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scool 小林村 高雄停水

簡秀枝》沒有贏家的「台師大美術館」

愛傳媒/ 2023.02.10 05:30

簡秀枝》沒有贏家的「台師大美術館」

簡秀枝》沒有贏家的「台師大美術館」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其實台師美術館建築物已經完工多時,在前任校長張國恩卸任之前,曾經2018年2月22日,舉辦過盛大的開幕典禮,繼任校長吳正己,也曾於去(2022)年,利用該建築低樓層的1至3樓,舉辦過「百年傳承、世紀典範」的校友聯合畫展等活動,也是熱鬧非凡。

    如果加上前(2021)年因應防疫期間,「師大美術館」閉館,但推出線上的《啟蒙》展,即「啟蒙之音」系列語音導覽,邀請專家老師針對展覽內容,進行主題性的深度解說,也能算是該美術館持續的活動,並非完全沒有作為。

    但是,一次性的活動一結束,外界對「師大美術館」的印象,依舊停留在「大門深鎖」,因此,臆測傳言四起,究竟「師大美術館」怎麼了,不只是外型奇特,開幕營運了嗎!?都是話題,甚至引發「還能使用嗎」的疑慮。

    趙惠玲接掌該美術館籌備主任以來,站在深度了解該建築的立場,她以四兩撥千金的口吻表示,「師大美術館」的狀況,沒有外界想像那麼嚴重,只是空間有些侷現,需要多費一點心思而已。

    身為師大藝術學院教授,趙惠玲認為,建築與當代藝術一樣,追求多元發展,造型樣貌不一而定,「師大美術館」的設計,也是多元呈現中的一種,不足為奇,尤其站在百年老學校的立場,未來規劃內容與營運品質,才是衡量「師大美術館」價值的重點,學校會有一系列的營運規劃,以及發展計劃,請各界拭目以待,今(2023)年可以成為師大美術館「營運啓動元年」。

    大家印象深刻的是,該建築始作俑者張國恩校長,在2018年2月22日開幕剪綵典禮上,曾經指名感謝付出最多心血的師大總務長許和捷,他也感謝陳聖中建築師、中鋼公司以及聯鋼營造公司,因為他們為「臺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的興建,全力配合。

    其實包括張國恩校長本人在內,以及隨他到東海大學任職的許和捷,甚至因為參與師大公開標案的陳聖中建築師、中鋼公司以及聯鋼營造公司,都是成就該建築的主角,然而,建築物蓋完,曲終人散,卻沒有贏家。

    從2012年開始啓動興建美術館的構想到今天,已經邁入第11年,預算也從原先的新台幣2.8億元,累增到近3.4億元,而內裝更直逼近新台幣1億元,近3千件價值不斐的師大美術系歷屆校友畢業作品,等待了十年餘,依舊沒有空間展出,讓人感慨萬千。

    話說師大美術館的興建,必須從前任校長張國恩(1958-)發想說起。張國恩畢業於臺灣工業技術學院電子學系、然後進入台大電機研究所,4年內取得該校碩博士學位。1990年8月,進入師大服務,歷經電算中心主任、資訊教育學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副校長、校長,其中副校長到校長,長達12年,從2006年到2018年,目前轉任東海大學校長一職,持續作育英才。

    張國恩擔任師大校長期間,曾動念於師大校園整體規劃與醖釀新的開發計劃,因此借重多組建築師團隊協助,徹底盤整校園土地,思考未來可能發展。

    師大校區幅員遼闊,除了台北市和平東路兩側的台北總校區、還有公館校區,以新北市境內的林口校區,其中台北市區土地非常具有開發價值,多方覬覦。

    張國恩除了對校地盤整有想法外,有鑑於資深老學府在跨躍世紀,迎向新未來的多元發展需要,興起籌建師大美術館念頭,乃由該校總務處主辦,總務長許和捷主其事,於2013年對外公開招標,當時許多建築師團隊對於大學美術館標案,興趣盎然,不乏國內外知名建築團隊,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生性節儉,又熱衷提𢹂年輕人的張國恩,對於「師大美術館」的招標案,一開始訂出原則:

    1、婉拒國際明星天團,以國內建築相關人才當主,即在地建築、營造、藝術與設計人才跨界合作。 

    2、給台灣年輕建築師機會。

    3、與師大藝術與設計系所,作校內校外、跨域跨界合作。

    果然,在多位建築團隊的激烈競標中,當時知名度不算高的「陳聖中建築師事務所」脫穎而出,取得師大美術館的規劃權。該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正是1974年出生、當時年僅39歲的陳聖中。

    對於該案的勝出,當時陳聖中喜出望外,倍受鼓舞,他也帶著湧泉以報的心情,希望以最大的創意、最貼近委託方的態度,參與「師大美術館」的設計,尤其,身為年輕建築師事務所,更渴望在知名公立大學校園,留下紀錄,累積知名度。

    因此,陳聖中帶領團隊,用心用力,也事必躬親,幾乎是廢寢忘食,提出多個美術館草圖,供委託設計的甲方挑選。

    而師大團隊研究,以受到張國恩校長完全信任、時任總務長的許和捷,主導全案。許和捷畢業於師大美術系與美術研究所,又是該校造型設計系林盤聳學生,具備設計創意與能力。

    初期,乙方提供8組草圖,供甲方挑選,在去腐存菁的減法原則下,剩下最後三組,即:

     第一組,延續師大校園的傳統紅樓建築,以紅磚外牆,呈現近似師大校園老建築相呼應的美術館外型。

    第二組為白色盒型,也是坊間普遍的美術館方型體建築。

     第三組為不對襯多邊型金屬皮層造型,凸顯新科技時代,多元變化下的多邊不對稱造型,強調在任何一個角度,都無法看足全貌,同時採用金屬鈦鋼板,作為建築皮層。

    陳聖中透過3 D繪圖技巧,把最後3組設計的立體造型圖,在美術館評選委員會中,正式作簡報,供全部委員參考。

    具備資訊教育背景的當年校長張國恩,一心想以科技,加速振興師大聲譽,他又非常信任許和捷,而許和捷傾向前所未見,設計性高的標的,因此偏愛第三組,即為多邊型金屬皮層造型。

    當時許和捷所代表的師大團隊認為,第三組不但反映科技時代,多元變化下的不對稱意象,以新科技材料鈦鋼,凸顯師大百年老學校中,異軍突起的鈦鋼建築,與時俱進,一目瞭然。

    當時評審委員會其實還很保守,據說會中多位教職員,對於美術館興建預定地的老停車場,非常熟悉,認為基地根本不大,又與民居住宅相連,對於過於突兀的不對稱造型,十分保留,既擔心尖角,有民間風水煞氣的疑慮,又感覺金屬鈦鋼,過於冰冷堅硬,鏡面反光,會傷害附近民居的安寧,不容易為鄰里接受,而持反對意見。

    但是許和捷等人,力排眾議,多次討論、溝通會,把風向帶到校風過於保守的師大,需要𨍭型蛻變,果然在你來我往,連民意代表蔣乃辛也曾代表附近居民,曾介入協調,但鍛羽而歸。許和捷挾著張國恩校長的信任與力挺,把風向帶到第三組,多邊型鈦鋼造型建築,取得優倒性勝利,成為最終的選項。

    反觀「師大美術館」的興建,是勢在必行的,在當時具有多重義涵:

    1、百年學府在發展上,硬體增建、軟體研究推廣的必要性。

    2、已經是超過一甲子年的大學藝術學校,師生作品收藏豐富,展示修復需要殷切。

    3、大學校園榮耀傳統,與接軌當代蛻變,成為嶄新期待。

    4、重塑台師大巷弄文化與巷弄建築美學。

    5、跨域跨界結合、啓用年輕專業人才與團隊的典範,不迷信國際名牌建築師,把機會留給國內年輕建築師及校園設計創意人,發揮所長。

    當然,第5點果然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沒有人敢說,提攜年輕創意人是不對的,鼓勵年輕人作跨域、跨界合作,是時代與潮流的趨勢。

    然而,完全不同的三角塊面,呼應多變的時代。用玻璃、仿石紋、綠化、金屬板等多種素材,回應多元跨界的體系,以智慧綠建築與環境對話。那些都是立意良善、符合大學校園美術館的理想訴求。

    果然,該美術館建物外觀,以灰色沈穩為主調,理由是希望低調展現出「臺北巷弄的驚鴻一瞥」,能夠顯現藝術品的價值。

    接著,為融合航太科技的前衛鈦板建築,以完全不同的三角塊面,呼變多變的時代,完工後再也看不到整體,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位置,都有不同光影、不同感覺,媲美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的幾何風格,連結永康與師大商圈,引領「師大藝文特區」成型。

    「師大美術館與多功能活動中心」三角造形的原始出發點,是與臺師大行政大樓正門上明顯的三角門牆與隱藏其中的多個三角元素相呼應,其中不採對稱三角形,是表達21世紀,師大人有「傳承先賢,翻轉創新」的企圖心。

    該建築,表面綿延相接的長方形,取自師大古蹟紅磚牆面,192.8片三角形,是回應行政大樓建於西元1928年,整個古蹟建築群在1920年前後完成,而灰色主色調選擇自古蹟的洗石子色彩。

     然而,在興建美術館的過程中,發現困難重重,首先,因為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施工難度非常高。該建築係由聯鋼營造全力協助,外牆由400多條直線(三角面轉折直料)組成約192個三角形施工面,再結合192個面產生150多個點,每條線長度不同,組成角度也不同。

    外牆帷幕系統設計主構造直線,由折梁組合而成,因此共需400多支折板梁,每支長度彎折角度皆不同。加工前,需從施工圖拆解至精細的3D加工圖,才能準確製造,在此經費與期程,整體建造技術與製程挑戰極大。

    再過一年,就可達50歲知天命境界的陳聖中建築師,日前在接受訪問時,頗為困惑,他萬萬沒想到,一個經由他們團隊嘔心瀝血、精心打造的校園美術館,經過10年的光陰,還走不出爭議陰影,真是匪夷所思。

     他不諱言,參與該招標案時才39歲,能夠在臥虎藏龍的眾建築師群中,脫穎而出,堪稱不容易,而當時會在設計上選擇出奇致勝,也是經過甲乙兩方討論、同意的結果,並非只是他們建築師團隊,單方面想作秀而已。

    「如果甲方不同意,乙方怎麼下手!?」建築接案當中,一個銅板敲不響的,尤其公家招案,框框架架限制特別多。陳聖中自嘲,當年完全是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參加競標,用3 D模擬動畫,充分發揮示範與說服能力,評審委員從投入同意權,就可以在3 D模型中,預見蓋好的美術館,他們沒有隱瞞結果。

    在逝去的十年歲月,正是他創業人生最精華的時候,為「師大美術館」案的付出,點滴在心頭,所用的心血,遠遠超過該事務所接手的其他任何案子。「時間拉那麼長、細節變化那麼多,根本不可能賺到錢!」他嚴肅地說。

    「師大美術館」外牆非常不規則,對建築師來說,是極大挑戰。因為平面式的繪圖法,在該案完全無法使用,改用全3D的方式,完成設計,尤其在建築外牆組構過程中,每一片都是獨一無二,192片沒有一片在外型上是一模一樣的,為此,在組構的過程,他的設計工程人員、現場監造、施工的工程師,都是拿著電腦與出圖機,逐層輸出作現場校對,與設計圖作比對,因為只要有一處做錯了,整棟就連接不起來,該過程當中,光是外牆,就畫了1萬多張施工圖。

    「整個過程,是非常大的困難點,他們都逐一突破完成」,陳聖中感慨地表示,雖然標案拖延時間太長,工程又非常困難,完全沒有利潤可言,但對於年輕的建築事務所,使命達成,也是無價的成就,他苦中作樂,以樂觀正面態度,迎戰社會各種批評。

    陳聖中强調,負評聲音,他大概都聽到了,但也有很多人表達了對他們團隊的鼓勵與支持,他們也不斷地反思該案對大家視覺上造成的衝擊。

    不過,陳聖中強調,不是穿一樣衣服,才叫合群,穿不一樣衣服就先要搞怪。他覺得,台灣建築太過保守,尤其老舊社區,台灣需要一點刺激。如果說台灣巷弄文化裡,可以有一棟不一樣的,尤其它是美術館,不一樣的造型,不ㄧ樣的表情,或許可以在該環境裡注入一道活水。

    最讓陳聖中感到安慰的是,不管過程如何的險峻,他們克服萬難,順利完工,最後也通過層層關卡,取得使用執照,他沒有辜負整個社會對年輕建築師的期許,使命必達。

至於造型好不好看,功能好不好用,陳聖中說,見仁見智吧,建築物已經存在,他希望留給社會作公評。

    人生不能重來,從39歲到49歲,陳聖中還是銘記那段歲月中,曾經孜矻努力過的美麗戰役,彌足珍貴。

    首先,在2010年代,台灣建築還很保守,在國際廣被採用的多邊型設計,在國內並不多見,陳聖中認為,他們是開風氣之先,以192個完全不一樣的三角型,組構而成,而且外觀與室內,都是不規則形狀,不像許多建築設計只是套一個殼,內部空間還是傳統的。

    其次,師大美術館,是第一棟鈦鋼建築物,在台灣使用鈦鋼作為建築外表的建築物,原本應該是大巨蛋。他們最早向中鋼公司,訂製鈦鋼作為建材,裝點大巨蛋的外型,但工程延宕。中鋼子公司—鋼聯營造公司,成為師大美術館的營造團隊,乃𨍭移部分鈦鋼建材,供應師大美術館。

    由於該建築由192個不同三角型組接而成,鈦鋼材料的訂做,每一片都是獨一無二,完全無法量化,所以成本相對墊高,而每一片都必須精準組裝,非常耗費時間與體力。

    中鋼子公司的聯營造公司,是「師大美術館」的營造團隊,基於企業形象,承做該案,吃足苦頭,也賠了大錢。據說,為了「師大美術系館」,他們自行吞下近億元的赤字,有苦難言。

    第三,基於「翻轉創新」百年老學府的理念,興建不規則多邊型美術館,可以言簡意賅讓外界明白校方的決心。

    不是因襲師大早年紅磚老樓建築,也不走傳統白盒子美術館的方型體造型,多邊型具有流動、自由、活潑化意涵,意味師大,在時間巨輪之下,求新求變,與時俱進。

    第四,因為師大不迷信國際名牌,跨域結合,鼓勵年輕團隊,呈現出師大藝術設計系所,結合民間建築師,三角督的創意,砌磋琢磨出嶄新造型,讓40歲左右的許和捷總務長,與陳聖中建築師,一起挑大樑,年輕創意領航百年學術園地,更是新時代美談。

    第五,公教人士密集的住宅區,自有一定的敦親睦鄰、禮尚往來,巷弄鄰里與校園美術館相遇,自然會為台北市文教靜巷,打開藩籬封閉,加注新元素,一起以開放心胸視野,突破巷弄,迎向新未來。

    陳聖中很小就喜歡上建築,念小學一年級,老家在改建,他就會偷偷跑進工地,拿磁磚自己拼湊出一個空間,他覺得非常有趣。

    及長,念中壢健行工專,跑到中原大學建築系旁聽,順利插班考上文化大學建築系,他經常沒日沒夜地投入設計圖繪製,瘋狂情境,預示著自己要在建築領域鶴立雞群的雄心。之後他再考成大建築研究所,2000年取得該所設計組碩士學位。畢業後先入建築師事務所上班,半年後就自己開設公司,成立「陳聖中建築師事務所」,同時也擔任「欣詮建設公司」董事長,分秒必爭,從此,社會住宅、私人委託、商業豪宅,他無役不與。

    「創造讓人感動、喜悅的建築物」,一直是陳聖中的人生目標。

    但陳聖中也解釋,他不會盲目接案,不管是透過競圖拿到案子,或私人案件的委託,接觸案子之前,他總是反覆追問:

1、趣味性在那裡?

2、對他的建築人生歷練、成長性在那裡?

3、案件當中的挑戰性是什麼?

4、可以從案件當中,學習到什麼?

5、帶領團隊參與時,有什麼樣創意,可以引發同仇敵愾,集體發揮?

6、在自我挑戰的不斷向上提升過程中,自我挑戰、自我成長、自我滿足了嗎!?

    對於完工後的「師大美術館」,陳聖中寄以厚望,他深信:「建築像一首詩,城市是一本書,該本書裡面充滿了詩。」

建築倫理巷弄美學雙落空 造型奇怪空間狹小高難度

    「師大美術館美術館」的興建地點,正是台北市大安區的重要地點,選擇在師大圖書館校區教育大樓旁,原本是一處平面停車場,北接永康街,南街師大校園,藉由師大美術館的興建,把學校的圍牆打開,讓和平東路大馬路上,烘托出都市的大平台,串接師大夜市的生活圈,把藝術跟美食、 人文與校園,相互結合。

    最初的想法,從籌備、動工到完工,6年時間足足有餘,樓高7層、地下2層,總面積共7623.99平方公尺,初期投入近2億8千萬元經費,採現代化綠建築設計,2018年只能說是建築外殼完成,在曠日費時下,投入經費也跟著水漲船高,累積金額遠遠超過新台幣3億元。

    內裝則另外發包由匠捷集團林長勲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得標,累積的經費,也是接近新台幣1億元,持續趕工中。

    發想之初認為,如果美術館採取不規則的外型,讓空間規劃,猶如音符流竄般的動線,以灰色為主的內外材質、整體空間設計,到配件構思,都從藝術美學的視角,低調展現出臺北市巷弄的驚鴻一瞥。尤其建築特色外觀風格別具,內部空間也會因此視覺通透,成為一個多元能量、多樣資源、多種創意的匯聚所,文化人可以在裡頭進行跨域創作的想像與激盪,讓美術館不再只是美術館,而是能夠成為師大和城市藝文的發電機,讓精彩展演不斷地串連,成為創造知識、創新價值的場域。

    那樣的理想,最後發現並不切實際,多變狹窄的空間,並不好用,因此根據未來活動可能的需要,重新思考,大幅改裝,耗費許多心力。尤其原來OT設想,首要的展覽空間 外,為了配合學校的自營,讓學生的沈浸體驗設計,還有基於增加營收的生財空間的規劃,都成為始料未及的規劃難題。

    什麼是好建築?姑不問外型好不好看,建築跟藝術品不一樣,觀賞之外,還有使用的實質功能,必須可以用,甚至好用。如果一個建築物不能用,或不好用,再炫麗的外型,也都是不能稱是好建築,值得醒思。

    服務過公務體系,主導過城市規劃,再回鍋擔任建築師,有著多項公共美術館的競標經驗,他一提到外型獨特的師大美術館,就搖著頭,斬釘截鐵地說,那一看就知道不會是好建築,完全抹殺建築在視覺形象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功能任務,不能本末倒置。

    該建築師分析,美術館功能,傳統上強調的是:展示、研究、推廣與典藏等4大功能,到了21世紀,更朝向大眾開放,將美術館拓展出娛樂、溝通與教育等目的,也使得美術館中的展覽焦點,從單純藝術作品觀賞,轉向觀眾體驗與介入。談到娛樂、溝通與教育,都是與人有關,該建築師認為,具有溫暖、可親性,對於巷弄建築,至為重要,怎樣會在窄小巷弄中,打造巨大冰冷金屬材質建築,簡直置人感觀於不顧。

    師大是藝術學府,人文薈萃、本身已經有了3千件收藏品,價值不斐,未來還持續有許多典藏累積的機會,基礎雄厚,底蘊內涵都很足夠,因此,設計那樣的美術館,素樸無為最討好,最能凸顯豐富收藏的自然價值,何需標新立異,自貶形象與身價。

    有位出生、成長在台北條通巷弄,也對台灣違章建築作過研究,深諳巷弄美學。他說,一個稱為建築的物件,一定有它的DNA。建築的D N A最簡單的解釋是,現代性以及在地性,也就是說,是否具備現代建築精神,是否與附近環境相融合。若談建築的巷弄文化,少不了要看它的溫度與生命力,台灣的巷弄之間,生命力昂揚,感覺溫熱無比,讓人又愛又恨的道理就在這裡,師大美術館的造型,完全背離巷弄文化與美學,非常不討喜的。

    了解師大美術館的發想與籌建過程的某師大教授,深為該建築落點所在的附近鄰居叫屈,原本充滿書香味道的文教住宅區,因為一棟張牙舞爪、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的怪物出現,打破了深巷窄弄的平衡,顯得非常的不倫不類,破壞整個靜謐安詳的社區品質,叫人無地自容。

    該文教靜巷,一直是優質住宅區,老教授在學校教了一輩子的書,蟄居優靜巷弄,享受往來無白丁、更無不速之客的清幽環境,但美術館甲乙雙方我行我素,完全沒有把環境與鄰里的因素,放進設計之中,令人汗顏。

    由於最早提出興建師大美術館的張國恩校長與許和捷總務長,都移駕到東海大學去,有師大教授幽默地說,若把呲牙咧嘴的「師大美術館」,一併隨張國恩校長與許和捷老師,搬遷到東海大學去,一定很棒,讓該建築徜徉在大度山下的空曠寬敞環境中,以天地為幕,就會非常適當,也會非常出色。

    然而在巷弄中,唐突的設計,完全背離設計倫理,現在想修改也無從修改,而公家建築物,至於要有50年的使用期效,不能用、不好用,又必須牽就的用,實在可惜。

    該位教授以「慎始」、「善終」,為師大前校長張國恩、李和捷的發想上,一步走錯就步步錯,最後不可收拾,為此他感嘆萬分。

    大學府的發展與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師大是百年老學府,資源那麼豐富,人脈何其充沛,傑出校友滿天下,尤其歷屆出自教職員、學生等藝術家遍佈各地,重要藝術收藏家都會因為收藏師大藝術家作品,而展現愛烏及屋的美德,很容易爭取到贊助能量。

    有了眾多藝術大師作後盾,師大應該有很多的藝術收藏,與藝術品收藏相關的師大美術館,自有其與生俱來的重要性,無人可以替代。

    該教授認為,為了迎頭趕上各校發展,現任校長目前應該立即進行的工作,包括:

    1、校園土地盤整,把3校區作整體思考,不排除作些整併,或者釋出校地和民間共同開發。例如,興建現代商辦大樓,地面幾層回收,打造符合國際標準、專業用途的現代化美術館,以補目前美術館形象、空間的不足。

    以此類推,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學校園中,一定要有接軌國際的硬軟體,不能一味想省錢,便宜就好。

    2、資源整合

    一方面,從百年校友爬梳名單,找出對學校發展能分憂解勞,提出腦力、專業、資金貢獻的校友,借力使力。

    加強與鄰近大學的合作,合力尋求海外的合作機會,擺脫越來越被邊緣化的困境。

人流、金流、物流,大學府有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拉高視野,缺一不可。

    3、永續發展

    走過胼手胝足的百年,從日治時代,台灣光復、國共分治、國民政府來台,戒嚴解嚴,民主自由發展,百年老學府一定要扣接時代脈動,從過去培養師資大本營、孵化培育藝術家溫床,到科技資訊時代之下,大學府的嶄新角色、職責與願景,從長計議,疫情過後,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新定位,永續思考與發展,至關重要。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師大官網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