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鄉的馬佛社區,早期曾生產紅磚為主,近年地方透過農再計畫,將老磚廠改為柴窯,以製磚的黏土來製陶,因為燒製溫度比一般黏土來得低,所以更節能,而且作品也很實用,發展出特色馬佛陶,引人注意。 在捏好的陶土裡放粗糠,燒出來的顏色會更亮,靠近海岸山脈的馬佛,土質有黏性,在地居民成立馬佛柴燒窯,邀請陶藝師培訓村民,創作各種強調實用性的陶藝品。 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理事長 張秀真:「本來以前就有燒陶,所以後面才有這個寮子(柴燒窯),我們回來這裡就想說,用我們這裡的土壤,以前就有在燒,現在就將它再找回來。」 學員 周花:「我還有做陶球來賣,(也有人向妳買) 有喔,做一點,這樣子才不會頭腦笨笨的。」 將學員們做好的陶作一一排進窯中,這樣體積1立方公尺的窯,大約可以放置大小250件作品,馬佛黏土比一般黏土,燒製溫度還要低1到200度,不會耗費太多熱能,透過專家指導,還可以創造更多藝術火花。 陶藝師 莊文慶:「它的溫度的分布是很不平均的,然後它的那個火路的走向,是很多變化的,所以你必須要去調整,不同的作品放在不同的位置,去接受不同的溫度。」 馬佛柴窯從108年起,已出爐過許多作品,還曾在花蓮客家會館展出客家生活陶,讓當地居住人口不到500人的小村落,因特色陶藝再次引起關注,帶來社區創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