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變動的中東地緣政治/魯云湘

台灣好報/Basuran 2023.03.18 13:42
新聞圖片

魯云湘(自由撰寫人)

3月11日,自2016年斷交的兩個OPEC核心成員國,同時也是中東伊斯蘭世界兩大派系,於中國的斡旋之下,代表什葉派的伊朗以及代表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暫時放下多年因歷史共業而造成的恩怨情仇,重新建立邦交。這項新聞,不僅震驚全球,也讓筆者重新審視國際未來的局勢動向。

「伊斯蘭地區的重要性」
對於西方世界而言,團結一心的伊斯蘭世界是個很大的潛在威脅,因為伊斯蘭教的主要影響地區來自北非、中東及中亞,而這其中的重要性可從海上及陸上兩種面向簡單探討:

首先,從海上地緣政治來觀看,西西里海峽的航運,亞非大陸的咽喉(蘇伊士運河),到紅海、亞丁灣及整個阿拉伯海等戰略要地,牽連到全球海上航運的命脈。特別是北極海的北方海路在俄羅斯的完全控制之下,西方世界只有掌控這條海上路線,才可以迅速地將力量延伸到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地區。

其次,從地緣政治角度上來觀看,中東掌控的石化料生產區,就目前全球經濟而言影響甚鉅。而中亞則是整個亞洲大陸的交通樞紐地帶,如將交通鐵路及道路高速現代化,其資源的運輸,無論是由東向西、由南往北,相對性的都極為便利。

雖然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主張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在東歐地區,但那是以歐洲人的眼光及角度去看整個世界,且當時馬漢《海權論》尚未問世。但如今我們透過上述兩點,並將眼界放到全球來觀看,世界第二大宗教所把持控制的北非、中東及中亞三個地區,除了有彼此相連的特性,更是整個歐亞非大陸的中心咽喉地帶,完全屬於極為重要的戰略區域。

「分合的伊斯蘭世界」
伊斯蘭世界自七世紀以來,因為繼承權問題分裂成什葉派及遜尼派,雙方除了對教義上有不同的解釋,也為了杯葛、撻伐彼此,不惜借助境外勢力,只為了能夠消弭對方在教中的實力。但分裂也不是長期的,例如在基督教發起的十字軍東征、以色列的再次建國等等,整個伊斯蘭教內部就曾短暫的統一過。

而近年伊斯蘭世界的再次分裂,雖有諸多的因素存在,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上個世紀末,美國的海上霸權與蘇聯的陸上霸權的競爭角逐(俗稱冷戰)。當時的兩極強權為了爭霸全球,使用的手段可說都是相當暴力,在資本金錢誘惑及軍事武力威脅兩個主體攻勢下,讓同樣都是信奉真主阿拉的什葉派及遜尼派信徒,體會到彼此是如何為了私慾,對同袍見死不救。

然而這一切的算計及佈局,似乎都未曾考量,或是認為發生的機率極低,甚至可以這麼認為:西方世界極力阻止伊斯蘭世界內部的再次統一。但天下局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伊斯蘭兩教派系之所以分分合合,是因為少了強而有力的領導人,而我們也可以藉由近代史研究發現,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像是撒拉丁這樣的英雄人物,西方世界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在其內部不斷製造矛盾,使其分化並對立。

「中國的全球戰略佈局」
筆者在開頭提到,伊朗及沙烏地阿拉伯在中國斡旋下建交,讓人不得度重新審視國際未來的局勢動向。或許各位讀者可以認為中國的此舉,只是為了所謂的「一帶一路外交經濟戰略」能有利發展,亦或是防堵美國的印太戰略佈局,打擊海上霸權的威信。

上述的觀點都是對的,其實各位讀者不妨往這方向理解:這不過是中國在全球戰略佈局中的近程目標。倘若最終目標是恢復漢唐盛世,那首先得先理解何謂「漢唐」?大漢之所以廣為人知,是繼大秦統一六國之後,確立的華夏文明在中華大地上的領域範圍;大唐之所以盛名遠播,是繼大隋結束了數百年的南北分裂,並讓華夏文明的經濟及文化傳入並影響當時的中東及歐洲。

漢唐的共通點,都是在前朝統一分裂的中華大地後,擔負起復興中華的角色。如同現在的中國,是建立在當年的國民政府統一軍閥割據、對抗日本入侵的時代之後。或許,對活在中華大地的華夏民族而言,國民政府的這段歷史,雖如同秦隋一般暴虐無道,但又令人無法忽視結束紛亂的這份功勞吧!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將此番中國的斡旋視為其戰略佈局的中程目標:世界權力的平衡。平衡不一定像是天秤一樣只有兩邊,有時也可以三方甚至多方。或許對中國來說,當前全球局勢如同春秋戰國時期,只是紛亂的中華大地舞台變為全球大地舞台。而要達到平衡,需要的是勢力的整合。

而此次中東地緣政治的變動,是否能讓伊斯蘭世界再次團結一致,成為東西方陣營外的第三個龐大勢力,讓全球朝多極強權的方向前進。面對如此的權力平衡佈局,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應當是不樂見的,日後的國際局勢發展,相信會更加豐富。(圖片翻攝網路示意圖)

變動的中東地緣政治/魯云湘〉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台灣好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