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簡秀枝》「抽象攝影」展現「視覺英雄氣概」

愛傳媒/ 2023.04.14 05:30

簡秀枝》「抽象攝影」展現「視覺英雄氣概」

簡秀枝》「抽象攝影」展現「視覺英雄氣概」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電影,有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TFAI),攝影,也要有國家級的攝影博物館。文化部次長王時思4月12日表示,成立攝影博物館既是國內攝影界共同的心願與目標,在聽該項需求與想法之後,她已經放在心上,帶回文化部,協助業者向中央反應與爭取。

     兼具國家攝影中心董事長的國美館長廖仁義也說,台灣攝影界非常了不起,在崗位上默默耕耘,長年來透過大家精耕細作,累積的成果,讓攝影界百花齊放,文化部在前(2021)年4月19日伸出援手,成立國家攝影中心,國美館也一直協助成長,從未切割關係。在國家攝影中心即將迎接2週年的此時此刻,攝影界希望打鐵趁熱,比照電影界,擁有自己的博物館,作完整的爬梳、研究、典藏與推廣。

    「抽象之眼」的展覽,正是攝影界在傳統敍事、紀錄功能後,以視覺的英雄氣概,展現美的幽微深度,與繪畫創作,完全可以平起平坐。由繪畫延伸出的美術館不計其數,但攝影始終扮演附屬品,寄人籬下,是到了重新定義攝影美學,打破攝影給人根深蒂固的「有圖為憑」的觀看習慣和認知問題,附以嶄新的地位。

     廖仁義非常認同該項想法,也期待文化部再助上一臂之力,讓攝影博物館如願成立。

     國家攝影中心「抽象之眼」展,於12日下午舉行開幕典禮。由學者兼攝影家章光和策展,結集老中青不同世代、25位攝影師的99件作品,隆重展出,王時思與廖仁義在開幕致詞時,表達了上述想法。

     開幕典禮一開始,由攝影家洪譽豪配合音樂工作者徐元彥製作的開幕影像片頭,絢爛奪目、略帶光怪陸離的視覺感受,尤其當代電子配樂,在封閉感十足的國家影像中心,給了現場貴賓一記震撼開幕經驗,泛音繞樑,久久不去。

     策展人章光和謙稱是第一次為攝影作品大規模策展,因為場地受限,頗有遺珠之憾。他並以長篇論述為該展覽,找到充分學術架構。其中美國哲學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說,藉由接收過往為繪畫所壟斷的寫實描繪任務,攝影以其偉大的現代主義抽象,解放了繪畫。(By taking over the task of realistic picture hitherto monopolized by painting,photography freed painting for its great modernist abstraction .)

    紀實與報導攝影,一直是攝影主流,這回組構《抽象之眼》,脫離視覺符號的依附,擺脫一張照片必須要有可以辨識的事物,探討抽象的攝影裡所有可能的閱讀觀點,找尋抽象之眼。

    蘇珊・桑塔格又說,基本上攝影家被認為,應當不只是如世界本來的樣貌去顯示這個世界,應該透過新的視覺判斷,創造出激起興趣的力量。所以「攝影式的觀看活動」,意味著一種在「每個人都看到,卻把它視為太尋常之物以致忽略的東西」裡頭發現美的才能。「非象具象」意指在平日如常的一般事物「非像」裡看出一種「具像」巧趣,看出一種寓意,看出一種不是一般的視覺來。

     英格蘭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則表示,當一張照片記錄被看到的東西時,在本質上總是會指涉到那些沒有被看到的東西。他是從連續的時刻裡孤立、保留並呈現了某一瞬間。」

    而且,繪畫詮釋世界,將世界轉譯成繪畫的語言,但攝影卻沒有自身的語言,學習閱讀攝影就和學習閱讀腳印或心電圖一樣。攝影處理的語言是事件的語言。它的所有參照都在自身外部,連續性由此而來。約翰・伯格希望大家觀賞抽象攝影,在片斷的影像裡,從外部的參照得到理性與感性的呼應。

    19世紀物理學假設重力場、磁場內的元素因共鳴而凝聚在一起,完形心理學受到該理論影響,也認為人們知覺世界裡存在有一「視覺場」。

    人類對於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份的集合。例如,感知一朵玫瑰花除了單純的形狀、顏色之外,對於玫瑰花的經驗與印象也都會加進我們對於它的感知裡面,形成一個整體的「場」的概念。

     至於攝影的物體系,隨著科技進化而改變,該體系分類,從傳統銀鹽攝影、數位攝影,再細分為黑白與彩色底片,黑白與彩色相紙,再加上黑白與彩色暗房的相洗技巧與藥水,交叉組合變化多端。

     進入數位攝影時代,依然可以因為螢幕呈現、網路傳輸、軟體應用、印表輸出等產生各式稀奇古怪的視覺作品。就像攝影剛發明時就有實物投影的「光畫」(Photogram)。

     當大家仔細思考廣義的攝影的原理,會發現影像是靠「成像物」與「成像源」合作而完成。例如底片或相紙是「成像物」,而實物或光是「成像源」,它是被表現出來的源頭。一個會感受光線的「成像物」接受「成像源」的訊號而形成影像,該概念'已將「物介質」的抽象攝影概念,推進到最極致了。

    值得一提的是,該展覽呈現已故藝術家林壽宇的《而它來去匆匆》以及王攀元(1908-2017)作品《黑色的太陽》更把繪畫與攝影的糾葛,作了對照。

    林壽宇作品是全白橫條紋,他說,白色是最平凡的顏色,也是最偉大的顏色;是最無的的顏色,也是最有的的顏色;是最崇高的顏色,也是最通俗的顏色;是最平靜的顏色,也是最哀傷的顏色。白色畫布上多層次的水平色帶表現出極簡的想法,繪畫可以探討的不再是生活的描述,而是白色條帶之間的空間感和光影效果。

    反觀王攀元的《黑色的太陽》凸顯了風趣、感性特色。兩個圓點一大一小在畫布對角相望,遠看類似水墨暈染的層次,其實整張畫充滿筆觸力道,大小、明暗、黑白之間的引力,互相牽引、也活潑了繪畫的描繪。

    還有,採用盲胞注音點字法的形式,表達羅平如對社會各層面向的觀察,以單純的色彩和極簡畫面的內容描述細膩、期待觀者看內文,參與其中,並深思其中。

     該作品取名為《香格里拉蘭花島》,原來羅平和長期關注台灣原住民反核環保議題,並發表以台灣原住民為題的系列作品,該作正指涉蘭嶼核廢料事件,隱含了雅美人的無知、政府的盲目以及人類的貪念,寫內在之實,又帶閱讀書寫方式,成為該展覽中現代抽象表現的新風格。

    前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阮偉明也代表攝影師致詞,攝影,是他表現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一個與他的專業緊密相連的世界。雖然他接觸建築較早,他的空間攝影,卻是由攝影進入建築,而不是由建築而攝影。到後來,作品是關於空間還是關於攝影,無法,也無意分清楚。

    空間,在他看是有生命的,構成空間的元素也是有情的。空間的生命,他用「空間的靈光」一詞來稱謂,是套用了華特.班哲明的【靈光】的概念。該概念的出發,是談藝術品的觀賞:觀者面對真實作品所保持的距離,使他能夠感受到作品散發出來的靈光,從藝術品獲得直接的美感體驗,同時也讓作品得以保持神秘感,這是複製品所無法達成的。空間的靈光若以這一個概念來陳述,應當要這樣來定義:「在真實空間中所感受到的氛圍」。氛圍是種個人經驗,唯有經由在空間現場,透過一段時間的停留,潛心去感受出來。

    《光的幽谷》系列,是他在旅途中,發現羚羊峽谷中長長的岩洞,他紀錄光,也展現畫面中的抽象之美。

   曾發起台北攝影節的資深攝影師呂良遠則以他參展的4件作品,分享心得。他說自己不善言辭,藉作家鍾文音為序中摘取片段分享。

    羅蘭巴特在「明室」曾提到攝影的「自身」是什麼?攝影是否擁有自己的「靈」?於是當她看到呂良遠的「眼見、觀思、磐古」系列時,被那樣的古典性與藝術性震懾住了。

 「磐古系列」近乎音樂性與繪畫性的攝影作品裡,從極黑到極白之間,有許多些微的必要層次色調,在呂良遠的作品中,再現了那種極致。呂良遠著重於內向的對三度空間對話,即創作者和相機與相紙的三度空間,產生了結構極致完形的畫面,甚至超越了影像時空感。磐古系列的作品,只剩下線條、幾何、陰影、光線與流動的時間,帶著「詩性」的影像耐人尋味,是她所著迷的,又現代、又古典的內化影像。

   攝影不再只是「寫實」而是觀照宇宙的精神載體,這是呂良遠多年磨劍的結果展現。那麼,羅蘭巴特問攝影是否擁有它自己的「靈」?從呂良遠的作品,就可以回應這句話了,而且,小心;靈魂跟著激盪飛天! 

     策展人章光和也強調,「抽象之眼」策展命題,是指攝影的鏡頭裡,不只有報導的敘事、生活的敘事,也存在著一種攝影者的視覺表達,不管是低調呢喃,或者撻伐咆哮,它卻引導著攝影界迎向一個嶄新領域,潛藏著一種自我暗示,自我覺醒,讓觀者以一種創作者獨有的眼光,去欣賞,去了解,抽象作品中的幽微意涵。

     為此,他為該展覽中規劃了4大主題,逐一凸顯抽象攝影的精神內涵,包括:

     一、「非象具象」:

     攝影的具象敘事裡面缺乏日常熟悉的符碼,進而轉變成抽象視覺。這抽象的視覺如何引發出敘事的蛛絲馬跡,成為一種「英雄式的觀看」,獲取掌聲,進而產生一種閱讀抽象攝影的可能。

    該主題呈現了阮偉明、莊明景、江思賢、鍾順龍、許淵富、秦凱、林厚成等7位攝影師的作品。

    二、「理性與感性」:

    從抽象繪畫的創作途徑,由色彩與造型直接切入到一種理念當中,是理式的極限之美,還是感性的情懷?這裡由抽象繪畫觀點看向攝影的心靈試探,在游離抽象的氛圍裡感受,藝術家要表達的,到底是壓抑還是宣洩。觀賞抽象攝影,我們必須在片斷影像裡,從外部的參照得到理性與感性的呼應。

    展出了阮偉明、羅平和、鄧博仁、牛俊強、蔡昌吉、江思賢及林添福的攝影作品。

     三、「物介質」:

    攝影的呈現相當依靠媒材發展,隨著時代科技不同影像的呈現也日新月異。從攝影媒材裡延伸出一個材料物體系,媒材介質充滿了抽象的視覺的可能性,如何解放媒材本質上獨特的視覺,就是抽象攝影產生的起始點。

   展出攝影作品,包括攝影師李國民、陳春錄、陳彥呈、張博傑、宇中怡、許淵富、賴珮瑜、洪譽豪、章光和等。

    四、「完形」:

    完形心理學裡「視覺場」的概念認為人類對於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份的集合。透過接近性、相似性、封閉性、連續性與對稱性等相當有趣的視覺認知因素,觀者在非符號間尋找符號的意義,最終以更直覺的「完形」視覺投射在作品上,如此產生了圖形的解讀趣味。

    展出的攝影作品,包括攝影師呂良遠、吳美琪、王艾斯與章光和。

    「抽象之眼」展覽即日起至今年7月30日,地點在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70號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