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視機,播報著一則又一則家庭因為沒收手機而產生衝突的新聞,有些孩子選擇結束自我生命來抗議,有些孩子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將酒精潑向家人眼睛。新聞報導雖然只是少數,但也是越來越多家長遇到的教養難題:孩子太愛玩手機了,該怎麼制止?制止了會不會出事?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兼副校長柯慧貞曾針對台中市家長,在青少年管教上的困擾與需求上進行調查,在 3C 使用的部分,發現 24.3% 的父母認為孩子沉迷 3C 難以管教;24.1% 常跟孩子在使用 3C 的問題上發生衝突;甚至有高達 23.1% 家長指出,只要不給 3C,孩子就會發脾氣;甚至有少部分長家表示,不給 小孩 3C ,小孩會出現自殘(1.2%)或離家(1.2%)等情形。
孩子走入門診,原因竟是對家人暴力
當家長與小孩發生衝突後,孩子的行為總是極端地令人難以想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李宛臻分享臨床經驗,每一位走入診間的孩童不完全是只因手機被禁止使用,才與父母發生爭執,背後通常隱藏相當多因素,而且是長期累積造就的結果,包括不認同爸爸媽媽的管教方式,或從小與家長間就沒有穩固的依附關係,父母一旦錯過黃金時期,若想在青少年階段才建立緊密感情,相對較困難,孩子更不易管教。
面對前往醫院接受治療的小孩,李宛臻表示,兒少精神科醫師能給予的幫助是在於,檢視孩子是否存在精神上的障礙,還是父母親職教育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找到解決方法。「即使孩子的暴力行為已經嚴重到有社工介入,醫師還是會站在幫助他們的立場。因為一個會出手攻擊爸媽的孩子,一定是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困境,或精神狀況沒有被好好重視及處理。」
至於如何讓小孩願意到醫院接受治療?李宛臻觀察發現,不太願意到醫院就診的小孩,內心充滿了矛盾,被父母強壓到醫院時,不願意在父母面前承認自己有問題,但與醫師建立起關係後,才會慢慢開始坦言自己與父母溝通無力、相處有壓力,內心深處也渴望能有第三方介入幫忙重整親子關係。
3 步驟拯救失控的青少年!
除了適當求助資源以外,家長們也可以學習教導失控青少年自控的方法。柯慧貞在手機成癮的孩子中,看見家庭大多有以下 3 種特質,因此若父母想導正使用手機到失控程度的孩子,建議先察覺家庭狀態,再滿足孩子愛與歸屬感、自尊及自主權,下一步才是討論手機使用的規範。
- 家裡從未建立過使用網路的規範,家長也沒以身作則地少用。
- 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愛與關心,因此常感到寂寞、不被理解,遇到煩惱時,父母也不會是首要的求助對象,反而向網友訴苦,或選擇沉迷網路遊戲中。
- 父母不常稱讚、肯定或認同孩子的想法,於是選擇從網路遊戲排行榜,或社群裡的按讚人數獲得自我認同感。
第一步:滿足孩子的愛與歸屬感、自尊及自主權
孩子容易在網路遊戲中透過能獲得自我認同。因此建議家長肯定孩子、聆聽孩子分享任何大小事;當孩子受批評或挫折時,第一反應不要認為孩子沒用,讓孩子在現實中獲得認同自己,進而得到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不會轉向網路世界中索取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渴望被當作獨立、自主的個體,需要家長的尊重,柯慧貞指出,許多青少年不想在爸媽眼中只是一個小屁孩,而是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能力處理一些事情。父母必須清楚認知「孩子不是你的一部分,他就是他。」尊重、自主和快樂,是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在乎的部分。
第二步:重新與孩子界定使用網路的規範
當孩子長大後,一定會開始挑戰規則,質疑遵守規範的原因,柯慧貞強調,父母應以強硬取代溝通,並讓孩子參與及表達意見。但所謂的「溝通」並不是父母提意見,說服孩子認同,而是帶著孩子進行「思辨」,依據情境不同,帶領他們自己思考。比如:
- 沉迷手機對自己、父母的好處與壞處是什麼。
- 如何有紀律的健康上網,自己找到答案。
- 找到「健康上網」的解答後,如何逐步減少網路使用量。
- 不用網路無法排解壓力,我該如何因應壓力。
- 同學都在線上我不能下線,怎麼平衡同學間的相處跟網路使用。
當孩子找到答案後,家長也要一起遵守孩子們訂定的規範,柯慧貞認為,孩子會觀察、學習父母的行為,並反映在自己的表現上。等成功建立了規範,家長也能在過程中當孩子的榜樣,如此一來便可以幫助他們慢慢遠離沉迷。
第三步:沒有網路我也能找到發揮優勢的活動
帶著孩子探索,發覺自身的優勢能力,作為網路使用的替代行為。如果孩子在活動中能得到許多成就感,就不會整天想要打遊戲排位、關注按讚數,來滿足自我認同,但柯慧貞強調,這部分需要家長多鼓勵孩子才有意義。
李宛臻則建議,家長們可以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家庭活動填滿孩子生活中的空白,不過這方法適用於本身較無親子衝突,或已經解決的家庭。家長如果問孩子想去哪,他們通常自己也答不出來,不如先由爸爸媽媽們安排,一同從事爬山、運動等戶外活動,或逛展覽、參觀博物館都是不錯的選擇。
尤其家長運用周末時間陪伴孩子,自己也以身作則地減少手機使用量,一方面培養家庭凝聚力和感情,一方面讓真實世界的事物去占用孩子的時間,久而久之手機就不會成為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但李宛臻強調,要走到如此理想的狀態,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父母不宜操之過急。
如果順利培養出孩子的興趣,孩子會開始追求以前真實的事物,如爬更多座山、體驗更多種運動等,一步一步也能累積成就感,這時就成功讓孩子戒掉手機了。
就算手機成癮,也千萬別強制戒斷!
如果發現孩子用網路用到失控,柯慧貞提醒,家長千萬別在一開始強制子女不能上網、沒收手機。米露谷心理治療所中和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補充,「父母控制只會帶來孩子的抗拒,並衍生成對立,因此在手機的使用上,不建議家長以管教、控制的念頭出發。」
柯慧貞解釋,因為孩子已將網路當作逃避現實的工具,卻在一夕之間被剝奪,被強迫面對現實,只會加重他們的憂鬱、焦慮、挫折及壓力,進而出現沮喪、憤怒的情緒和表現。「其實孩子自己也不想這麼失控,但他沒有辦法。」被負面情緒圍繞著,又無人可以訴說,最嚴重的結果便是結束生命。
如果平常生活中,親子之間有建立溝通、傾聽的習慣,當孩子遇到挫折或壓力時,父母自然能成為他們求助的對象。柯慧貞建議,如果家長能作為孩子強而有力的後盾,適時給予支持,並告訴他們如何紓解及調整情緒,能避免孩子遇到挫敗就逃避的想法。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
兒少網路成癮/孩子總是離不開手機!什麼程度才是網路成癮?為何踏入成癮漩渦?背後原因全解析
兒少網路成癮/不希望孩子一回家都不講話、只看手機?2 關鍵讓兒童、青少年學會正確用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