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929 告五人演唱會 妙天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 野性在世界存

新頭條/ 2023.05.14 16:40

本文摘錄自林如森FB/台北報導

生態紀錄片大導演梁皆得拍攝的「保護黑面琵鷺」紀錄片,最近在各地上映之後,包場放映一場接一場,這代表了台灣人文明的進程又往前踏進一步。但是這樣傳播生態保育認知的酸甜苦辣,恐怕很少人知道,這樣的利他精神,卻是要做一輩子,而且是很艱辛的。5/12日在台大的「生態傳播專題」課程,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林如森老師特別邀請追逐拍攝30多年的「黑琵先生」王徵吉及梁皆得到課堂上舉辦生態傳播論壇,讓參與的學生及聽眾相當感動。

▲台大「生態傳播專題」課邀請黑琵先生王徵吉及導演梁皆得舉辦生態傳播論壇。(圖/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林如森老師提供)

年近80的王徵吉,追逐攝黑面琵鷺30多年,他的一句話讓大家印象深刻,他說:「人一輩子追求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這也就是支撐他繼續為保育而奮戰的理由。王徵吉已經是三個孫子的阿公,外表黑黑瘦瘦的,因為一年有三百天都在外地追尋他的小寶貝「黑面琵鷺」。這一切都要從1992年震驚世界的槍殺黑面琵鷺案件說起,當時他是中華日報的攝影記者,擁有「大砲」攝影機的他被派往臺南七股曾文溪口拍攝新聞事件。當年全球的黑面琵鷺不到三百隻,他沒辦法理解,臺灣人明明不愁吃穿,為什麼這麼野蠻?他想要向世界證明「臺灣人的善良才是臺灣人的樣子」。

黑琵先生不只拍攝黑琵,也做黑琵救援,與黑面琵鷺的相遇彷彿命中註定。黑琵爸爸說拍攝黑琵是他的宿命,也是他和老婆生死兩界的靈魂約定。1994年老婆和他遠赴南非拍攝非洲琵鷺,車子突然爆胎,這段26年的陪伴嘎然中止。太太的離開讓他沉沒在無盡的悲傷中,周遭親友不斷鼓勵支持他,在一年後的那天他重返南非,用拍下非洲琵鷺來終結悲傷,從此拍「Happy」成為和太太的約定。從1992年開始和黑琵結下緣分到現在27年的時間,黑琵先生彷彿生出了鳥類的雙翼,足跡遍佈幾乎所有的繁殖區和渡冬區。2005年俄羅斯靠近海參崴的彼得大帝灣首度發現黑琵的蹤影,當地政府下令該地禁止任何人進入,要好好保護瀕危的黑琵。直到2015年俄羅斯慢慢和世界接軌,參與黑琵的國際會議,逐步開放彼得大帝灣,讓世人有機會一睹黑琵在俄羅斯繁殖的身影。

黑琵先生的「夢翔計畫」中,彼得大帝灣是最後一塊小拼圖,他一直在找尋機會湊足旅費,為黑面琵鷺生態全紀錄拍下完美的終點。「再困難都會有貴人出現」黑琵先生露出木訥地微笑,他希望80歲前能為這少數族群留下兩代黑琵的完整紀錄,有這樣的憨人 只願為世界留下黑琵全記錄,黑琵作品曾被選為中華民國2004~2008年的護照底圖。長期拍攝黑面琵鷺,需要憨人的執著,為了黑面琵鷺,黑琵先生拋下家人,花光積蓄,就為了拍下還沒有人看過的黑琵樣貌。孩子曾說他追黑琵沒有時間、空間和距離的限制,紀錄從出生到結婚,但幾萬張照片中,卻沒有一張孫子的笑容。黑琵先生的家人有時候雖會小小抱怨,但大家是諒解他的,因為他們知道爸爸若能一直做讓自己感到幸褔的事,就值得晚輩去支持。

▲凝聽生態保育故事台下學生相當感動。(圖/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林如森老師提供)

而在台灣耳熟能詳的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也是一輩子栽進生態保育的拍攝,甚至連老婆、女兒都長年跟著他上山下海。問梁皆得「倘若能年輕 20 歲」,你想做什麼?梁皆得的答案永遠是:「看鳥、尋鳥、拍鳥。」窮極一生追鳥,即使跌入攝影錢坑爬不出來、在野外寒風中拍鳥拍到中風,他仍無悔,從老鷹相飛、神話之鳥-黑嘴端鳯頭燕鷗,一部接一部。最為人周知的是歷時23年拍攝的《老鷹想飛》,2015年上映後引發國人熱烈討論,連郭台銘都買下公播權給全台學童觀看,讓這位「落腮鬍才是本體」的生態紀錄片大師一舉成名。去年又一部耗時20年的《尋找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上映,梁皆得透過鏡頭傳達鳥類生存的挑戰,同時想告訴世人:「人可能會害鳥,但也能夠救鳥。」

▲講員分享傳播生態保育認知的酸甜苦辣。(圖/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林如森老師提供)

在「保護黑面琵鷺」紀錄片,王徵吉及中研院已退休的研究員劉小如,語重心長嘆氣說,黑面琵鷺族群增加,棲地卻減少。這是魚塭地、濕地大面積設置光電板的隱憂。正如梁皆得在「保護黑面琵鷺」紀錄片,片尾引用文學家梭羅所說的一句話「野性在,世界存」,保護野生動物,一般意味着為它們創造一片居住和時常光顧的森林,人也是如此。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