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不良的生活習慣,有人會得癌症,有人卻不會,這其實跟我們的基因及「家族史」有關,只要有家族史,建議要比其他人早十年預防癌症;比如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如果直系親屬的發生年齡是 50 歲,自己就要在 40 歲開始特別注意大腸癌發生的可能。
常見的八大癌症該做哪些檢查?
一、口腔癌:最容易發現的癌症之一
症狀:頭頸部有不明腫塊、口腔中出現紅或白色斑塊、口腔傷口不易癒合、吞嚥疼痛或困難、不明口臭、喉嚨痛、聲音嘶啞等。
建議第一次檢查年齡:男性建議 45 歲開始篩檢;女性建議 50 歲開始篩檢;有家族史、菸酒檳榔習慣建議 35 至 40 歲開始篩檢。
建議檢查方式:口腔內膜篩檢。
口腔癌是相對比較容易發現的癌症,所以只要高危險群(家族史、有菸酒檳榔習慣者)每年定期接受口腔黏膜篩檢,發現異狀盡速就醫檢查。
二、甲狀腺癌:長得最慢、預後最好的癌症之一
症狀:幾乎無症狀,可能會聲音嘶啞、吞嚥困難,或是頭頸部單側有腫塊。
建議第一次檢查年齡:有家族史建議 30 歲開始檢查;無家族史建議 35 歲開始。
建議檢查方式:頸部超音波。
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八成以上,好發於 20 至 45 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一成,好發於 40 至 50 歲年齡層),這兩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十年存活率可達 90 至 95%。
三、肺癌:台灣癌症殺手第一名
症狀:幾乎無症狀、久咳不癒、頭痛、免疫力下降。
建議第一次檢查年齡:家族肺癌史再減十年,或是 35 歲開始。
建議檢查方式: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的精準度很高,可以看到 0.6 公分左右的腫瘤,是很有效的篩檢工具;但建議一年做一次即可,過度診斷會有輻射過高的疑慮。
四、乳癌:女性癌症殺手第一名、近幾年發生率快速飆升
症狀:乳房腫塊、乳頭糜爛、乳房變形、凹陷,特別是乳頭、乳房皮膚反覆起紅疹、水腫、腋下淋巴結腫大、乾咳、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頭暈、頭痛等。
建議第一次檢查年齡:無家族史 35 歲開始檢查;有家族史 20 歲開始定期檢查。
建議檢查方式: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
而要篩檢乳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乳房超音波,就像其他的超音波一樣,沒有輻射,所以無論有沒有懷孕,各年齡層都適合使用;而超音波對於表面不平整或是腫瘤的檢測敏感度也很高,可以看出囊腫、纖維囊腫、纖維腺瘤或是惡性腫瘤。
而另一種乳房攝影,應該叫做「乳房 X 光攝影」,可以看到是癌症早期病變,但因為乳腺組織型態特別,所以這種高敏感度的攝影比較適合 45 歲以後女性。
五、肝癌:發生率開始下降,但死亡率還是超高的癌症
症狀:幾乎無症狀、久咳不癒、頭痛、免疫力下降。
建議第一次檢查年齡:B 肝或 C 肝帶原者、脂肪肝患者,建議 30 歲後每年檢查。
建議檢查方式:B 肝或 C 肝帶原指數、肝臟超音波。
八成的肝癌患者都是 B 肝或 C 肝帶原者,所以檢查 B 肝或 C 肝的帶原指數比肝功能還要重要,基本上如果沒有B 肝或 C 肝帶原,就不用太擔心肝癌的問題,但還是不能讓肝臟太過勞累。
而肝臟超音波可以看到肝臟的表面是否有腫瘤或有無凹凸不平,進而提早發現肝臟是否健康。
六、大腸癌:發生率蟬聯十大癌症榜首 12 年
症狀:裏急後重(便秘)、便血。
建議第一次檢查年齡:家族大腸癌史再減十年,例如直系親屬的發生年齡是 50 歲,自己就要在 40 歲開始特別注意大腸癌的可能。
建議檢查方式:大腸鏡。
如果沒有息肉,建議五年做一次;如果有一顆息肉,三年做一次;如果有三顆以上息肉,一年做一次;如果有家族性息肉症的家族史或病史,建議一年做一次。
七、子宮內膜癌:攀升最快的女性生殖癌症
症狀:腹部疼痛、不正常出血(在「非經期」出血或「性交後」出血)
建議第一次檢查年齡:初經來潮之後就可以注意;可以有症狀再檢查。
建議檢查方式:子宮超音波、陰道超音波、子宮內膜搔刮術、子宮鏡檢查。
子宮內膜的病變在 35 至 40 歲左右,開始準備進入更年期的停經前後,是最容易發生的年紀;而台灣很特別的是,有 1/3 至 1/2 的人會在停經前發生,國外有九成都是停經後發生,所以除了停經後的出血之外,停經前的不正常出血更需要注意。
八、子宮頸癌:最容易預防的癌症之一
症狀:陰道異常出血:在「非經期」出血或「性交後」出血都算是異常的出血、經期長且量多、陰道有異常分泌物、腹部疼痛、坐骨神經痛等。
建議第一次檢查年齡:30 歲以上。
建議檢查方式:子宮頸抹片。
子宮頸抹片可以預防六至七成的子宮頸癌,而且可以在癌前病變,還沒有發展成癌症的時候就發現,是目前防治子宮頸癌最有效的方式,建議有過性行為就可以開始做,如果可以在性行為前加打 HPV 疫苗更好。
圖 / 楊紹楚
文章原文:有癌症家族史、要提早10年做準備!一次看懂肺癌、乳癌等 9 大癌症該做什麼檢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