉手速度爭取發言,足見各界對此議題都熱烈有感。

▲現場領袖討論熱烈,舉手搶發言。

解方一:照顧難題怎麼解?從預防醫學、讓每個人更健康做起,關於當前醫療與照顧人力不足等困境,現場不同組別的共識,就是「解決照顧困境,不如變得健康。」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認為,「人來醫院不會變健康,只能幫你恢復健康。因此,未來的醫療思維、甚至是醫師的養成教育,應該要從疾病醫學進展到健康醫學,從治療醫學變成預防醫學。健康,應該是每個人的責任。」

​​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表示,在日本的部分地方政府,過了50歲會有「重新教你怎麼走路」的學習課程。透過科技儀器的步態分析,每個人可以更可在往後老後生活中避免跌倒,省下龐大的醫療照顧費用。

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何英獎表示,當前的醫材發展已經十分進步,不能生病了才使用輔具,而是在亞健康時期就善用許多能促進健康的器材,未來應大力推廣。

解方二:台灣人太早退休怎麼辦?職務再設計,鼓勵中高齡就業,關於中高齡就業,老爺酒店執行長沈方正表示,少子化下的現實就是沒有新的年輕人可以聘用。他因受到「天下經濟論壇」銀天下倡議的啟發,老爺酒店於2023年5月推出「壯幫手」計畫,針對55歲應徵者進行友善職場的職務再設計,不到2個月已收到600多封履歷。只是,報名人很多人都是來「體驗」的,而不是來工作的,這是目前的一大難題。

二代大學校長、前宏碁智通董事長萬以寧表示,以目前科技業AI、ChatGPT的發展,已壓縮現有年輕人工作機會,他預估未來失業率會提高,中高齡就業更困難。「社會上認知新觀念大約要10年,採取行動要再10年,達成目標可能又要再10年。」高齡少子又加上科技挑戰的就業問題,應該視為一個大的產業議題,要有從上到下整合的視野。
現場不同組的領袖建議共同點為,應將中高齡的工作內容區分「智慧型工作」、「體力型工作」、「高齡者特色的工作」,須予以不同的獎勵與職務再設計。

智慧型工作重在知識工作者的經驗傳承,可以獎勵資深員工以顧問方式留任或退休後回聘;體力型工作則需以善用輔具降低體力負擔。高齡者特色的工作,則是「高齡者做得特別好的工作」。工研院企研處副處長胡紀平舉例,日本的遺物整理師享有證照,高齡者特別能勝任,因為只有他們特別知道懷舊遺物的意義,可以協助年輕子女。5%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楊振甫則提出,銀髮產品在設計前端的關鍵意見領袖(KOL)也是適合高齡者的職位。

▲衛福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專心聽取各界意見。

解方三:如何打造高齡友善環境?小私大公,打造友善社區,至於「高齡友善環境」,JJP潘冀聯合建築師行銷長黃巾倪提出「小私大公」的概念。由於台灣目前的的住宅系統幾乎都是50至100年前由當時年輕力壯的建築師規劃,未必考量到現在的高齡社會的需要。未來可推廣「小私大公」的模式,也就是居家私人空間較小,但是社區內有非常多公共服務空間,例如醫療照顧系統、中高齡管理顧問公司等適合高齡者的服務,將住宅、商業與社群結合,會是未來更宜居的環境。

佳醫生活健康科技總經理蘇秀鑾則以在屏東接下的無圍籬失智友善園區的案例,表明附近車速都至少有70公里,「長輩要如何才能安心出門?」未來期望的友善社區,是駕駛人看到長者都能眼神友善、能適時禮讓降速,擁有行路安全。

食品工研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啓成則提出,人每天都要吃,所以餐廳是否有高齡友善的措施和餐食也很重要,目前已經與國健署合作「高齡友善餐廳」的計畫,未來會持續推動,指日可待。

解方四:打造更好的超高齡社會,需要整合視野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台灣高齡者面臨的困境,在於服務整合度的不足。他舉例,「老人家看病很辛苦,光是去醫院看病、跑不同科就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從醫療院所來講,整合度就已不足。」

「全台灣都在講高齡社會,已是一個全國共識。但是經濟部強調產業、國科會強調科學、衛福部強調照顧,各部會的整合度、從上而下各種服務的整合,是未來的最大挑戰。」司徒惠康說。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則表示,未來的高齡友善設計,一定不只是「設計」的層次而已,必須先從使用者經驗出發,定義好問題,做好跨領域的整合與創新。

「我們不是年年變老,而是每天變新。」王美珍引述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話,作為《銀天下》的精神。如同與會嘉賓對相關議題的熱烈討論,不難看出各產業對於當前困境,不斷想提出創新思考,期盼讓台灣變成一個更好、更新的超高齡社會。(照片銀天下提供)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