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衡》我的老本行,音樂
【愛傳媒楊忠衡專欄】舉行了「集思廣藝會」第三場─「台灣原創音樂前景」。話題轉到我的老本行,音樂。
很難得邀請到不同世代的重磅作曲家李哲藝、范宗沛、康和祥、風潮唱片總監于蘇英、尼可樂音樂公司何欣蓮,廣藝愛樂常任指揮黃東漢,一起談談台灣原創音樂的前途在哪裡?所謂「前途」,包括了文化層面和業界的生存面。
幾十年了,我一直為這看似虛幻的事情努力。我認為音樂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生命的聲音」。藉由音樂,記載陳述一個個體、一個地區、一個族群、或是一個世代曾有的情感。可能有人認為,海量西方音樂已經聽不完,何必為沒有本土聲音而煩惱?當然,如果台灣只能靜默欣賞外來藝術文化、文學電影也能很快樂,但是即使一隻孤雁,也會想鳴響幾聲不是嗎?從各種數據來看,今日台灣已經是一個世界前列的「大國」,但是台灣的「音樂聲量」卻遠不成比例,實在是件遺憾的事。
從台灣在近代華語歌曲的地位,可以証明台灣的音樂能量無庸置疑。然而在精緻嚴肅音樂的領域,則沒有對等成績和風氣,這是學術界和官方多年的錯誤觀念導致。目前檯面上作品豐富、活躍舞台、用實戰積累技能的,大都不是學作曲的(包括今天出席的三位),而台灣的音樂卻由這批勤於耕耘的人,憑藉自己力量撐持起來,在音樂廳、劇場、電影、唱片、網路、電玩…活躍著。雖然和以往幾隻孤鳥相較,已經要好很多,但真正要形成風潮,產生像先進國家那樣能被具體感知的音樂文化,仍有相當大距離。
當年民歌潮興起,出於一種熱情或是義憤,有它的天時。它的出發點很純真,影響卻如此龐大。所以點火不能憑空呼籲,還要配合時勢民情,在恰當切入點著力。十多年來,我投身表演劇場,也看到音樂劇逐漸成為人人得而參與的發表平台。它在音樂上的能量會漫延、會移轉,如同戲曲和歌劇一樣,可能會是新樂潮的源頭。然而最核心的音樂創作發表生態,如何能成立呢?我從不相信「吊點滴」式的教化推廣,音樂一定是要為人所愛、為心所共鳴,才能廣被、才能恆久。而現代的傳播通路(包括唱片市場)和產業生態,又讓生態的形成添加許多變數。
隨著馬齒漸長,對這件事多了幾分焦急。我本身不是好的策略家或營業推手,頂多就是個熱切的鼓吹者。在新的年度,希望藉由朋友們的建言和協助,運用有限而珍貴的資源,做出點具體成績來;「十年百曲」計畫便是其一。「拋磚引玉」是句客套話,但對我來說卻很實在,因為總會有人想出更Smart的做法來,只是得要先出現可行案例。那麼,就試試看吧。
作者為廣藝基金會執行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