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威傳媒/ 2023.05.13 19:23

【威傳媒記者蘇松濤報導】

  易雅居攜手 Bluerider ART,共同秉持「藝術融入生活」理念,跨越畫廊白牆,於精華的台北東區,舉辦融合空間軟裝陳設和藝術創作的『「藏・家」藝術展』;在精緻軟裝陳設的空間中,展現畫廊的當代藝術展覽,以創新型態的結合,呈現藝術畫作、立體雕塑、複合媒材、數位創作、家具、燈具、藝術收藏品,傳達色彩、燈光、藝術創作、空間感知、精神理念,創造一場屬於家的藝術饗宴。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取自「收藏家」與「收藏一個家」的雙關意涵,在精緻家居設計中,當代藝術的各種形式,繪畫、雕塑、複合媒材、數位創作,與家具、燈光、家飾融合,走出收藏者的美學品味個性,在空間感知與精神理念間,創造一場專屬於家的藝術饗宴。易雅居 × Bluerider ART「藏・家」藝術展,深入探索當代藝術與家的密切關係,集結 30 位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家,近 90 件作品,在易雅居數百坪的雙層空間,創造出 14 個主題式空間:「前衛樂居」、「流動色彩」、「抽象無限」、「時空宇宙」、「自然詩意」、「虛實光影」、「X Lounge」、「視覺節奏」、「空間故事」、「人文個性」、「新古典浪漫」、「當代禪意」、「幽靜質樸」、「冷境淨土」。一走進家的美術館,感受藝術賦予空間的獨特風格,也為家庭空間營造敘事感,激發靈感與想像。藝術的居家美學充份反映在家人品味和個性,透過獨特的創作語彙,聯繫家人之間更為親密的內在情感與共感體驗。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此次大型展出,將展示當代藝術的多重樣貌,涵蓋瑞士藝術家馬克(Marck)大型錄像雕塑(Video Sculpture)作品,穿越虛實、建構超現實感;捷克藝術家楊・克拉(Jan Kaláb)將奔放的圖騰符號,轉化到濃縮在幾何形變畫布上; 德國雕塑家威利・希伯(Willi Siber)在材質可塑性上的探索與實驗,突破因物質固化的視覺印象;中國藝術家曹吉岡以西方古老坦培拉繪畫技法,表現中國山水中文人精神的東西融合;跨足藝術與科技的法國數位藝術家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以電腦演算法創造動態的視覺色彩 等精彩作品,無論是資深「收藏家」與享受生活美感「收藏一個家」,「藏・家」藝術展都將引領藝術生活之風潮。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藝術家簡介│

Marck 馬克(Swiss, b. 1964)

「錄像雕塑是 40 歲後的搖滾樂」- Marck 馬克
馬克 Marck (瑞士, b. 1964)以錄像雕塑聞名,現居住創作於蘇黎士。馬克 Marck 是一名非典型的藝術家,年輕時自我叛逆,縱使才華洋溢進入知名藝術學府,卻因無法忍受制式教育而半途輟學,從事汽車拆解、機械電工、搖滾歌手、設計傢具及科技影音裝置等。馬克 Marck 異類豐富的人生體驗,顛覆一般人對學院藝術家的想像,自行創造的錄像雕塑獨特的語言表現型式,木箱框架、女性、膚色等議題深入人心,終究讓他走回專職藝術家的道路。馬克Marck 受邀於歐美各大畫廊及藝博會展出,並由 Bluerider ART 介紹至亞洲。2021 獲義大利 Academia Culturale Internazionale Cartagine 頒發 International Culture Award 獎項,作品於國際重要展覽展出,包含 Kunstzeug-haus IG Halle Rapperswil 拉珀斯維爾藝術中心、瓦爾登堡 Ville des Arts Biennale 雙年展、Museum Erarta 聖彼得堡當代美術館等,並由波士頓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伊斯坦布爾藝術中心(the Art Center Istanbul)、韓國斗山藝術中心(Doosan Art Center, Korea)、卡爾斯魯厄多藝術與媒體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 Karlsruhe)等重要國際機構收藏。

Marck, Waterfall (XXL), 2018, Unique, 165x90x50cm
Marck, Waterfall (XXL), 2018, Unique, 165x90x50cm

Marck 馬克的創作世界,主要以女性作為作品中的被觀看對象,透過作品去觀察觀者的視角,反映女性在社會中所賦予的相對角色。Marck 馬克作品中的女性,非被動處於孤立的約束狀態,而是展開各種行為與主動的一方,成為社會觀察下的象徵產物,也開放出不同的詮釋,如知名作品 Pandora’s Box (2017)、Turkish Bath(2008)的肢體動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女性議題發展需要從不同階級、種族、性取向、宗教的女性主義者協商與進一步對談, 而行動只是第一步而已。Marck 馬克曾說:「錄像的目的不是敘述一個故事,而是激發觀眾的情緒」,從影像雕塑出發,科技技術對他而言只是一種手段和目的,即內容的中介值。用極精密的錄像裝置、影像,搭配親手打造的雕塑佈局,Marck 馬克以工匠技術鍛鑄作品的質感,也鍛鍊觀眾從分辨虛實中領略觀看的樂趣與想像。

Marck 馬克自言特別受 1962 年實驗藝術運動激浪派(Fluxus)成員 Nam June Paik 白南準及最早的錄像藝術(Video Art)創始者 Wolf Vostell 沃爾夫.福斯特爾的影響。錄像藝術是以影

像或聲音做為製作的一種媒體藝術,作品並非純粹的影像作品,並包含裝置的要素。而後許多藝術家繼續開拓這條路,同時加入表演藝術的元素,多將影像紀錄融合身體行為。錄像藝術結合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也將物件所在的空間或場域作品化,而 Marck 馬克的創作便透過錄像,消除了傳統雕塑的靜止狀態。錄像雕塑 Video Sculpture 不是敘述故事,而是根據觀眾的情緒狀態不斷變化,產生心理上的互動。同樣的,普普藝術鬼才 Andy Warhol 安迪.沃荷的表現也影響著 Marck 馬克的創作,在創作中給觀眾驚喜、即性的基因、毫不掩飾的直白,都造就 Marck 馬克的作品遊走在影像科技及裝置間虛實重疊的印象、使人思索玩味的特質。

Marck 馬克作品中的主體,展現了許多在社會中各階層的生理及心理狀態,處在熟悉與陌生環境中,對時間及空間的認同,在各處層層疊疊的限制下,顯示現代人遊走在生存邊界中的限制與身體回應,Marck 馬克的作品將這些問題藉由「錄像雕塑」拋向觀眾,引發共感與想像。如果一個藝術家可以在作品中創造人類在各種社會情境脈絡的生理與心理狀態,那Marck 馬克的作品,便是一趟讓觀眾體驗各種心理情境的旅程。

Jan Kalab 楊・克拉 (Czech Republic, b. 1978)

楊・克拉 Jan Kaláb(捷克,b. 1978)畢業於捷克布拉格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Prague),現居住創作於布拉格。捷克塗鴉先驅的楊・克拉 Jan Kaláb 30 年創作,持續走在一條非傳統藝術家之路,從街頭塗鴉走入純白空間, 以點出發,發展出圓的形變及 3D 立體雕塑,將戶外狂放濃縮在幾何形變畫布上。 曾代表捷克在上海世界博覽會捷克館展出,作品收藏於捷克和斯洛伐克國家博物 館、巴西國家藝術博物館、中國德基美術館、韓國烏山美術館,更獲 DIOR、Tiffany 等國際精品及眾多私人收藏。
青少年時期即以街頭塗鴉創作者 Cakes 、Point 聞名的楊.克拉 Jan Kaláb,經 歷過兩個不同階段才發展至畫布上,如同藝術家自述,他的風格並非一蹴而成, 而是不斷經歷研究、嘗試、創作的迴圈過程。從奔放的街頭語言轉化到抽象色彩 語彙,他不再只專注在符號及造型變化上,他以圓為起點,透過色彩及有機變形 體,不斷探討畫面的深度、動態、改變、時間凍結、永恆邊界⋯等,每一條成為 極限的線、色彩緩緩溢出的邊緣,都讓視線慢慢地模糊、融合,也使他的作品富 有流動的能量感。

Jan Kaláb, Vibrating Turquoise Square 0123, 150x150cm, 2023
Jan Kaláb, Vibrating Turquoise Square 0123, 150x150cm, 2023

回顧 1970-1980 年代的紐約塗鴉藝術(Graffiti)以都市及街頭為舞臺,視覺上具備強烈的符號、連續圖騰或書寫文字。1980 年代紐約藝術家 Jean-Michel Basquiat 尚-米榭.巴斯奇亞直接將街頭藝術表現空降美術館及藝廊。楊・克 拉 Jan Kaláb 作品則是從街頭符號,轉化為精緻的抽象語言,更進一步跳脫畫布 的束縛構建自我,從狂野的街頭語彙提純,濃縮在有機的畫布上,表現了抽象畫 色彩純粹性、包容性及無限可能。

2023 個展「藍色地平線上 Blue Horizon」楊・克拉 Jan Kaláb 全新系列,藝術 家減少了調色板 ,專注於讓繪畫中的動態形狀平靜下來,畫面中的主色表現對 色彩最為純粹的迷戀,經不斷的簡化與削減後,所有的視覺張力得以在微妙的色 調差異中表現,這與楊・克拉 Jan Kaláb 過去其它系列、充滿動態張力非常不同。 作品 Vibrating Turquoise Square(震動的綠松石方形)作品,基於創造顏色條 紋漸變的視覺效果,和通過將剪影後退到深色調中, 創造深邃的透視。作品 Carbunculus Bulla(拉丁語中的藍色氣泡)是「漸變透視」的 3D 版,有如水母形狀的懸浮裝置,由 13 個鋁製橢圓組成,在每一層改變色調和形狀,形成如 同水下氣泡的空心物體 。Melting Purple Ellipse
(融化的紫色橢圓)、Bracing Embrace (支撐的擁抱 )則是兩個漸變形狀在相互作用中組合在一起,其中一 個形狀流過另一個,產生互依和諧的平衡。從街頭塗鴉,到藍色地平線的 30 年 藝術生涯,楊・克拉 Jan Kaláb 說出當下的心境「:我真正想成就的藝術是把複 雜的內容以一個很簡單的形式呈現,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表達一種情感,或是無意識的喚醒一些記憶。」

Willi Siber 威利·希伯 (Germany,b.1949)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 ( Universität Stuttgart )主修藝術史。出生於巴洛克藝術歷 史中心的上施瓦本(Upper Swabia),創作不僅承襲巴洛克藝術的流動性、戲劇 性和華麗的視覺效果,並帶入當代的視角。曾說”我的創作源於改變”的 Siber,擅以木質、鋼與環氧樹脂、探索物質可塑性,令他感興趣的非僅材質的美感表現, 而是突破媒材設限不停止的研究、驗證與推翻既定的認知,而色彩的玩味更突出 其簡練風格。展覽經歷遍及歐美,2018 於 Bluerider ART 舉辦亞洲首個展。作 品獲德國聯邦議院、德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德意志銀行、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 德國辛根市立美術館、私人美術館 Kunstwerk 與 Museum Ritter…等永久收藏。

Willi Siber, Wood wall object, Dimension variable, 2020-2021
Willi Siber, Wood wall object, Dimension variable, 2020-2021

創作始於繪畫和石頭雕塑,1980 年後漸以木質材料為軸心探討形變,這也是他 將實驗精神帶入創作的重要分野,作品成為記錄質地、形體和感知交互影響的載 體,如透過淺白基調和刨出弧度的邊角處理,粉飾木頭的粗曠生硬,轉化為觀者 眼前的柔軟的意象。近年展開的鋼材系列創作,進一步地試探將剛硬的材質彎折 如具彈性的水管,並輔以明亮的色調,為極重的鋼材作品漆拭輕盈,讓觀者驚艷 的同時也帶出嶄新的視覺觀點。環氧樹脂與漆料的使用亦是創作上重要的一環, 透過精準的時間、掌握浸入飽和紛呈的色澤,以三維的角度重新定義平面創作。

曹吉岡 Cao Jigang (China, b. 1955)

出生於北京,1984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 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曹吉岡的作品融合 東西方美學,用混生方式表現中國山水畫中的「虛空」。初期以油畫描述歷史長城的生命,之後歷經不同技法及概念創新演變階段,形成個人獨特風格。近年則以西方古老的坦培拉技法,慢工細活多層打底中的有為留白、玉質感,表現中國山水文人精神最高虛空意境。曹吉岡曾表達他的內心世界:「元代詩人倪雲林在他的路上踽踽獨行,進入了極端個人化的 ”花不開水不流的寂寞世界”。我希望能沿著這條路繼續前
,抵達一個沒有花沒有水的更加荒寒空寂的無人之境。” 曾多次於中國美術館及海外展出,榮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1999),並由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永久收藏。

Pascal Dombis 帕斯卡爾.多比斯( France, b. 1965)

曾於法國國立⾥昂應用科學學院主修工程科學,並於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修習電腦藝術, 現居法國巴黎為創作之地。Dombis 是一位研究語言、演算法、控制權等領域的視覺藝術家, 他創造動態的視覺環境和藝術作品,以技術過程的過度操作、重複性和不可預測性而著名。Dombis 有豐富的國際展覽經歷,包含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藝術家與機器人」展, 55 屆威尼斯雙年展官方衛星展「Noise」,法國文化部於巴黎皇家宮殿(Palais Royal)委託客製現地計畫「Text(e)s~Fil(e)s」,巴黎白晝之夜(La nuit Blanche),義大利阿克⾥當代藝

Pascal Dombis, COOL_CTRL (X2), 110x110cm, 2017
Pascal Dombis, COOL_CTRL (X2), 110x110cm, 2017

術博物館,珀斯⽂化中心(Perth Cultural Centre),巴黎皇家公園(Jardin du Palais-Royal)個展等。作品由台灣國巨基金會,布達佩斯美術館、日本大型企業 Seiko, Epson Corp., Canon Inc.,韓國大邱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永久收藏。
Dombis 的創作深受美國文學家威廉.柏洛茲(William Burroughs)影響,柏洛茲創作使用的”Cut-Up”切割法,為重要的一種藝術實驗手法,將文本與圖片進行不同形式的切割與變形,再重新組合。Dombis 選擇了柏洛茲在創作中探討文字與圖像之間關係的一些字句, 如 ”Image is time”, “Image is trapped in word”, “Reality is a scanning pattern” 等 , 將這些文字或格言,以切割的形式加入作品。同時,他定期在 Google 上進行 “關於 Google (meta-google)” 的圖像的搜尋,累積收集到的數百萬張的影像資料,有些關於 Google 行銷資訊,及未來網路推進發展的內容,有些則包含網路搜尋平台涉及監控議題的討論。Dombis 將收集到的圖像大量地堆積排列,以立體光柵(Lenticular)的方式呈現,隨著觀眾身體的移動,動態、模糊、隨機的動態視覺,讓讀取這些圖像變得更加複雜,藉此討論數位時代中,數位演算、以及無法計數的數據資訊擴張,對現今社會的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
圖像在歷史上早於文字之前被使用,身處數位科技之時,科技工具、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發展等,不僅影響未來也改變歷史,作為當代的藝術創作者,Dombis 引用柏洛茲曾說” Image is Time”,圖像代表人們與時間的關係。利用演算法(Algorithms) 作為創作新媒材,創造新型態的藝術語言,也帶出數位時代圖像的閱讀及資訊的傳播隨時間演進,如何改變人類生活的思考。

展出藝術家│

威利・希伯(Willi Siber)
雷諾・奧德霍恩(Reinoud Oudshoorn)
⾥埃拉・伊・阿拉貢(Riera i Aragó) 曹吉岡(Cao Jigan)
卡蘿・普魯莎(Carol Prusa)
克⾥斯蒂安・格琳(Christiane Grimm) 特奧.聖荷西(Teo San Jose)
林伯瑞(Lin Pojui)
尼克・維西(Nick Veasey) 德爾克・薩爾茲(Dirk Salz) 馬克(Marck)
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 彼得・克勞斯科夫(Peter Krauskopf) 漢斯・卡特(Hans Kotter)
斯芬.杜爾(Sven Drühl) 西瑞・菲茲(Thierry Feuz)
弗朗索瓦・邦內爾(François Bonnel) 安格拉・格萊札(Angela Glajcar)
貝納特・奧拉貝⾥亞(Beñat Olaberria)
林定義(Lin Dingyi)
桑德拉・亞克曼(Sandra Ackermann) 沃夫岡・福拉德(Wolfgang Flad)
強納森・保羅(Desire Obtain Cherish) 坦佳.羅切邁爾(Tanja Rochelmeyer) 楊・克拉(Jan Kaláb)
費歐娜・艾克曼(Fiona Ackerman) 凌・波兒(Rine Boyer)
珍娜・華生(Janna Watson)
拉米羅・史密斯・埃斯特拉達(Ramiro Smith Estrada) 迪倫・馬汀尼茲(Dylan Martinez)
阿德⾥安・沃爾德(Adrian Wald)

易雅居 × Bluerider ART 「藏・家」 藝術展

展期: 2023 年 05 月 12 日-2023 年 08 月 12 日

(資料來源:WinNews-威傳媒)

延伸閱讀:

  1. 2021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 )無國界醫生(MSF)紀實影像特展與「創意手工書DIY活動」拉近民眾與藝術的距離
  2. 台北插畫藝術節落幕 巨石強森經紀公司 Zenulla首度參展受矚目 PopLine Art Office取得授權  拓展台灣品牌與藝術跨域結合
  3. 一枝筆決勝負!隨筆塗鴉塗到阿姆斯特丹、還能發行NFTRed Bull Doodle Art等你來投稿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