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照護難題多。一位5歲個案2年前從公園返家,小腿開始出現細細紅點,起初以為是蚊蟲叮咬,沒想到病灶漸漸擴及四肢與全身,到處求醫才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急性嚴重時更併發汗皰疹,身上與手指滿是傷口,在過去3年防疫期間,更是全幼稚園唯一無法使用酒精的人。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小港醫院副院長洪志興表示,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每10位兒童就有1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這是一種慢性發炎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主要表現症狀包括嚴重搔癢、紅斑、丘疹、皮膚乾燥無光澤,但反覆搔抓破皮滲液,長期下來易造成皮膚苔癬化,變得又厚又硬。
嬰幼兒異膚搔癢,特別好發於夜間,半夜搔抓造成睡眠品質變差,容易影響生長激素分泌與發育。此外,異膚反覆發作也會增加焦慮憂鬱、傷口感染及住院治療風險,對人格發展與成長易有不良影響;連家人的生活、身心身心、睡眠、經濟及人際關係,也面臨巨大壓力。
延伸閱讀: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
6成嬰幼兒2~3個月大發病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姚宗杰表示,有6成嬰幼兒異膚患者於出生2~3個月大時發病,許多人認為長大就能有所改善,的確部分輕症患者會在3~5歲之後逐漸好轉,但仍有部分在長大後持續發作,甚至更嚴重、演變成中重度異膚。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醫師楊靜宜表示,以往針對嬰幼兒異膚治療,會依病情程度給予不同強度藥物,但嬰幼兒發育尚在起步階段,長期使用類固醇易有皮膚變薄萎縮、肥胖、影響發育等副作用;經常使用免疫抑制劑,也有傷害肝腎功能隱憂;就連餵藥,也需考慮寶寶的吞嚥能力、會否常常吐光光。
延伸閱讀:
癢癢別再抓了!「異位性皮膚炎」原因、症狀、治療一次解答
6個月以上嬰幼兒可用異膚新藥
目前6個月以上嬰幼兒異膚患者也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上述個案經醫師評估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病況已穩定控制。楊靜宜表示,使用生物製劑的年齡層患者逐步開放,這代表生物製劑的安全性極高,早期介入有助於調整體質,能夠避免異膚患者進一步引發過敏、氣喘等共病。
她解釋,生物製劑會鎖定引發乾癢和發炎的細胞激素,影響層面較小,副作用發生率較傳統治療方式低。臨床研究成果證實,生物製劑使用於6個月以上嬰幼兒異膚患者,2天後就能迅速減緩搔癢症狀、4個月就能改善約7成病灶,使用長達1年則可維持疾病治療改善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